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的孩子视频,找律师的孩子视频真实

时间:2022-12-04 21:49:37来源:法律常识

澎湃新闻 综合报道

一场悲剧来得猝不及防。8月13日15时许,四川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截至14日中午13时,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

事故的视频在网络流传,看得人心惊肉跳:原本近乎干涸的河道,转瞬之间洪流奔涌,不及逃生的人站在河道中间的石台上,直至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现场视频或许也解释了悲剧何以发生: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对野外的危险缺乏感知,不相信洪水会突然到来,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最后时刻

父亲试图将孩子往岸上抛

山洪发生后,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一对父子被困于山洪之中,父亲抱着孩子,背对洪水,坐在一块石头上。另一段视频中,洪水已没过父亲的肩膀,最终父子二人被洪水卷走。

14日,目击者陈心(化名)告诉北青报记者,视频中的一幕确实发生在龙漕沟山洪中。陈心回忆说,此前她和朋友想找一处亲水避暑的地方,上网查询后,发现有人推荐彭州龙漕沟。13日,她和男友等8人一起来到了此地。

“我们是下午3点左右到的,当时河岸上有很多商家在售卖泳衣、雨鞋等,我们下到河滩上,支好天幕准备吃东西。没多久就听到岸上有人高喊涨水了。没几秒钟,就看到洪水一下子冲过来了。”陈心说,“水位是一下子涨起来的,因此周围的人事前也没有防备。”

陈心说,当时她和朋友一起跑到了岸边高处的一片玉米地,随后就看到距离他们不到50米的地方,有一对父子被困在山洪中。“他们所在的位置处在密林边上,跑不上去,想往河另一侧跑,却被困在山洪里了。当时孩子爸爸就用后背挡着洪水,尽力保护孩子,这样坚持了大约15分钟,最终两人不幸都被水冲走了。”

陈心回忆说,就在最后时刻,她看到被困的父亲做出了将孩子往岸上抛的动作,但当时父亲已经失去平衡,孩子还是掉入水中。

陈心说,看到有人被困后,她的男友等人曾想尝试搭救,“他们拿着搭天幕用的杆子去救人,但过去的路上是密林,他们穿不过去。看到两人被水冲走时,我男友他们也曾想赶到下游,尽可能接住大人、孩子,但水太浑浊,根本看不到孩子在哪里。”

“孩子的妈妈也在我们附近,哭得几乎晕厥过去,需要别人扶着才能站起来。”陈心说。

危险“野景区”成网红打卡地,平台要担责吗

然而这场悲剧并非不可避免。事发地周围有安全提醒标识,明确标记了人和车辆不得进入。2021年8月,龙门山镇政府还曾发文提醒,龙漕沟等地汛期沟内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就在山洪前,还有管理员曾劝离游客,连着喊:“我给你们跪下了,求求你们,快要涨水了,你们快跑……”,但是,没什么人理他。

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当地人和游客都应当知道存在危险的地方,却成了“野景区”“小众避暑地”“网红打卡地”,在一些地图App上直接被标记成了景区,在小红书等平台上被轮番推荐。甚至连一些当地人也在配合着这种趣味,比如在事发地周围流动商贩售卖商品,场地附近还设有公共厕所,这一切都让龙漕沟变得“景区化”。

一段时间以来,所谓露营、烧烤、漂流等活动,成为新兴的潮流休闲方式,人们不断在野外寻找合适的地方,有意识地追求某种野趣,来到龙漕沟的人们想必也是如此。那原始、粗粝的地貌,区别于正规景区的“野性”,甚至显眼的风险提示标识,似乎都成了野景区魅力的一部分,充满着野外秘境的诱惑。

而当这一切被搬到网上,发散于社交平台,在短视频滤镜的粉饰之下,人们已经忘了这里存在风险,“野性”反而诱导着人们争相前往。

但这种旅游趣味,却不能忽视基本的安全风险,这场悲剧就是一场极为深刻的教训。因此,社会有必要纠偏错位的旅游认知。人们应当对“野外”抱有足够的敬畏,对所谓野景区的追捧要适度、克制,始终把防范意识放在第一位。

