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捞人收费,律师被白嫖是怎样一种体验

时间:2022-11-23 18:15:13来源:法律常识

律师被「白嫖」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吐槽的多是这几年刚入行的,当前的执业环境已经很宽松了,但是这种白嫖的习惯,却是之前几十年的执业环境中培养出来的。法律服务这种“货”,一是看它有多少效果,二是看客户是否“识货”。这两者都取决于执业的环境。

  • 1、律师的“服务”看不见摸不着

律师提供的是法律服务,但是这种“服务”与通常的服务都不大相同。我们的交易习惯是先提供服务后收钱,但是律师提供的服务往往是先收钱后办事,而且收费不菲,一般人总会更加谨慎。

而最关键的是,“法律服务”与其他服务都不相同。医疗服务,好歹吃进肚子里的药、打进血管里的针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医疗费这些都是大头,“诊断费”才几个钱?

设计、程序员之类,最后也是有个成品出来,而且都是一分钱一分货,哪怕客户不懂行,总有其他人具备基本的审美和识别能力。

但是法律服务是真正的无形,顾客来买法律服务,他的期望是能够达到自己追求的“结果”,但是律师只能提供“过程”。普通客户中不懂法律占多数,前几十年的司法环境也不足以在普通人群中培养出遵纪守 法的习惯,他看不到结果,自然觉得花钱很亏。

  • 2、客户不懂法律,不具备评判能力,只能“以结果论”

代码也好,设计也好,最后的成品一般人都能在实际使用中感受好坏。但是法律的结果是不可控的。

民事案件还好说,毕竟最终结果大多以“X元钱”来体现,是好是坏一目了然。而且民事案件的说理容易懂,至少客户自己心里也能有个判断。

但刑事案件更脱离群众。

比如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有些案件中律师确实可以阻止风险扩大,但这终究是少数,并不是所有的 案件律师都能起到效果;实际上律师的介入有没有起效果,当事人也不知道。

再比如刑事案件中无罪辩护终究是少数,更多的还是罪轻辩护。如果走到审判阶段,律师无论从证据、法 律适用等方面,也确实都能找到辩护点。但绝大多数刑事案件都是证据确实充分、事实清楚的,律师在量 刑的过程中有没有真的起到作用,当事人也不知道。他只知道,律师能“捞人”,就是有本事。

这种环境下,真正靠技术吃饭的律师在2010年之前都是少数,没有一定的附带光环(如公检法背景,或者 专家学者,或者政治身份等),光靠技术是活不下去的。

能活下去的刑辩律师主要靠两方面,一是忽悠当事人,二是勾兑。这两个词是贬义,但客观来说,前者的能力是擅长与当事人之间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后者的能力是擅长与公检法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一辈的律师才经常说,技术只是律师能力之一,甚至不是必备能力,沟通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 3、律师的价值随着时间变化慢慢体现,才收得起费

民事案件的律师,现在很多都能靠专业吃饭了,因为环境的变化让民事案件中律师的专业有了用武之地, 客户才需要律师。比如知产,房产,商事的诉讼,都需要专业的律师,客户也才会去委托律师,甚至专办 离婚案件都能活得下来。

刑事案件也是如此。

放十年前,家属提着一千万过来找律师,要求把贩毒X公斤的家属搞出来,你能不能办得到?你办不到,总 有人能办得到。你就只能捡几个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的案件,开价三五千,然后在法庭上不痛不痒地扯两 句“初犯偶犯,自首从犯。赔偿谅解,家庭困难。”

而现在,哪怕家属拎一千万让律师捞人的事情仍然存在,刑事律师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来施展手脚:可以堂堂正正地收上几十万,然后给取证程序挑一堆错,争取死缓保一条命;可以找准合适的时机才提出认罪认 罚,通过讨价还价争取最好的刑期;可以在民事案件中转变思路,搜集好证据通过刑事报案来维权;可以 提前做好企业风险防控,降低刑事风险。

有这样的环境,有专业的底气,才能把问你“有没有关系,能不能捞人”的客户拒之门外,也活得下去。

即使是这样,是在中国国情下,尤其是做内资业务的律师,很难说自己从来不提供免费的咨询意见,毕竟在这种人情社会 里,总有你无法开口谈价的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习惯是放低心态,然后区分情况。我有几个原则:

1.对于能够随手回答的问题,比如律师常用的政策法律条文问题,在不影响我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前提 下,能随口简要回答的就回答了。这类问题对于律师来说就是信手拈来,回复一段文字或者干脆发条语 音,无伤大雅,不管有没有后续,就当是给对方做个简单的普法也可以;

2.对于属于我的专业方向内,但是需要单独查询和确认的政策法律问题,我会每天专门抽一个时间,做个 法律检索,然后简要回答一下。也是不管有没有后续,权当自己复习一下。同时每天集中一个时间处理, 也不会干扰日常的工作思路,不致于影响效率。

以上都只限于邮件、微信等沟通。对于电话沟通,如果我觉得1分钟之内无法解释清楚,通常会建议对方发邮件。

3.如果对方提出的实际问题,我一般不会提供具体的处理建议,也是从政策法律等宏观方面进行介绍。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如其他同仁所说,律师的服务是有价值的,付费是对于我们专业的认可,也是对于律师 的尊重;另外一个问题是,对于具体的实务问题,在没有看到书面证据材料的情况下,直接发表操作性意 见这种做法,对于专业律师来说是不严谨的——我有过切身的教训。

在我还是实习律师的时候,我们之前的律所也设有电话咨询热线,不过是由市场部的同事负责。有天我在加班,晚上突然有电话进来,我也就顺手接了。电话里是一个女士,咨询一个著作权问题,问一个操作方式是否合法,我当时根据她提供的情况就做了肯定性的答复。

结果大约一周以后,我们律所接到了中华医 学总会打过来的电话,并指名让我接听。对方的来电很客气,但是内容很严厉。原来那个女士给医学总会投稿,稿件有一些不规范的地方。编辑让她修改,她不服气,打电话咨询律师,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然后 就更加气盛,去跟编辑理论——然而问题就出来,我当时只考虑了通常情况下的处理意见,而她的实际问题却是其中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形,体现在最高法的一个专门相关工作文件中。而我因为没有看到书面材 料,而对方也没有主动提及,就把这种情形给忽略了。

当然,因为双方没有正式的委托关系,我们也没有 收费,所以后来医学总会也没有太为难我们。不过这个事情给我上了一课,让我在后来十多年的执业生涯 中时时警示自己。

4.对于要求当面交流的问题,我通常是区分对待,根据经验做一个预判,建议对方优先考虑书面沟通,如 果对方还是要求见面,我会根据咨询内容提供报价,从1000元到3000元不等。用这种方式可以过滤掉大部 分无价值或者低价值的客户。同时,客户同意付费,并不表示我一定会真的收费。这里面也另有学问。

5.对于有些明显不靠谱,但是又不好推辞的用户,我有时候会说我不是从事这个领域的(这个也是实话, 现代律师专业分工细化,对于其他专业方面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他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他介绍一个专业律师,不过对方咨询是要收费的。

6.对于免费咨询这种形式,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获客和推广的方式,但是前提是客户群体有一定 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或者确实能够通过咨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青年律师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