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具结书找律师有用吗,签了具结书找律师有用吗知乎

时间:2022-11-28 19:00:27来源:法律常识

刑事诉讼法规定在签署具结书时,辩护人需要“在场”。


两高三部的认罪认罚指导意见规定,辩护人除了“在场”之外,还要在具结书上签名。签名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在场。


实务中,我们将这种“在场”理解为“见证”。因为“见证”才能保证有的“在场”。


至于“见证”的职责一般理解为是确认合法性、自愿性。


其实这已经是一种引申性的理解了,因为法律的规定只是“在场”。


这个“见证”其实已经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在场”的内涵,因为刑事诉讼法中在勘验检查时使用过见证这个词,也有见证人这样的特定角色,但是此时刻没有适用“见证”,这就说明“在场”要低于“见证”的程度的。


从立法原意上来理解“在场”不需要看,不需要见证,只要“在”就行。重要的是让嫌疑人指导辩护人或者值班律师在场就行,因为只要在场嫌疑人就有人可问,可咨询,就心里不慌。


但并不需要盯盯看,“在场”其实没有盯盯看的意思。


但是司法机关从有利于嫌疑人的角度在实践中往往向“见证”方向进行了理解把握,签字也有点见证的意思,但本质上还是对“在场”的一种确认。


正因此,“在场”可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为“见证”,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为同意具结书的内容。


因为具结书是以嫌疑人的名义做出的认诺,是罪刑和刑罚的认可,是认罪认罚的一种书面形态,它是嫌疑人对检察机关出具的一种书面认可文书,当然文本是检察机关提供的,但只有嫌疑人签字才有效。具结书是嫌疑人给检察机关的悔过书和保证书,律师不需要悔过和保证,因此他的签字与认罪认罚的具体内容毫无关系。


因为是否犯罪只有嫌疑人知道,辩护人并不知道,是否愿意接受处罚,也是嫌疑人自己的意愿,因为接受刑罚处罚的毕竟是他本人。


所以辩护人的签字与是否同意具结书中的内容毫无关系,具结书中的内容,也就是指控的罪名、事实和量刑建议,都不需要经过辩护人的同意,只要嫌疑人的同意就行。辩护人只是从旁提供意见,如果嫌疑人心意已决,那辩护人也不能干涉。


事实上,具结书也并不是必须经过嫌疑人签字才能生效。这也是刑事诉讼法使用“在场”的本质含义,只要你来了就行了,签不签字并没有关系。


更加完善的规定是,辩护人应当通过签字确认其在场,但通过远程连线方式在场的,也可通过视频记录方式确认其在场,如辩护人在场但拒不签字的,检察官应该在具结书注明拒不签字的情况,并通过同步录音录像方式记录在案。


也就是核心还是“在场”,是否履行“见证”职责那是辩护人自己的事,本身也不在法律的要求之内。


连“见证”都是法律之外的额外义务,更不要说“同意”。


事实上从任何法律条款中都不能推导出“同意”的内涵来,更不应该这个没有的“同意”反而限制了独立辩护的自由。


当然这里边还有几个误区,值得说一说。


误区1:签字就是同意


一般来说好像在书面文书签字就是认可之意,这是一种习惯。


因为签字是一种比较正式的行为,比如合同要签字,离婚协议要签字,笔录要签字,银行票据要签字,这些签字好像就是一种认可。而且有些签字都不需要同意两个字,好像就表达了同意。所以我们一般也不会轻易的签字,签字就表示一种认可,否则你为什么要签字呢?


但是我们知道还有一种签字,并不表示认可,而是代表我来了,比如签到表。但是那往往是很多人都要签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了解其功能是签到,而不是认可,而且上面也没有什么可以认可的内容。


但是具结书上可是有内容的,而这些内容也确实是需要认可的,但它只不过不是让辩护人认可,而是由嫌疑人认可的。


而嫌疑人签完之后,辩护人再签,那辩护人算不算是一种双重认可呢?


而且这看起来也根本不是一个签到表啊,如果这个签字不是表达认可,又表达的是什么呢。


这其实主要怪指导意见和具结书模版不够精细所导致的误解。


应该明确表示,辩护人应当在具结书上签字确认其到场,并在具结书辩护人的签名处明确写上,确认本人到场。


因为没有这些细节的规定,律师非常害怕因为签字就要承担同意具结书的意见,从而导致律师不敢签字,甚至不敢到场。


因为有些时候,辩护人确实不同意具结书的内容,有些甚至是无罪辩护意见,但是嫌疑人坚决想签,这就形成一种矛盾。


要么是满足了嫌疑人的诉求,那就无法满足辩护人在场的基本需求,就成了违法了。


但如果为了不违法,就无法保证嫌疑人认罪认罚从宽的诉讼权利,这实际上其实辩护人违法了,实际上是拒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在场职责,导致嫌疑人没有获得其应当获得的从宽待遇。


