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9 15:13:27来源:法律常识
9月27日中午,32岁的郭英雷终于完成了自己近3个月来的愿望——历时4小时40分钟,采集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77毫升,成功为一名罹患白血病的陌生儿童重燃了生命的希望。
浙大毕业的律师每年献血5000多毫升
3个月前接到配型成功电话
郭英雷是黑龙江人,大二时就应征入伍当了兵,大学毕业后,又自学法律,到过上海工作,后来考取浙江大学法学研究生。2020年硕士毕业,小郭留在杭州,与朋友合开了家律师事务所。
当兵第一年,因为亲身经历过洪灾,抗洪救灾时医院血库告急的险境,郭英雷从那时起,就养成了每年献血5000多毫升的习惯。没想到,这份善意和责任心却为他牵起了另一段有关生命的缘分。
2014年,郭英雷在黑龙江献血之余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干捐献者。一晃8年过去,今年6月30日,他意外接到了黑龙江省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和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自己也差点忘了。一开始,还以为是诈骗电话。”郭英雷后来想想还是回了电话,直截了当表达了自己愿意捐献的意愿。
受捐方是一名白血病儿童
“百万分之一落在我头上,我义不容辞”
郭英雷如今生活工作在杭州,造干捐献资料便从老家转到了西湖区红十字会。这期间,他把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同为律师的妻子和远在老家的妈妈,没想到家人很支持。
“我爱人其实还是比较担心我,我劝了一段时间她才支持我的。”郭英雷说,妻子这种犹豫,主要原因一开始夫妻俩对造干捐献并不大懂,“原来以为捐献造干是抽脊髓液,我们自己都做了功课,了解了它其实采用的是体外血液分离技术,很安全,我们就再没什么困扰了。”
由于造干捐献的双盲原则,郭英雷只知道受捐一方是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儿童,除此外一无所知。他可以想象,一对年轻父母因为孩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家庭面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痛。
幸运的是,经过几次体检及高分辨配型,最终结果显示,双方的高分辨配型也是成功的。
“捐献我的造血干细胞,能让他大概率地活下去,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我头上,我真的觉得义不容辞。即便再难,我也得去做。”他说。
采集过程非常顺利
“生命种子”即刻被送往千里之外
据中华骨髓库今年8月底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8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为311.4120万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总计1.3856万例,患者申请查询人数为10.7091万人。
这个数据,让郭英雷觉得社会必须鼓励更多人入库成为造干捐献志愿者,“总库容数311多万,患者申请查询人数,也就是每年在等待捐献的患者大约是10万多。而匹配并捐献成功的例数是1.3万多例......造干捐献志愿者真的是太小众的群体了,真的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成百上千的生命就可能因此得到救助。”
经过注射共9次动员剂后,9月27日一早,造血干细胞采集正式开始。采集共4个多小时,过程非常顺利。“生命种子”即刻被送往千里之外。
这段时间,郭英雷忙于为造干捐献做准备,没时间去律所,手头几个案子也不得不暂时搁下了。自一周前入院以来,动员剂给郭英雷带来低烧、腰酸背痛等症状明显,他的妻子小柳全程在旁陪护,眼神里满是关心和崇拜。
“没什么没什么,以前在部队献完400毫升血还跑五公里呢!”郭英雷笑着说,“最希望那位不知名的小朋友今后能好好树立信心,战胜病魔,长大了好好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记者钟玮视频王翔张晗通讯员何佳妮
来源: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