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法国图鲁滋开庭律师,减肥药判刑案例

时间:2022-11-26 04:04:50来源:法律常识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艾琳·弗兰雄 / 网络

9月23日在巴黎高等法院开启的这场诉讼,将注定被记录在法兰西共和国的历史上。

几个数字足以说明其规模:庭审时间6个月;400位律师、4000个民事团体参与其中;14名被告、11个法人将站在被告席上,为一桩10年前未了的药物安全事故受审。

罪名很重很长——隐瞒药品质量、成分、使用风险,置人于危险,非法牟利,欺诈,滥用职权,贿赂……

漩涡中心的药物是“美蒂拓”(Mediator),由法国施维雅实验室研发,最初用来治疗糖尿病。

但它的用途不止于此。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美蒂拓具有抑制食欲的效果,药企常常让医生把它当成减肥药开出,以增加销量。也正因此,美蒂拓的受众范围,远远超过了糖尿病群体。

从1976年投入市场到2009年禁售,“美蒂拓”在30多年间共售出1.45亿盒,用药人数达500万。其中,有500人因它死亡,数千人严重残疾——而这,还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致命减肥药和失灵的监管

如果没有艾琳·弗兰雄(Irène Frachon)医生,受害者的数字会更多。2009年2月的一个夜晚,这位时年47岁的肺病学家辗转难眠。看着电脑上的一长串数据,她意识到一个显而易见却长久不为人知的事实:每一天,都有30万人服用一种问题药物,并因此被暴露在心瓣损伤的危险之中。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艾琳·弗兰雄 / Wikipedia

这是她调查了两年得到的结果。从2007年开始,艾琳在病人中陆续发现了心脏损伤的案例,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正在服用或曾经服用过苯氟雷司,而“美蒂拓”正是制药公司在市场营销中为苯氟雷司起的另一个名字。

在法国,苯氟雷司的危害性并不是新闻,施维雅实验室也本该心知肚明。这种于1969年面世的苯丙胺衍生物会导致心瓣膜肥厚、呼吸困难。2009年欧洲药品管理局的一份报告就指出,由于苯弗雷司带来了过高的心脏风险,它的副作用已超过了疗效。

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内,美蒂拓已经几乎在欧洲市场绝迹:施维雅相继从瑞士(1998)、西班牙(2003)、意大利(2004)等国的市场上撤回美蒂拓——“出于商业原因”,他们如此声称。

除了法国。尽管与美帝拓相关的心瓣损伤事件早在1999年的马赛就有迹可循;2006年,图卢兹一位年仅48岁的病人更是成为因这种药物而患瓣膜病的最年轻病例。可这些都没能撼动它的位置。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美蒂拓的包装 / 网络

在撤回美蒂拓这件事上,负责药物安全评估的法国卫生安全和健康产品委员会(AFSSAPS,以下简称‘法国卫健委’)似乎出奇“审慎”——直到2007年,该委员会依然只是发表指示,称“不建议将美蒂拓作为抑制食欲的药物”;它甚至重新获得了新一个五年的药品销售许可证(AMM),如果不出意外,它可以在法国市场上雄踞到2012年。

但艾琳·弗兰雄出现了。连同所在布雷斯特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这位肺病学家终于确定,美蒂拓需要为服用者的肺动脉高压以及瓣膜病负责。法国社会健康保险局的一项研究为这个结论提供佐证:在100万糖尿病患者中,服用过美蒂拓的病人瓣膜损伤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出4倍。

2009年11月30日,在药物市场叱咤三十多年、做了无数商业广告的美蒂拓,终于在无可辩驳的事实的夹攻下,退出了法国市场并永久停售。

2010年,艾琳医生的书出版,书名是《美蒂拓150毫克:多少人死去?》(Mediator 150 mg, combien de morts?)。150毫克是药盒上标注的剂量;而多少人因这种药物而死,则是这整个事件中,始终难以确定的问题——保险局统计出的结果为500人,而2013年4月由巴黎检察院提交的一份法医报告则称,这个数字应在1000至2000之间。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艾琳·弗兰雄和她的《美蒂拓150毫克:多少人死去?》/ 网络

纠缠不清的药企和政府

尽管美蒂拓的有害性毋庸置疑,施维雅实验室的责任似乎也一目了然,这纸禁令却如此姗姗来迟,不得不令人心生疑惑。

如果它真的是挽救生命的良药,这样的拖延是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尚且情有可原。可美蒂拓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早在1999年,法国“透明委员会”就曾呼吁取消对它的医保补贴,因为“治疗效果有限”;2006年,法国医疗健康署(HAS)发布的糖尿病治疗指南里,美蒂拓也并未名列其中;事实上,同年服用这种药物的人中,70%都不是糖尿病患者,而是看中了它减肥的功能。

可这些意见没有影响美蒂拓在法国的畅通无阻。这片六边形的国土是美蒂拓的最大市场,占据全部销售额的88%。它每盒售价5.04欧元,其中的65%可由社保报销。因而,1.45亿盒总销量的背后,是一笔庞大的社保支出:将近5亿欧元。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施维雅 / 网络

2010年12月,这场医药丑闻终于曝露于光天化日之后,法国社保事务监察局(IGAS)曾委托三位研究者就此事件进行调查,他们作为证人,也出席了9月23日的庭审。据三人中最年长的埃蒂安·玛利回忆,美蒂拓共被检查过9次,“专家们9次都说它治疗效果极弱”。

