时间:2023-04-11 11:47:54来源:法律常识
邱志荣
唐大和年间,曾任越州刺史的元稹和杭州刺史白居易分别写下了一段唱和诗:“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古老运河,越中风光,跃然纸上。
浙东运河是我国春秋时期建成最早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之一。主要航线:北起钱塘江南岸西兴镇到萧山,再东南过绍兴城,过鉴湖,东渡曹娥江,经上虞丰惠旧县城而与姚江汇合,又经余姚、宁波,东流至镇海入海,全长约200公里。
航瓯舶闽 浮鄞达吴
距今4000年前后,卷转虫海退过后的山会平原潮水出没,沼泽遍布,是《水经注》所谓“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是越族生活的形象写照。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建立起越国古都——山阴大小城后,又修建了一条东西向贯通全境的山阴故水道,并通过东、西两小江连接吴国及海上航线。越国生聚教训,投醪出师,反败为胜,故水道可谓功莫大焉。之后,秦始皇巡越,促进故水道大规模整治与提升。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在故水道基础上筑坝建堤,兴建了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湖面积约172.7平方公里,蓄水2.68亿立方米,东西湖堤全长56.5公里。鉴湖承续了山阴故水道而航道更显优越。
公元300年前后,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了著名的西兴运河。自绍兴郡城西郭西经柯桥、萧山到钱塘江边。又可从郡城东部的都赐堰进入鉴湖。过曹娥江一条至姚江达鄞县,另一条往南过蒿坝,沿曹娥江到天台。至此,浙东运河基本形成。之后,鉴湖和西兴运河效益充分显现,亦所谓“今之会稽,昔之关中”。
唐代开运道塘,西兴运河有了石塘路。宋代浙东运河水利、航运地位更加突出。绍兴元年(1131),赵构驻跸越州,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宋高宗多次往返于浙东运河,留下众多遗迹和传说。又如漕米物资运输和官来客去,帝后梓宫迁运宋六陵,全靠这条运河水道。
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兴建著名的滨海三江闸,运河水系更趋完善,“有风则帆,无风则牵,或击或刺,不舍昼夜”。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朝廷绘制了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图,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南起始段。
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使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国外的唯一出口,渐成海上丝绸之路。所谓“樯橹接天,藩舶如云”诚非虚言。
浙东运河水工、航运技术卓绝于世,地域特色鲜明。所谓“三江重复”,是指钱塘江、钱清江、曹娥江三条潮汐河流,分别横截于运河,连通东西南北;“百怪垂涎”,说的是运河沿途上游山丘河流众多,蜿蜒而下,变化多端;“七堰相望”则指西兴堰、钱清北堰、钱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及通明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万牛回首”,又指小者挽纤、大者盘驳,老牛负牵,盘旋回首,形成运河风景带。运河工程基础处理、闸堰控制、水则、纤道桥都是聪明智慧的浙东人民杰出创造。
文化之路 风情之航
浙东运河一直是吴越文化的生发和传播之地。会稽、四明山善生俊异,东渡多英才,漂洋过海看世界,铸就了浙东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长处。
大禹治水来越,“宛委得天书”、“毕功于了溪”、“诛杀防风氏”等传说家喻户晓,会稽山下就有了“山川灵秀、殿宇宏壮”的大禹陵。
越王勾践以胆剑精神树王者风范,又与西施泛舟采莲现英雄风流,其故事滥觞于吴越大地。
汉有王充,吴有虞翻,魏晋南北朝人物荟萃。“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群贤由运河会集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兰亭序》;谢灵运多有山水诗佳作。
唐代诗人多来越游,形成“唐诗之路”。
南宋陆游泛舟运河,常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等绝妙好诗。明袁宏道的“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流传久远;清齐召南的“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脍炙人口。
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甚受百姓爱戴。乾隆帝在运河清水亭有诗曰:“循吏当年齐国刘,大钱唱一话春秋。而今若问亲民者,定道一钱不敢留”。蔡邕曾浪迹会稽,留下胜迹柯亭。晋竹林七贤阮籍叔侄在运河畔的阮社嗜酒如命,文章风流。
南宋理宗、度宗早年于西兴运河迎恩门边生活并发祥而登龙廷,浴龙宫、全后宅、会龙桥是其故居旧地;遥想当年康乾两帝先后沿运河浩荡南下,横渡钱塘江,紫气蔽日,彩云遮天,千帆竞发,黎民云集,是何等壮观气象。至于孙中山为拜谒大禹陵,乘“烟波画舫”,绍兴民众空巷迎观。
辛亥革命前后,绍兴更有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鲁迅等先驱,光辉业绩,功垂史册。此外,如“鉴真东渡”、“阳明讲学”、“夜航笑谈”、“越缦日记”等均是佳话。毛泽东诗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城可谓镶嵌在运河上的璀璨明珠。元稹用“会稽天下本无俦”诗句来赞美这座美丽繁华的城市。到宋代则是“栋宇峥嵘,舟车旁午,壮百雉之巍垣,镇六州而开府。”
浙东运河风光如画,著名的纤道桥、八字桥、太平桥、荫毓桥、融光桥、迎恩桥等是运河水乡奇观;民谚云:“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写尽五湖四海;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照见山会两县。”而如柯岩、东湖、吼山都是运河建设留下的采石山水园林。
运河沿岸有名镇、名村遍布,湖塘、阮社、柯桥、东浦、东关一带酒坊遍布,酒旗斜耸,船行不绝,酒香千里。乾隆曾在巡游品尝东浦黄酒和闻其悠久历史后,欣然命笔“越酒甲天下”。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沿运水上戏台是演唱弹歌的特色舞台。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均名闻遐迩。
海上丝绸之路印记中外文化,禹迹、佛教、书画、纺织、印刷、造船、航海等对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僧人成寻,朝鲜官员崔溥所经运河日记,已经成经典文献。
新容旧貌 欲赋忘言
依水生长,绍兴人有很重的亲水情结,视运河文化全程保护和传承为责任。上世纪末以来通过水环境整治使之成为生态、文化、景观长廊。先后建成了环城河、运河园、鹿湖园等著名沿运工程。
环城河,按照城市防洪、城建配套、环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建设成水清岸绿,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线和休闲带,重现“蓝天、碧水”,展现“水清可游、岸绿可闲、街繁可贸、景美可赏”的水城景观,是绍兴市民之后花园。
运河园,建设理念是保护优先,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以创新思路,收集、整理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资源,建成融历史、文化、风情、生态于一体的“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唐诗诗路”“浪桨风帆”、“缘木古渡”等六景点而成为运河文化保护的典范工程。2006年,工程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
以城市河道水街为主线,绍兴成功规划建设历史街区,2003年,仓桥直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浙东有水路、塘路、铁路、公路贯穿东西,或平行,或相交,被誉为特有的传承历史,融合古今,活态和正在使用的交通博物馆。鉴水流长,水乡、桥乡、酒乡,乡愁更浓,游人如织,产业欣欣向荣。
如今的浙东古运河,纤道蜿蜒,古风犹存;舟船辐辏,水清流畅;河海相连,工商并茂;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新容旧貌,相得益彰;千古名河,是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