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后的性格变化怎么写,交通事故后的性格变化怎么写案例

时间:2022-09-23 12:27:06来源:法律常识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在你看来,什么才叫创伤?


是经历过战争吗?是亲眼目睹死亡吗?还是曾经从地震中侥幸逃生,抑或是在悬崖边命悬一线?


这两天在看电视剧《女心理师》,正在感慨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突然看到了由美国创伤心理治疗科权威医生巴塞尔•范德考克写的一本书,《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感觉大受启发。


他在书中说,战争、自然灾害、飞机失事、交通事故固然会给人类带来创伤,但是“长期忽视、情感虐待、身体虐待、亲密关系的结束、家人的突然离世”,同样是创伤经历的一种。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话让我对这本书燃起了强烈的兴趣,原因无他,对于作者所描述的这些创伤经历,我太有体会了。


在家庭中,父母明知道你对某些事情非常不赞同、非常反感(比如赌博、酗酒),但是依然不管不顾地一再重复,当你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期待时,他们恶狠狠地压制着你,咆哮着“你没有资格管我”,这算不算创伤?


父母关系不和,数十年来如一日地互相指责、咒骂,家庭暴力更是时有发生,孩子三头两头目睹被殴打的母亲、一地破碎的家庭,这算不算创伤?


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从来都是以镇压、指责、贬低的方式表达,从来认为孩子做得不够好,且从来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的经历,算不算创伤?


读这本书时,之所以感觉到作者对于创伤经历的定义震撼到了我,是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包括我自己,都会认为,“创伤”一定是突发的、巨大的、造成明显深重伤害的;


但是对于那些日复一日“钝刀子割肉”的伤害,却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认为,生活本来就这样,怎么你就吃不了一点的苦?


而巴塞尔医生说,不,并不是这样,并不是说一个人需要上过战场,住过叙利亚或者刚果的难民营才能遭遇精神创伤,创伤可能发生在任何场所、任何地方,只要当我们感到到难以承受、不能容忍时。


所以,我亲爱的读者,如果你也对“创伤”这个话题感兴趣,请勇敢地自我回忆一下,不要逃避,不要美化,在你所有的人生记忆中,你曾经历了多少创伤?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能完全拥有幸福的人是幸运的,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遭遇创伤的人一定会过得不幸福,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创伤。


范德克医生说,”人们不愿意谈到创伤,是因为创伤解释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恶’——我们的朋友、邻居、家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很多人宁愿相信创伤是极为罕有的,希望忘记世界上存在着痛苦。”


这段话非常具有深意,因为它揭示了人们面对“创伤”的一种普遍态度——逃避,不愿意谈到,不愿意去深究,不愿意去反思,更不愿意把创伤的经历融入到现在的生活。


范德克医生在书中以自己团体治疗的案例来论证了这个观点:


1978年,他曾经在波士顿的退伍军人事务处医院上班,为那些遭受战争创伤的退伍军人们做心理治疗。他发现,在做团体治疗时,这些退伍军人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居然开始非常热衷:


他们每周都会来参加,哪怕有些人已经70多岁,老的可以当范德克医生的父亲;哪怕有时天气恶劣、交通不便,这些老人们需要冒着暴风雪跋涉数英里,他们都坚持准时准点来。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治疗对他们很有帮助吗?


并不是。医生说,只是因为在这个小组中,他们得到了一直以来渴望的回应和认同,重新得到了一种“同志情谊”,而这种感觉是他们在战争体验中至关重要的,但是在当下的的生活中却感受不到。


这也是为什么,每当医生试图启发这些参与者说出他们面临的日常问题时,比如和妻子、孩子、女友、家人的关系,如何与同事、上司相处,是否在工作中找到满足感时,他们却拒绝回答的原因。


对于这些老兵们来说,当下是虚幻的、不值一提的,过去才是真实的、难以忘怀的,相较于当下的工作、生活,那些“如何在许特根森林中把匕首刺入德国士兵的胸膛”的经历,或者“直升机如何在越南被击中坠毁”的片段,才更有意义。


逃避,不能跨越创伤记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鸿沟,一直生活在过去,无法活在当下,更无法思考未来,对于那些有创伤体验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而事实上,这种问题并不是仅仅发生在遭遇战争这样严重的创伤经历之中,想一想我在文章开头写的那些看上去稀松平常、但也许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创伤体验,再一看我们身边的同学,朋友,甚至我们自己:


有没有人因为父母感情不和、一辈子吵闹打闹,而导致自己极度“恐婚”,迟迟不敢踏入婚姻?