因此,签字并不等于同意,辩护人在具结书上的签字只是对到场的确认。觉得不拖地的律师,可以在签字旁著名,确认在场,不对具结书内容承担责任,或者写不同意具结书内容,也是可以的。其实法律只要求你在场就行。


误区2:量刑协商需要达成协议,所以在具结书上签字就相当于同意协商结果了。


量刑协商是要达成某种协议,最后肯定也是通过具结书体现出来的,否则嫌疑人也不可能签。


具结书不可能是一厢情愿的,肯定是商量好了,检察机关才会提供具结书的文本,嫌疑人才会在上边签字。


辩护人在整个量刑协商过程中是发挥重要作用的,甚至主要是辩护人在表达意见。


但是辩护人并不是量刑协商的一方主体,他很重要,但并不能拍板。他可以建议嫌疑人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是却不能替嫌疑人拿主意,这个主意最后还是要有嫌疑人自己拿。


检察机关要听取辩护人的意见,但并不是非要采纳不可。


完全有可能是听完了,但并没有采纳。


如果嫌疑人也没有听,那就说明嫌疑人没有采纳。


当时只要检察机关和嫌疑人达成一致就可以了,这个认罪认罚就可以操作了。


辩护人并不没有一票否决权,也不需要必须同意不可。


他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参考意见。


因此,在具结书上的签字也不是在量刑协议上的签字,具结书也不是量刑协议,但本质上还是以嫌疑人名义出具的问题。


辩护人的签字不是同意,只是确认在场。


既然已经明确,辩护人在具结书上的签字只是确认在场的作用,那签字就不是在表达立场。


在法庭上发表变化意见自然的也不应受到具结书上的约束,更不要说辩护人本身就有着独立辩护权。


而且辩护人发表与具结书不同的辩护意见,并不意味着被告人改变了认罪认罚立场,从而触及到认罪认罚是否有效的问题。


除非是辩护人在发表具结书签署过程资源性和合法性存疑的问题,此时才应就认罪认罚的效力进行调查。


否则,在被告人保持态度稳定的情况下,仅因辩护人发表无罪或者罪轻意见的,无需大惊小怪,照常开庭就可以了。在认定认罪认罚成立的情况下,再审视辩护人意见的合理性。


如果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合理,及时认罪认罚是合法有效的,但也不一定要判决有罪,也就是辩护人的独立辩护意见可以产生其应有的作用。


同理,如果辩护人的独立辩护意见没有道理,只要不采纳就是,也不影响被告人认罪认罚从宽利益的获得。


不能因为辩护人发表独立辩护意见给审判带来复杂性就惩罚被告人。


也不应该在搞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就要求别人提供依据。


事实上,在制止辩护人发现,在限制诉讼参与人权利的情况下,需要提供依据的应该是司法者。


虽然法官主持法庭,法庭应该尊重其权威,服从其对审理程序的安排,但应该是一种合法的安排。


如果是不合法的安排,诉讼参与人有权提出申辩,且应该有保障程序性权利的救济途径。


比如要求辩护人发表不同于具结书的意见提供法律依据时,辩护人可以回答我有独立辩护权,刑事诉讼法要求在具结书签署时我的职责只是在场,签字只是证明在场,并不代表同意具结书内容。


如果法官追问,那个文件明确表明,你的签字只是表明在场,而不是同意具结书的内容?


你可以回答,没有哪个文件规定得如此明确,但是从在场和独立辩护权可以自然推导出结论。


如果法官还要求提供依据,否则制止发言。


那就是一种不当的制止,是一种妨害诉讼权利的行为。


因为从辩护人、被告人这种个人主体的诉讼权利来说,法不禁止则自由。


法律没有明确禁止辩护人发表不同于具结书的意见,那就是可以发表。而不是不可以发表,或者是否能否发表待定。


因为法律总是有模糊的地方,总是有能不能过敢没有明确依据的时候,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要求提供依据,没有明确依据,就不得形式,那就让诉讼行为变得寸步难行。


这实际上利用了法律的模糊性作为诉讼参与人的障碍。


这就将诉讼权利限定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内。


但这个小的空间其实不是在约束私权利的,而是在约束公权力的。公权力是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私权利的法无明文规定则自由。


这是因为根据社会契约理论,公民通过让渡有限的权利而获得秩序和法律保护,而不是让渡无限的权利,大量或者所剩余的权利仍然保有在公民自身手中。


因此,那些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就是公民尚未让渡的自由权利,当然可以行使而无需提供任何依据。


相反这种制止发表辩护意见的行为,这种要求提供依据的行为,才是应该提供依据的。


在这么干的时候,应该要说明制止发表辩护意见的理由和依据,如果拿不出依据来就不能制止,而不是相反。


但是现在很多情况是明明搞反了,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这一点是最应该弄清楚的。


来源:刘哲说法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刑事案件 补助费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