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公务罪找律师打官司,妨害公务罪找律师打官司要多少钱

时间:2022-12-09 09:06:19来源:法律常识

案情

2018年某月某日,犯罪嫌疑人晓蕾(女,二十岁)因与他人在公共场合发生轻微暴力冲突,被民警带至某派出所接受询问。制作《询问笔录》时,晓蕾提出,笔录上记载的内容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与客观事实不符,要求民警修改。民警坚持要求其在笔录上签字,晓蕾拒不签字,双方发生争论。此时,在场的一名民警高声喊道:“快!把她装进笼子!”多名民警一拥而上,晓蕾遂与民警发生肢体冲突。多名民警采取扭臂、按压在地、上手铐的方式对晓蕾进行制服。晓蕾将其中一位民警的小腿咬伤,经鉴定为轻微伤。其后,某分局以“妨害公务罪”立案侦查,并报请某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分析

作为刑事辩护律师,在掌握基本案情后,首先要进行定罪分析,即罪与非罪、此罪彼罪的分析;然后,才进入量刑辩护层面的考量。在进行定罪分析时,有犯罪构成“四要件论”和犯罪构成“阶层论”两种分析工具可供选择。在大多数案件中,采取哪一种分析方式,得出的结论并无差别;在有的案件中,可能会有微妙但又十分关键的差异。就笔者的体会而言,“阶层论”在逻辑上更具合理性,遗漏对行为人有利的辩护理由的可能性相对更小,是笔者在撰写辩护意见、法律意见时惯于采用的一种分析、论理方式。对上述案情的定罪分析,本文采用“阶层论”的分析方式。限于学力,仅供抛砖引玉。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按照“阶层论”的分析思路:首先,进行“客观不法”层面的分析;其次,检索是否存在并成立特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再次,考虑主观责任。也就是说,“妨害公务罪”罪与非罪的审查判断逻辑顺序应为:(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2)执行职务是否“依法”进行,也就是执行职务的“合法性”;(3)行为人是否采用了“暴力、威胁方法”予以阻碍;(4)违法阻却事由(如正当防卫);(5)主观责任,主要是行为人“妨害公务”的犯罪故意。

01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

在本案中,晓蕾与他人在公共场合发生轻微的暴力冲突,可以认为其存在行政治安违法行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意义上的“违法嫌疑人”。民警将其带至派出所进一步接受询问,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对此应不存在争议。

02

“依法”

“依法”,即执行职务行为的“合法性”。从立法上看,《刑法》之所以规定“依法执行职务”,意在保持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的平衡,这也是《刑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体现。根据该规定,《刑法》不保护“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即不保护徒有“职务行为”的外观,却欠缺实质合法性的行为。刑法学一般认为:“合法”意味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行为不仅实体上合法,而且程序上合法;对合法性进行审查时,要具备职务权限、存在前提事实、程序合法三个条件;在整体上把握职务行为合法性时,有客观说、主观说、折中说等观点(《刑法各论精释》)。本文认为,从辩护律师的角度看,衡量执行职务行为的合法性,应兼顾法律的“明文规定”与“一般社会人”的见解(常理常情)综合考量。

在本案中,警方职务行为的合法性存在下列问题。

(1)办案民警应当保证违法嫌疑人如实陈述、进行申辩、如实制作《询问笔录》的权利,以及拒绝在笔录上签字的权利。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属于法定的证据种类,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七十八条规定:“询问违法嫌疑人时,应当听取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对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应当核查。”

根据上述规定,民警应该慎重对待违法嫌疑人的《询问笔录》,如实记录、认真核查,听取其申辩。

那么,遇有要求更正、“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如何处理?

