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5 04:31:21来源:法律常识
“这是我第八次来找袁律师帮忙了,这么久时间里,他从来没有不耐烦,耐心细心地为我解决问题,小区里有这样优秀的专业律师,真是太好了。”近日,在南码头路街道新桥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内,一名老伯面带感激之情地说道。
他口中的袁律师,正是通过“法律工作者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与新桥居民区结对的袁正律师。这项活动启动5年来,近十名律师进驻居民区成为“家门口”律师,每年开展法律服务200余次,通过讲座、接待等方式,服务7000余人次的居民。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解决群众合法诉求的“助推器”、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
大小法律问题都能处理
“法律工作者进社区”源自早年“六大员进社区”活动,自那时起,律师便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深入社区开展工作,用专业服务为广大群众解忧。在“家门口”服务提质增能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中,南码头路街道将这一做法进一步提炼、固化,形成了现在的做法。
南码头路街道与2家律所签订政府法律顾问合同,由律所派遣律师进驻居民区开展服务。“家门口”律师每月1次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平时则24小时为居民开展远程法律咨询服务,对居委对外签订的各类民事合同进行合法性审查。此外,他们还根据社区需求,为居委干部、群众开展各类法律知识讲座。
“居民群众遇到自己不清楚的法律问题,已经养成了‘先问问律师’的习惯,要参考我们的意见再决定下一步的做法。”袁正说。而从他的咨询记录中可以发现,婚姻家庭、劳动争议、邻里纠纷等占了绝大多数,许多都不需要通过诉讼解决,此时律师还需要将法律服务转化为法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引导居民依法反映诉求,理性解决争议。
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记录则复杂许多,往往它们还容易发酵成为重大矛盾。袁正承办过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正是如此,所幸这起案件在律师的及时介入下取得了圆满结果。
“受伤的是一名女孩,在一家奶茶店打工,一天下班时发生了交通事故,肇事司机逃逸,奶茶店拒不支付工资和医疗费。”袁正回忆道。
袁正全力投入到纠纷处置中,多次前往事发地走访,调阅监控信息,与交警部门沟通,终于找到了肇事司机,为女孩拿到了赔偿款。之后他又和奶茶店老板不断沟通,为女孩拿回了工资和补偿。最终这起纠纷,在女孩一家的感谢声中圆满解决。
将奉献化为工作实效
在促进居民依法维权、推动基层矛盾化解的同时,“家门口”律师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便是增强居民的法治意识。为此他们针对《民法典》《婚姻法》等关注度高、契合居民需求的法律法规,开展一系列专题巡回讲座。
在一次讲座过后,与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居民区结对服务的夏锐律师,接待了一名90多岁的老人,他要咨询自己账户中一笔特殊的储蓄如何处置。“这笔储蓄是他旅居国外的小女儿寄存的,如今新冠肆虐,小女儿无法回国,不能将这笔资金转入自己账户,老人担心自己发生意外后解释不清这笔钱,影响子女的关系。”夏锐说。
了解清楚情况后,夏锐向老人提出了2个解决方案。“可以做一份单方声明,如实阐述这笔储蓄的由来和归属,或者通过遗嘱来说明这笔储蓄的由来和归属,直接留给小女儿一人继承。”他还向老人分析了每种做法的利弊,帮助老人妥善处置这笔储蓄。
夏锐表示:“老年人对法律问题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不厌其烦地解释,并在黑板上用图形来说明问题,既然来到居民区做法律讲座,就要让听众听得懂,能够真正帮助到他们。”
徐金根则是“家门口”律师队伍中特殊的一名成员,他曾是南码头路街道司法所的一名公务员,退休后一直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他的作为诠释了“奉献”二字。
原来,6年前老徐曾因胃癌入院治疗,手术后仅仅休息了半年,他便又投入到法律服务中,一直坚持到现在。“老徐帮助我们健全居民自治章程、开展业委会换届选举、起草各种法律文书,一有任务他一定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法律化解纠纷。”六里一居民区书记钟晓峰说。
如今,“家门口”律师已经成为南码头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增强居民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以及提高社区管理组织、社区工作者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下一步,南码头路街道将进一步扩容“家门口”律师队伍,并推出一系列的考核机制,让居民能够享受更好的“家门口”法律服务。
责任编辑 邓清元
来源 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