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1:50:52来源:法律常识
创新社区“微治理” 提升群众“大幸福”
——平凉市泾川县城市社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工作效能经验做法
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承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日常矛盾最集中的单元。近年来,平凉市泾川县城市社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紧盯影响居民日常幸福感的身边小事,找准“小切口”,做优“微治理”,撬动“大幸福”,努力探索创新紧跟时代形势、造福社区居民、切合本地实际、具有泾川特色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模式,坚持践行“把心想到居民的疾苦上,把话说到居民的心坎上,把忙帮到居民的需求上,把情系到居民的服务上,把乐挂在居民的笑脸上”的“五句话”工作理念,用社区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实干指数”换取居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满意指数”,实现了社区党建、治理、服务三大主责主业的提质增效,极大地提升了辖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幸福值。
“睦邻党建”赋能聚力画好社区治理“同心圆”
泾川县城市社区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城市党建工作资源,按照“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原则,以睦邻文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睦邻党建”品牌,在小区楼院建成睦邻微党校、故事汇、暖心屋、读书角、联谊会、漂流站、议事厅、连心桥、欢乐谷、服务日等十大“微载体”,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服务新格局,通过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助推城市基层治理和服务效能大提升。
织密网格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治理好不好,干部是关键。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全面覆盖、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将8个社区划分成51个四级网格,将网格内的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构建起党委建在社区、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的社区组织网络。建立“大工委”“大党委”委员和部门单位党员干部、社区干部、专职社区工作者、协管员、志愿者共同参与包联网格、楼栋的包联走访制度,做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结、情在网格系。加强社区活动阵地、服务场所建设,优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5个社区阵地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将人口增长的社区进行合理拆分调整,目前8个社区管理辐射居民都在3000户以内。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5名,分两次招录专职社区工作者75名,结合社区“两委”换届积极吸纳学历高、能力强的优秀年轻社区干部9名,开展新任“两委”班子培训2期,社区工作力量得到明显提升。2021年以来吸收入党积极分子9名,接收预备党员12名,转正党员12名。表彰先进基层组织5个,各类典型人物28名,积极组织拍摄党建专题片2部,制作党建工作微视频30多条,达到了较好的宣传带动效应。西街社区通过“睦邻党建”十大服务平台,将服务开展到居民家中,在天和人家小区制作了“党员闪光图”,将楼院党员的姓名、联系电话及所在楼号公开,让党员亮身份、展形象。根据党员专业特长、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和居住地点划分党员责任区,使得党员责任更加明确,服务更加精准。
深化共驻共建,形成治理合力。充分利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党建联席会议机制,使社区党组织和单位行业党组织、非公党组织、社会组织、新兴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楼栋党组织一体推进,融合发展。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推行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民事共调、难事共解的“六事共议”制度,推动“双报到”单位资源精准下沉,使服务型党组织建到小区、楼院,延伸到最基层,使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由“单打独斗”变为“携手共建”、由“单线联系”变为“全面推进”,有效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激发了社会治理活力,形成了居民自治、辖区共治、社会协治的局面,拉近了单位与社区、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辖区群众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借助“睦邻·议事厅”“睦邻·联谊会”“睦邻·连心桥”等微载体,共召开“大工委”联席会议5场次,衔接协调解决各种惠民实事24件。各社区均召开“大党委”及党建联席会议6场次,协调解决社区发展难事47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小区乱象治理等急难险重工作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辖区单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惠共赢”。东街社区、安定社区、回中社区依托诸多物业企业地理位置优越和便于服务居民的优势,在世纪花园小区成立了“睦邻·暖心屋”“睦邻·联谊会”“睦邻·漂流站”“睦邻·欢乐谷”等服务平台,延伸了服务的触角。东升社区在辖区物业公司的支持下,依托物业公司打造“睦邻·议事厅”“睦邻·服务日”,社区党支部每月在小区内组织党员召开例会,开展服务活动,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修理楼道灯,及时清理门前垃圾。通过“睦邻党建”品牌的创建,把居民最关心的小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社区的服务更贴心,让住户之间更和睦,让居民生活更温暖。
补齐教育短板,巩固治理效果。以破解基层党组织虚化、弱化、边缘化问题为突破口,把突出政治功能作为重中之重,下功夫提升社区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自我革新力,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结合“睦邻·微党校”“睦邻·读书角”“睦邻·故事汇”等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微平台,组织居民观看红色电影20场次,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送学上门”50人次,建成党史文化长廊1处、泾川老城记忆展览室1处,开展“学党史、颂党恩”主题文艺演出12场次,提高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的效果。通过这些微平台,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楼院、走进家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泾川县城市社区共开设“睦邻·微党校”8个,布设“睦邻·读书角”15个,定期在楼宇间组织党员开展“睦邻+党员大会、支委会、上党课、党员议事、党史学习教育知识问答、专题讨论”等学习活动,积极发动辖区928名居民党员参与学习强国、甘肃党建学习积分大评比活动,在各睦邻活动点举办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班,补齐老年党员教育短板。
“五治融合”推进 全力打造治理服务“共同体”