该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记录有误或者遗漏的,应当允许被询问人更正或者补充,并要求其在修改处捺指印。……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在询问笔录中注明。”

也就是说,民警应当按照其本人意愿进行更正或者补充;拒绝签名和捺指印的,办案民警在《询问笔录》中注明即可。

综上,在本案中,晓蕾提出《询问笔录》记载的内容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要求补充和更正的诉求,是合法诉求;其拒不签字,首先事出有因,其次也不足以作为认定其“不配合”甚至“对抗”执法的理由。与此相应,办案民警拒不更改笔录,并强行要求晓蕾在笔录上签字,该行为不具备合法性。

(2)“装进笼子”的说法和做法明显侵犯人权,行为人对此予以反抗,在法律上并无不当。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治安管理处罚法》亦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禁止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打骂、虐待或者侮辱。

在本案中,办案民警高声呼喝“装进笼子”,明显系侵犯人权的行为。在我国乃至任何一个现代化文明国家,“笼子”、“装进笼子”的说法,都有特殊、敏感而明显的“侵犯人权”意味,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从常理上看,晓蕾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身将会遭受虐待等非人待遇,引起精神上的恐慌,进而予以反抗。实际上,办案民警所称“笼子”可能指称的是“询问室”。然而,作为一名刚满二十岁的年轻女孩,晓蕾对此并不具备辨识能力。因此,其反抗行为于法有据,警方执行职务的合法性则属阙如。

(3)多名民警采取扭臂、按压在地、上手铐的方式对晓蕾进行制服,缺乏执法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人民警察法》第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需要,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警械。”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第八条规定:“人民警察依法执行下列任务,遇有违法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自伤或者有其他危险行为的,可以使用手铐、脚镣、警绳等约束性警械:(一)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二)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综合当时的时空环境、违法嫌疑人的身心状态、所谓“违法”行为的严重性来考虑,民警的反应显属过度,严重欠缺职务行为“合法性”所要求的尺度和比例。

因此,辩护律师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合法性”不具备的结论,“依法”这一构成要件不成立。从“阶层论”来看,就可以“出罪”了,全案即告完毕,可以不再进行下一步检索;然而,此时辩护律师可能并不确定该“合法性”分析是否会被侦查机关、检察机关采纳,为了保证分析论理的完整性,还应继续检索。

但无论如何,“合法性”的分析是当事人出罪的一次机会。

03

“暴力、威胁方法”

在本案中,“暴力、威胁方法”中的“威胁”不存在,本文只探讨“暴力”。刑法意义上的“暴力”,因罪名的不同,其内涵与外延均有所区别。比如抢劫罪、强奸罪中的“暴力”程度高于敲诈勒索罪中的“暴力”程度。在妨害公务罪中,“暴力”的程度要求不高,但也必须是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其本人的职务行为“造成一定强制性影响”,既可以是直接影响,也可以是间接影响。

本案中,作为一名年轻女孩,晓蕾手无寸铁,在警方采取多人一拥而上、扭臂、按压在地、上手铐等方式对其进行制服时,全身都处于被压制的情况,嘴巴是唯一能够进行反抗的身体部位,其咬伤距离最近的民警小腿的行为,属于基于人的本能实施的反抗和摆脱行为。从客观行为角度看,难以评价为刑法意义上的“暴力”行为。也可以说,“暴力”不是阻碍民警执行职务的行为,而是自保、反抗和摆脱的行为。

对于“暴力”行为的分析,是当事人第二次可能出罪的机会。

04

违法阻却事由

在犯罪构成“四要件”中,不存在“违法阻却事由”;但是根据“阶层论”,不论是“三阶层”还是“二阶层”,“违法阻却事由”的检索都是必经之路。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该规定:对于本人正在遭受的针对人身的不法侵害,采取制止和反抗行为,并不违背“正当防卫”的基本精神;对实施“不法侵害”的对象,法条没有特殊限制,也就是可以包含执行职务行为的人;咬伤民警小腿所造成的轻微伤,与自身所遭受的侵害大体相当。

对于违法阻却事由的分析,是当事人第三次出罪的机会。

05

主观责任

从“阶层论”来看,不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的行为,可以直接出罪,不必要再考虑主观责任;但是,如上所述,为了分析论理的完整性,还是可以继续检索其主观责任问题,比如犯罪故意。

