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交通肇事(温故的故)

时间:2023-04-11 12:03:16来源:法律常识

2004年北京交通肇事(温故的故)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思源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从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将这天赋予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以来,“3·15”已伴随着我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走过了40年。从“3·15”诞生之前亲民的“读者来信”,到“3·15”设立之后各级消费者协会成立,随之立法跟上,接着开通热线、推出央视乃至各地“3·15”晚会,再到如今线上线下无死角的各种曝光、警示……在我国,“3·15”在政府部门的各种“加持”下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消费者维权的代名词。

本报曾是消费者“维权阵地”

在“3·15”这个专门属于消费者的特殊日子设立之前,报纸一度是广大人民群众首选的“维权阵地”。1952年10月1日,本报在创刊第一天就开设了“读者来信”专栏,次日,又在4版推出了亲切暖心的《欢迎读者来信来访》,文中写道:“本报设有读者来信组负责联系读者,给读者办事。大家有甚么意见,有什么要求,要对甚么问题提出建议或批评……都可以写信给读者来信组,并且希望多多写来。如果写不方便,就请到报社来谈。读者所提出的意见与要求,我们是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处理的。每封来信,每位来访,一定要有个结果。”

效果立竿见影,人民群众的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据本报1952年12月10日2版《两个月来本报处理读者来信来访的情况》中统计,仅当年10月份,就收到来信1751件,11月则达到2167件。在“读者来信”专栏里,诸如“‘长命牌’牙刷不‘长命’”“把衬衫和制服的扣子钉得结实些”“合作社出售的皮靴容易断底”这样的消费投诉比比皆是,而本报也始终坚持对这类问题进行追访。比如本报1953年7月18日2版《市百货公司和国营北京牛奶场等部分工作人员对顾客服务态度不好》中,记者就综合读者来信,对这些企业严重脱离群众的经营作风予以了曝光和批评。几天后,市百货公司即召开营业员代表会议,记者与加工厂代表、工人和百货公司的营业员一起,研究怎样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适合人民的需要。本报随后在追访中报道,会上大家提的许多意见,已被批发站的采购供应股采纳了,工厂也同意生产了。许多人都很高兴地表示:这样的碰头会真好,如果能常这样谈谈,就把生产、销售和消费联系在一起了。(1953年7月23日《北京日报》2版,《研究消费者的需要 提高产品质量》)

消费者有了消协“娘家人”

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正式将3月15日确立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5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从此我国广大消费者有了自己的组织。(1985年1月20日《北京日报》4版,《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

为消费者保驾护航的各类举措随之铺开。

首当其冲是中消协与相关职能部门启动了各类联合行动。从检查彩电、相机、果菜、奶类等生活消费品的质量,到查处哄抬物价、缺斤短两等不法行为,以及开展“物价信得过商店”“最佳家庭消费品”“全国打击假冒行为保护名优商品展览会”等评选推优活动……一时间,中消协频繁走进公众的视野,仅成立当年,本报刊发的其为消费者维权的消息就有近20篇。

其次是推广普及。如何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3·15”、“娘家人”能帮啥忙?1987年1月,随着北京市消协成立,“3·15”维护消费者权益咨询服务活动开始在京落地。这一年的3月15日,中消协和市消协在王府井大街搭起场子,请来百货大楼、东风市场、北京电冰箱厂、北京电视机厂等企业的工作人员,一起现场讲解消费者享有什么权利、购买商品受到损害时该怎样投诉等大家关心的问题。(1987年3月13日《北京日报》2版,《将举办维护消费者权益咨询服务活动》)

1990年元旦,消费者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如何辨识假冒伪劣产品。 翟伟摄

1998年,售货员在地安门百货商场门前为顾客介绍商品使用常识,承诺商品有质量问题包退包换。 翟伟摄

次年,本报在2版的“市闻集锦”栏目专门辟出了一块“阵地”,由市消协的同志撰文,持续刊发《消费者,您会保护自己吗?》《警惕!有人在广告上做手脚》《虚假广告成公害 有关部门应根治》等系列普及文章。接下来几年的“3·15”前夕,市消协甚至还在本报3版刊登广告,广而告之“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1992年“3·15”前夕,本市18个区县已全部成立消协,并将市、区、县消协的地址、邮编、投诉电话全部公之于众。(1992年4月11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区县“消协”全部成立》)

据本报1988年3月13日2版《市消费者协会维护群众利益为上千名消费者排忧解难》报道,市消协成立一年间,共解决消费者投诉1444件,挽回消费者经济损失近56万元,得到补偿的受损害消费者共计2441人。而中消协在成立五年之际亮出的成绩单则显示,全国各级消费者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36.5万件,有80%以上得到圆满解决,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4亿元。(1989年12月24日《北京日报》4版,《消协为消费者挽回损失一亿多元》)

立法为消费者保驾护航

随着“3·15”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项措施也日臻完善。

立法是根本。1987年,我国第一部地方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例在福建颁布;1988年12月23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北京市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1993年2月22日,我国颁布了《产品质量法》,并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1994年1月1日,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规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施行;1995年6月8日,本市通过了《北京市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进一步加强了“消法”的具体可操作性,1997年9月5日又对《办法》再次进行修改,加以完善。

2010年“3·15”当日,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邢质斌获聘“社会质量监督员”。 李文明摄

本报1997年推出了《每天帮您办好事》专栏,其中刊发在4月7日2版上的一期,就是推动“消法”落实的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办理项目,囊括了《因家具质量次发生纠纷 经工商部门协调得解决》《防盗门难开“防”主人 经营部重信誉换新锁》等6篇报道。“编者按”中替消费者说出了心里话:“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向消费者提供合格产品和良好服务,是每个厂家、商家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希望厂家和商家以实际行动认真落实‘消法’的有关条款。”