为什么这样的一种药,可以无视种种质疑、绕过重重检查、让法国的药物警戒系统失灵?答案或许藏在另一位证人的发言里——同为研究者之一的阿基利诺·莫雷尔向法官指出一些人类共有的恶习:“疏忽,惰性,随便,因循守旧……具体是哪一项,需由您判断。”

而这些恶习,恐怕不止为丑闻缠身的施维雅实验室独有。尽管没有代表出席日前的庭审,但法国卫健委其实和施维雅一样,也是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的被告方。它对这整个事件的应对不力以及对警报充耳不闻,表明它“无法真正有效地控制药物”,被以非故意伤害与过失杀人罪起诉。

实际上,这两方被告的关联,远要比单纯的“难兄难弟”复杂许多,而它们之间的盘根错节,或许正是法国卫健委身为政府部门却无所作为的原因之一。

据《赫芬顿邮报》报道,法国卫健委事实上处于施维雅的“经济影响力之下”,多位负责追踪美蒂拓情况的工作人员,要么是施维雅的旧日雇员,要么就在离开委员会后很快成为这个实验室的新员工。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法国卫生安全和健康产品委员会 / 网络

这种“轮转”往往发生在身居要位者身上,它们是如此常见,甚至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旋转门”。比如,让-米歇尔·亚历山大曾是委员会药物评估部门的副主任,离开那里后,被立即出手阔绰的施维雅请去,成为了实验室的“私人顾问”,获得不菲的薪资;在委员会药品销售许可委员会待了17年、还曾任该委员会主席的查尔斯·高林,一朝离任,也去施维雅就职;昔日负责药物警戒的埃里克·阿巴迪本人虽不是施维雅员工,妻子却是实验室的律师。

米歇尔·德迪耶、让-罗杰·克罗德与贝尔纳·胡维这这三位专家一边领着施维雅的薪水,一边效力于医疗健康委员会,评估制药集团的产品。他们都被控非法牟利罪。

利益网络还扩张进了政治界。有理由怀疑,在施维雅集团的一位顾问“秘密拜访”了参议院后,前参议员玛丽-特蕾莎·赫尔曼涉嫌修改了关于美蒂拓的调查报告。

在书中,艾琳·弗兰雄医生把这场药物丑闻比作一个“双头巨怪”。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比喻也反映了美蒂拓强大到反常的生命力。

事实上,直到被禁前夕,施维雅实验室仍在医学杂志上发文,把所有对美蒂拓的质疑都斥为“不实信息”,并称它与瓣膜病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考虑到上述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施维雅的底气何在,或许不难理解——毕竟,“巨怪”的一个头是药企,另一个头则是监管部门。

谁才是药神?

从投入市场到全面禁售,再到如今诉讼开启,这条时间线绵亘40多年,数位相关责任人都已去世,包括雅克·施维雅——施维雅实验室的创始人和前总裁。但前“二号人物”、执行总裁让-菲利普·塞塔作为被告出席了庭审。他被控欺诈以及因故意违规而非故意伤害与过失杀人罪。这位现年66岁的老人声泪俱下,称“并非故意伤害病人”,“将用余生来弥补”。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雅克·施维雅,施维雅实验室的创始人,也是此事的责任人之一 / 网络

据《皮卡德信使报》报道,施维雅实验室共向3700名患者赔偿1.644亿欧元,其中1.318亿已经支付。视病情严重程度,每个人获得的补偿从数十万至100万欧元不等。这创下了法国医疗赔偿的记录。

经济赔偿只能对受害者提供些许慰藉,却不能杜绝类似事件的重演。法国政府吸取了教训,在问责结果尚未出炉的这些日子里,一些更为重要的变革已经发生。其中,最直观的一条,便是法国卫健委的废除——这个在整个事件中疲软无力、还与药企勾连颇深的部门,在2012年被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ANSM)取代。

纵容杀人减肥药流行数十年,他们等到了迟来的审判

法国卫健委已经被“国家药品安全管理局”取代 / 网络

透明度方面也有所进展。2011年12月,法国出台了“反礼物法案”,又称“贝特朗法案”,因时任卫生部长格扎维埃·贝特朗而得名。从那之后,医疗行业从业人员被禁止收受任何来自企业的好处,礼物、膳食、住宿等都包括在内。他们必须申报与企业的一切利益关系,从给予的好处到研究协议,只要价值超过10欧元,都需要备案,以供人们查询。

而在美蒂拓事件中失灵的药物警戒系统,也被全面重组。基于“更多考虑患者利益”的原则,在新的系统中,30多个区域性药物警戒处于核心位置,一个大约由15人组成的团队也将专门提供药学和流行病学方面的服务。2017年起,人们可以在相关网络平台上直接报告自己服药后的副作用——这个功能一经上线,便在同年默克公司甲状腺治疗药物Levothyrox丑闻中发挥了作用。

然而,饱受诟病的药品销售授权规定没有发生变化——2007年,美蒂拓正是在这些规定之下拿到了新的许可。当初授予该许可的相关人士涉嫌与施维雅实验室关系特殊,因而也成了诉讼的被告。

医药丑闻可以就此杜绝吗?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即使是在法规相对完备、监管也相对严苛的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美蒂拓丑闻的公众事件。

坚守底线的医务人员为事件的发展带来了重要转机,但预先的制度才能更好的保障患者的权利。

“药物的生命被放在了患者的生命之上。”阿基利诺·莫雷尔在证人席上曾如此总结。而医药丑闻的发生与否,或许就在于二者位置微妙的一颠一倒。(文/黄钟 责编/朱凯)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