此外,在该起事故中将事发地标记为景区的App,给用户“种草”的互联网平台也应当有所反思。可以想见,即便人们看到了安全警示,但看到这里在正规App上被标记、被推荐,这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心理预设:这里是安全可靠的。

显然,这些App对信息把关存在疏忽,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把当地当作了一个景区来对待。事实上,有媒体报道有博主曾晒图举报“小石河野炊攻略”的相关视频,但首次举报并没有成功,平台表示“暂时无法判定举报对象存在违规”。这些本应引发平台重视的线索被轻易放过,令人十分遗憾。

在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大量关于龙漕沟的种草笔记、推荐视频被下架。但人们更需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游客对野外环境缺乏防范意识的追捧,平台缺乏甄别审核意识的标记与推荐,这些都到了该深入反思的时候。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许桂林律师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对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义务和内容审核义务。发布者在发布视频时也有提醒广大观众风险的义务。若均未做出风险提示,平台及发布者均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许桂林律师提醒,若旅游主管部门提醒禁止进入等提示时,旅游者为自身安全考虑,不得进入游玩;发布者在发布未经商业开发旅游景点时,请核实景点风险是否是禁止旅游或进入。若存在禁止旅游或进入提醒时,建议不得发布类似旅游视频。

上海澜亭律师事务所的张耀律师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些平台应当有监管、审核相应视频、博文的义务,并应当对包含危险行为或不安全因素的内容添加明显的安全提示,对明显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内容及时删除。若平台发现相关安全隐患或虚假信息,但未及时履行上述义务的,除可能将受到相关部门的行政处罚以外,还应当承担民事侵权责任。对于一味追求流量、博取眼球而忽视安全警示或故意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的博主,可能将承担侵权责任,情节恶劣的可能会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改变观念:

汛期、雨季尽量不进山

每到炎热夏季,到山中避暑必不可少。近几年,全国多地开始流行到河道里戏水纳凉。四川一些地区甚至把麻将桌摆到河里,吃着西瓜、泡着河水、搓着麻将,的确非常惬意。

但一片宁静悠然的背后,危险随时有可能来个突然袭击。

这次龙漕沟区域突发的山洪灾害正是这样。由于天气闷热,很多市民驱车进山避暑。有人在事发当天上午经过那个路段,看到路边早已停满车,许多家长带着小孩一起进沟。

然而,没人会想到,自己可能即将经历一场山洪灾害。

“下雨天不进山”是人们的共识。许多前来避暑的游客也正是看到当天无雨,认为进山不会有危险。殊不知,山里往往一步晴天、一步阵雨。

“山区气候条件非常复杂,经常出现山上下雨、山下无雨的情况。有时候山上已经暴发了山洪或泥石流,而山下的人还根本不知情。”谢洪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在他看来,是时候改改观念了,并非“下雨天不进山”,而是整个雨季都尽可能避免到山里。一旦下雨,山体坡面容易不稳定,除山洪泥石流外,滚石、滑坡、崩塌这一类的灾害经常都有发生。

谢洪表示,泥石流的冲击力度难以想象,夹杂着大石头的泥石流,连桥墩都能冲断。山沟里的山洪,也并非只是纯粹的河水,还夹杂着大量的石头、泥沙等在里面运动,这个冲击力也是惊人的。

所以,当有人通知撤离时,或者当看见洪水已经在远处的河面奔流而来时,千万别耽搁别犹豫,奋力撒腿往岸上跑。此刻的逃命重于一切。

龙漕沟区域山洪发生后,网上开始出现各种“逃生秘籍”,其中有一条提到“当水开始变浑时赶紧跑”。对此,谢洪认为,山洪席卷而来时往往仅有几秒或者几十秒,等发现水浑浊后再逃,其实已经晚了。

(综合江城/澎湃新闻、屈畅温靖/北京青年报微信公众号、张晴丹/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来源: 澎湃新闻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刑事案件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补偿金 当事人 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