有没有人因为从小饱受虐待、打击,或者长时间冷漠、忽视,长大后对身边的人严重缺乏信任,因而在亲密关系中既不能“爱人”,也无法接受“被爱”,硬生生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


还有那些性格敏感偏激的人、做事偏僻乖张的人、思维方式明显异于寻常的人……


不要以为遗忘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存在创伤经历的人,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化解当年的创伤,它就会无所不在,以我们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方式,丝丝缕缕存在于我们所有的行为活动中,甚至,越是重大的场合、重大事件中,它爆发的威力越是明显。


所以,面对创伤的最好方式,不是逃避,更不是沉迷其中,而是治愈。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从专业的角度看,创伤到底会给人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这本《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中,范德克医生讲述了三点;


第一,创伤经历会导致自我失控。


范德克医生在书中讲了退伍军人汤姆的案例:


从战场上回来后,汤姆不敢待在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附近,因为他随时会失控,会表现得像一个怪物。


他会因为孩子们的吵闹声暴怒,因为妻子的唠叨和不经意的一个举动而陷入疯狂,会因为生活中极小的一个挫败而丧失理智。


他只有把自己彻底灌醉,或者以极其危险的高速骑着他的哈雷戴维森摩托车时,内心才能感觉安静下来。


这段描写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平静的生活中经常陷入暴躁的丈夫,或者莫名其妙就歇斯底里的妻子——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是“创伤”的后遗症,多半会认为这人性格本就如此,或者他/她就是极度自私,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但是,有没有可能,这些“自我失控”的状态,是因为失控者的过往人生经历中,存在某些些不可言说又无人知晓的创伤?甚至是连失控者自己都忘记、都意识不到的创伤?而此刻的失控,正是因为某个因素触发了体内关于创伤记忆的“开关”?


第二,创伤经历会导致个体情感麻木。


范德克医生治疗过一个退伍军人,他的症状是:


不能够对家人产生任何强烈的感情,好像“心已经被冻结了”,或者“自己住在一堵玻璃墙后面”;刮胡子时,他“几乎不能辨认出镜子里的自己”;在法庭上辩论时,他感觉自己的灵魂正漂浮在半空中,很奇怪这个相貌和声音跟自己一样的人怎么能说出这些话来……


而这种“情感麻木”的状态,我自己也曾经经历过:


高中时期有一次跟同学发生争执,被对方当众辱骂很久,我自知有点理亏,加之对方人多势众,就一声不吭,没有回嘴。这件事情就这样平静地结束了,可是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学习不在状态,对成绩和排名没有感觉,好朋友邀请出游也不想动弹,对好吃的、好玩的都没有了热情,就连妈妈问我怎么了,我都什么也不想说……


麻木,并不是我在“故作高深”,而是突然发觉,一切都没有意义——学习没有意义,生活没有意义,朋友没有意义,家人也没有意义。


这种感觉,就像范德克医生在书中写的,“战争结束之后,他的病人都被一种战争的无意义感 击倒;不管他们在战争前社会功能如何良好,在战争后他们都变得退缩而冷漠……”


为什么没有意义,是因为对我来说,我突然发现并没有人真正地在乎自己——在被羞辱的那天,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过后也没有人安慰,但是,当天在场明明那么多人——他们到底会如何看待我,如何看待这件事?


因为觉得太难受,很长一段时间,我强迫自己关闭了所有的感受通道和思考能力,我不想去感受任何事情,不管是美好还是丑恶,不想去思考任何事情,不管它有多么重要。我只希望自己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就像本来没有我那样。


这件事情和战争带给人的创伤相比,当然不值一提,可是,读到这一部分时,再回想自己的经历,我突然就明白了这些退伍军人“无意义感”的原因:


像我当年的感受一样,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做出控制时,当他只能承受命运的厄运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关闭自己所有的感受和思考通道——唯有不去感受、不去思考,他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厄运对自己带来的伤害。


不然,他要怎么去面对那些死在自己身边的战友,怎么去面对死在自己枪炮下的平民?怎么面对自己躯体的残疾、内心的黑暗?他是受害者吗?还是罪不可赦的施虐人?


没有答案,唯有保持冷漠,唯有不去回答。无意义,是这些受过巨大创伤的人对这个残忍世界的最后总结。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第三,创伤经历会导致个体感知混乱。


范德克医生提到,在对儿童幸存者的治疗中,他看到了这个现象:


“他们大多都对自己当年为了幸存,或为了保持与施虐者的联系而采取的行动而羞愧万分。施虐者越是与孩子亲近,受虐的孩子就感到越强的羞愧感。


这一状况看起来相当混乱,似乎分不清这是一个受害者还是一个自愿的参与者,这结果导致了爱和恐怖、恐怖与愉悦进一步的混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理解就是,这些受虐者在当时极端的环境下,很可能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做了一些自己其实并不想做的事,比如去讨好施虐者,接受施虐者的“招安”,甚至充当施虐者的帮凶,去残害他人。


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让这些儿童幸存者在被救助后,内心产生严重的感知混乱:


我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我是被恶人伤害过的人,所以我可怜,我应该被同情,我当然是好人;可是我也动摇过立场,也跟恶人亲近过,所以我是不是也是个应该被谴责、被批判的坏人?


在创伤状态下,我们可以勇敢地说出对别人的“恐惧”,却不敢坦然面对对自己的恐惧;


我们可以勇敢地承认自己对死亡的害怕,却不敢承认,在伤害他人时,我们并没有因此恐惧万分;


我们可以接受自己当时的软弱,却没法说出,因为自己太软弱太无助了,反而投靠了坏人的阵营……


人,从来都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尤其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性的善恶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为了生存,我们会不得不丢掉了某些“人性”。但是,当一切回归平静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评价自己?


所以范德克医生说,治疗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人学会控制以往创伤的痕迹,重新掌控他们的人生。


太难了。


对于创伤,你是否有过深刻的体验?欢迎私信,聊一聊你治愈自己的过程。

关于创伤的几个心理学真相:遭遇创伤的人,感受会有什么不一样?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刑事案件 拆迁人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