如果说“消法”的稳步推行靠的是在普及、治理等方面不胜枚举的“集腋成裘”,伴随着《产品质量法》落地前后更令人难忘的,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质量万里行”。这一由首都新闻界主要新闻单位联合主办、国务院有关部门参与和支持的活动,被称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之一。1992年2月,活动正式启动,各路记者随执法人员分赴全国各地现场采访,第一批关于产品质量的报道同时在报纸、电视、广播发出后,立即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指出,“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下的产物,又是顺应新形势要求的举措。(1992年8月12日《北京日报》3版,《“中国质量万里行”新闻宣传研讨会在京举行》)

“烫手热线”牵手“维权晚会”

1999年7月30日,本市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2315消费者投诉服务专用电话,消费者只要拨通12315电话,就会听到:“您好,这里是北京市工商局12315投诉举报中心”,可以根据语音提示方便快捷地进行投诉或举报。(1999年7月31日《北京日报》5版,《消费投诉请拨12315》)

这是国家统一的“特服号”。在整合了数年间全国各地纷繁庞杂的消费者投诉电话后,次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服务专用电话也全面开通。

12315甫一开通,立即成为“烫手热线”,甚至一度出现了难以拨通的情况,本报为此在2001年3月17日6版的《投诉热线12315“嘟嘟嘟”》中还专门向市工商局“讨要”了说法。不过,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12315真正成为了消费者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据本报2006年7月16日2版《1231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43亿元》报道,自投入运行至当年,本市的12315日受理量从最初的几十件迅速增加到2000件,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29万件、举报4.88万件,办结率为99.34%,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共计1.43亿元。

这条“烫手热线”还与一场独特的晚会结了对子。

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率先在第二套节目现场直播“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观众对生产者、经销者有什么意见要求,都可拨打晚会咨询电话,由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解答。次年,晚会开始在央视第一套节目向全国现场直播,将咨询台设进晚会现场,由各大部委的领导当场处理热线来电,处理意见则迅速通过EMS特快邮政专递送至部分消费者手中。用热线电话把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质量的整体,是这场晚会的鲜明特色。(1992年3月8日《北京日报》4版,《热线连四方 携手促质量 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将举行》)

2021年3月5日,北京广播电视台第六届“诚信北京”3·15晚会录制完成。 阎彤摄

12315开通后,晚会 热线的模式升级。从2001年起的十余年间,12315在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前移机央视晚会现场已成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强强联手下,不断扩大的12315消费维权社会网络,促进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增强了社会影响力。根据移机7年之际的统计,仅在央视晚会的平台上,12315就现场为消费者解答咨询1.1万个,依法处理申诉举报1.5万件。(2007年6月18日《北京日报》4版,《12315给百姓消费维权带来哪些变化?》)而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3·15之夜”的央视晚会,也在12315进驻后“底气”更足,这一点,仅从本报那些年新闻报道标题的关键词中便可一见端倪:“大品牌曝光力度空前”“首次追踪全产业链”“瞄准行业潜规则”“大问号砸‘苹果’”“路虎趴窝成‘拦路虎’”……伴随着“3·15”开播的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己任的晚会,几十年间揭穿了无数的骗局、陷阱、黑幕,曝光了大批假冒伪劣商品,成为国人心目中比肩春晚的“维权晚会”。

新消费时代维权路更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15”承载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报在2015年6月19日3版的“七日谈”头条文章《新消费时代靠什么保障消费者权益》中就曾指出,我们已迈入一个繁复的新消费时代,消费诉求多元化、消费产品智能化、消费过程虚拟化等趋势明显,对消费者辨别能力的要求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难度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

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以及长期关注消费者权益的媒体机构纷纷行动起来——

嗅觉敏锐的央视2000年1月15日便正式开通了“CCTV2000年3·15网上行动”专题网站,此举意味着当年的“3·15”到来之际,消费者可以利用互联网这种最方便快捷的崭新手段来投诉不平遭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00年1月22日《北京日报》2版,《“3·15网上行动”强力出击》)

2004年11月1日,北京消协网正式开通,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向市消协系统咨询消费信息、解决各类消费投诉问题;

2007年“3·15”前夕,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正式开通91600全国短信投诉举报维权平台;

2018年3月15日,丰台一社区的居民在“天天3·15放心消费环境需要你我共同参与”活动的宣传横幅上签名。 李文明摄

2011年3月15日,以往仅能受理投诉和举报的市工商局12315热线全面升级,新增了信息发布、公众调查、政策查询等服务功能,成为全国12315中功能最全面、技术最先进的综合信息平台;

2013年“3·15”前夕,本市工商首个官方微信平台成立,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以多种模式获得消费预警,并可通过平台与工商人员进行相关咨询和互动;(2013年3月15日《北京日报》10版,《工商首个消费微信平台投入使用》)

同年10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于次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自该法1993年颁布后的首次修改;(2013年10月26日《北京日报》2版,《新消保法:网购7日内可无理由退货》)

2019年,全国12315平台亮相并正式上线,将原工商12315、质检12365、食药12331、知识产权12330、价监12358五条投诉举报热线及平台统一整合,为投诉举报提供统一、全天候的服务,这标志着“互联网 监管”取得了新的突破,更好地畅通了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2019年9月2日《北京日报》9版,《全国12315平台上线畅通消费者投诉》)

……

时代在前进,载体在变化。但无论怎么变,作为消费者权益日的“3·15”不会变,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初心也不会变。

资料来源

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房屋 土地 自诉 案件 补偿费 债务 当事人 打官司 公司 律师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刑事案件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交通 合同 甲方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最低工资标准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鉴定 车祸 债权 补助费 工资 财产 程序 人民法院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