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6 04:29:02来源:法律常识
■本文作者:宋佳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政府挖隧道修高铁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貌特殊,施工难度大、工期长导致殃及周边房屋,出现周边房屋墙体开裂、脱落,甚至成为“危房”,无法居住的情况,当地有关部门往往采取要求老百姓自行修理、低额补偿、临时搬家等不合理措施解决问题,当老百姓摊上这样的事情,可以找哪些部门解决问题?采取什么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得到什么样的赔偿才算合法合理?本文,在明律师事务所刘牧童律师将结合案例,为大家讲解老百姓遇到房屋被震裂甚至造成“危房”后获得补偿安置的维权思路。
房屋被鉴定为“危房”,只让临时搬家不拆迁
2020年年底,镇政府组织修高速公路某路段,需要以隧道的方式通过T村。由于T村地处地下水系发达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如果打通隧道会造成地面沉降,T村的居住安全性将受到影响。
2021年年初,高速公路项目开始实施。由于工程巨大,T村村民的房屋均开裂。当地镇政府自行委托评估机构对村民房屋进行危房鉴定。
2021年6月,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指挥部向T村村民印发了《一封信》,通知T村村民须临时搬家3个月,由建设指挥部发放临时搬家费和危房修理费;农田受损的参照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进行补偿。
T村村民多次要求镇政府公开危房评估结果,均以涉密为由被拒绝。部分村民陆续签订了《临时搬家协议》,领取临时搬家费1000元/月/户。
那么,面对无法居住的房屋和低价的危房修理费,T村村民只能3个月后自行修房,终日住在无安全保障的房屋里吗?T村村民是否可以要求搬迁,并依法获得补偿安置呢?
律师重点提示:挖隧道修高铁将百姓房屋震裂成“危房”,无法居住的情况下,百姓可以要求拆迁,依法获得补偿安置。
百姓的房屋被震裂,属于物权损害纠纷。根据《民法典》第233条、第237条的规定,百姓可以通过与相关部门(如铁路部门、施工单位)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请求其修理或者恢复房子原状。但是如果房子已经破损成危房,无法恢复原状并居住的,百姓可以要求拆迁,依法获得补偿安置。具体操作如下:
1、被鉴定为危房且被认定为C级或D级,可申请拆除征收
挖隧道修高铁造成“危房”的,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鉴定为C级或D级危房的,就有可能被拆除征收。
2、征地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涉及交通用地项目的,自然资源部门审查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征收集体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进行调查、论证,并听取村委会、村民等意见。依据《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2款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至少三十日,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3、合法征地必须依法给予安置补偿
如果确实需要征收集体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安置补偿,保障基本生活水平。《土地管理法》第48条第1款规定,“征收土地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同时,根据《民法典》第243条的规定,老百姓可以获得以下补偿:
(1)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
(3)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4)青苗补偿费用;
(5)社会保障费用。
除此之外,《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21年修订)第32条对安置补偿具体事宜也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老百姓的安置补偿费可以参考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公布的区片综合地价,分配办法。
4、征收过程中,百姓手里的这些权益须知道
本案中,T村涉及的修高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中,应已涉及对T村的损害结果;如果拟征收的,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听取T村村委会及村民的意见;涉嫌施工单位违法占地的,T村村民可以依法要求查处违法行为。因此,T村村民对该高铁建设项目及其征收审批行为依法具有:(1)知情权(2)参与权(3)监督权。老百姓要懂法、用法,少走弯路,少吃亏。
由此,在明律师事务所的刘牧童律师,针对T村涉及的高铁项目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取得了该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等系列文件,并对其进行合法性调查。
在明律师最后要提示大家的是,本案律师对T村村民所在地修高铁进行介入调查,系为寻找确定建设项目、征地拆迁项目的合法性,同时取得该范围内的征地“红线图”,为下一步维权策略的判定寻找证据。值得注意的是,集体土地征收往往涉及当地巨大的补偿安置利益。农村老百姓感到补偿安置不公平不合理了、权利遇到侵害了,要及时咨询专业律师,全面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充分把握维权时机!
《土地管理法》第47条第2款;《土地管理法》第48条第1款;《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32条;《民法典》第243条;《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
版权声明:本文为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原创文章,未经授权,拒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