“外在行为反映内心世界”。分析当事人的主观犯罪故意,需要综合案发当时的时空环境、特定背景、具体行为。如前所述,晓蕾虽然是违法嫌疑人,但是其接受警方传唤来到派出所并制作了笔录,是配合执行职务的表现。即使其要求更正、补充笔录,也还是在配合民警执行职务,并没有体现出对法律秩序、办案程序的藐视与挑衅。只是在警官不同意按照其本人意愿进行补充和更正的情况下,才表示反对,并发生争吵,但推究其此时的主观心态,不是对民警执行职务行为的“反对”,而是对民警不保障自身合法权益行为的“反对”。是警方先压制其身体并使用警械,晓蕾才进行反抗和摆脱。因此,其主观上不具有“妨害公务”的犯罪故意。

至此,本案分析结束。

结论

首先,检察机关对该案不批捕、侦查机关对其转为治安案件处理,是正确的。

其次,在刑事辩护的方法论层面,我们要进行适度反思。

倘若按照“四要件”的分析思路,本案定罪风险极大。由于“四要件”的犯罪构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耦合式”,则本案容易得出有罪结论:主观方面,晓蕾显然不配合民警执法,有阻碍执行公务的犯罪故意;客观方面,晓蕾将正在执行公务的民警咬伤,属于“暴力”行为和危害结果;主体方面,晓蕾已经年满十六周岁,精神状态没有问题;客体方面:是否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值得探讨,但是考虑到《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五款有“暴力袭警从重处罚”的规定,犯罪客体似乎也说得过去。

然而,如果严格按照“阶层论”的分析思路,本案在“依法”、“暴力”、“违法阻却事由”、“主观责任”等四个角度均可以得出无罪结论,虽然并非每个角度的分析均足以出罪,但是,通过步步阻击、层层过滤的机制,至少可以保证当事人不丧失出罪的机会。究其原因,在于犯罪构成“阶层论”要求必须遵循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重视违法阻却事由、后考虑主观责任的基本逻辑,这样的逻辑更加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更加符合刑事司法规律。

参考资料:《刑法总论精释》、《刑法各论精释》,陈兴良主编,周光权、车浩副主编。

行通李常永律师 : 妨害公务案无罪辩护的审查思路

李常永,天津行通律师事务所刑事业务主任,四川大学法学硕士,前高校教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刑事辩护高峰论坛“优秀刑事辩护律师”。天津市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律政先锋”律师大赛优秀演说奖、最佳辩手。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校外实践导师,天津市南开区田家炳中学法治副校长。

自执业以来,李常永律师专攻刑事辩护,办理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案件数百件,其中不乏公安部督办“云数贸”组织领导传销大案、公安部督办生产销售假药大案、前全国政协副主席L某受贿系列案、无罪辩护成功案件。

亲办案例有:某被控受贿案,二审改判无罪;某被控挪用资金案,重审判决无罪;某被控隐匿会计凭证案,一审判决无罪;通辽市某被控故意伤害案,二审改判无罪;某被控强奸案,一、二审均无罪;某被控故意伤害案,一、二审均无罪;某被判敲诈勒索案,历经两年三审五次开庭,检方撤回起诉;某涉嫌骗取贷款案,涉嫌骗取贷款数百万,检方决定不起诉;某涉嫌诬告陷害案,检方决定不起诉;某涉嫌妨害公务案,论证不构成犯罪,检方不批捕、警方撤案;某盗窃案,十三年改判七年;免予刑事处罚及宣告缓刑案件二十件。

李常永律师亲办无罪案例被《中国大律师经典案例》一书收录,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李常永律师多篇刑事实务文章被《中国律师》、《天津日报》、《河南法制报》、《民事审判参考》、《金牙大状》等媒体发表、转载、收录。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刑事案件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期限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 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