按照党建引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组织互动、职责交融的原则,提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夯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推进工作思路,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形成治理合力,积极打造共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确保了辖区和谐稳定。
突出政治引领突破,推进小区分类治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前移,解决城市治理难题顽疾。在社区设立“民意接待厅”“书记会客室”,推进领导干部进网格解难题,党员志愿队伍进网格强服务,网格工作者进家庭暖民心,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组织就在那里,党员在哪里,治理和服务就延伸到那里。将物业管理融入网格治理,开展“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突破提升行动。针对物业小区、无物业小区、散居楼栋三种情形,探索小区分类治理“泾川模式”。在物业小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物业企业+业委会”四方联动治理机制,鼓励物业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健康、房屋经纪等生活服务领域延伸,实施“保管、保安、保姆”管家式服务。在老旧小区,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物业企业(引进托管)+业委会”的联建联管模式,引进有影响力的物业企业,既提供保洁、绿化等基础物业服务,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公共项目开展全流程的专业城市运营,提升小区品质,更好造福居民。在散居楼栋,探索“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自管小组+社区物业托底”的城市管家服务模式,组建网格联动队,整合辖区部门、街道社区干部、城管执法、社区民警、网格员、志愿者和自管小组成员等力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人人成为管理者,户户成为受益者。目前,在无物业小区和散居楼栋、老旧院落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32个、建立物业自管小组69个,社区“两委”积极发挥组织和“招、引、建、管”作用,已召集15家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居民代表召开了进驻规范服务企业对接会,已协商引进正规物业企业1家,改组升级原有小物业4家,在老旧小区管理难的困局上实现了初步突破。
推动法治德治融合,加强居民教育引导。把法治宣传教育与德治教化深度融合,常态化、多形式、全覆盖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推动居民群众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普法宣传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居民对法律知识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和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明显增强,逐步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的日常监管、政策教育、法律宣讲、入户走访、困难帮扶,确保不脱管、不失控、不掉线。每年举办法治讲座和大型法治宣传活动50多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上百件,辖区各类特殊管理人群均管控正常,帮助其中的12人申请了城市低保、17人给予临时救助。把营造德治环境、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结合。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七彩之光志愿服务队”,开展义务理发、健康义诊、家电修理、理论宣讲、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区好人”“最美家庭”“公益之星”“道德楷模”等评选表彰活动,教育引导带动社区居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居民公约》,让创文明城、育文明人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注重自治智治结合,筑牢社区平安防线。组建治保会、调委会、公卫会等群防群治自治组织,开展小区乱象专项整治综合提升行动,整合各方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多方联动整治楼道乱堆、私搭乱建、广告乱飞、垃圾乱扔、电线乱接等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实行群防、群治、群管、群控,构筑社区安全稳定的“千里眼”“顺风耳”。组建“五老”讲师团,通过“小区议事”“庭院办公”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居民说事日”活动,把每月15日人大代表接待选民与组织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代表、业委会成员、楼栋长开展集中“说事”结合起来,定期对业主交办事项进行反馈,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三长三员一民警”是泾川县城市社区在社区治理模式方面的又一项探索创新,即:给每个小区、每栋楼都确定并公开了一名网格长、一名楼栋长、一名楼长、一名网格员、一名社区健康员、一名法律咨询员、一名社区民警。今年,泾川县城市社区在东街文化广场举行了“三长三员一民警”网格化管理集中挂牌仪式,一次性共确定287名“三长”、64名“三员”、9名社区民警,基本涵盖了社区在公共安全、自治自管、卫生健康、法律咨询、政策宣传、信息反馈、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需求。
“五民工程”托底 努力提升居民群众获得感
泾川县城市社区抓住居民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衣食住行这个核心要素,大力推行便民、惠民、育民、乐民、安民的“五民工程”,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便民”暖人心,服务无止境。精心打造党员积分超市,700多名党员兑换积分。结对盘活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处,受疫情影响全年接待老年人12000人次。规范“一站式”服务窗口,全面上线运行社区E家,制作发放便民服务卡10000张。推动68个单位党组织163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通过开展“居民微心愿·在职党员办”活动协调解决居民诉求75件,培育了中街社区“红色星期天”、东街社区“青社学堂”、北街社区“浓情礼拜五”等服务载体,着力打造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南街社区采取“个人+团体”服务形式,组织在职党员、热心居民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制定“服务菜单”,采取上门服务、日常服务、集中服务等形式,开展“关爱自然、爱心浇灌”“联点帮扶”“一线办事”等志愿服务。各社区普遍针对辖区电动车日益增多、飞线充电安全隐患大的问题,逐小区摸排、分步骤实施,联系安装智能充电桩、划设停车位。目前,已多方衔接为16个小区安装了智能充电桩240个,划设院内停车位380个,有效改善了小区飞线乱充、车辆乱停的局面,减少了安全隐患。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居民、残疾人员,联系辖区单位、公益组织改建无障碍设施、铺设防滑垫、配备残障辅助用品,保障出行安全,改善生活条件,受到居民的一致肯定。
“育民”强素养,“乐民”美生活。各社区均设立了读书室、读书角,各类书籍存量达5000多册,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阅览需求。依托“睦邻党建”十大平台和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五老”讲师团,“小区议事厅”、社区4点半课堂、道德讲堂等,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对居民群众学习教育和宣传引导。在社区安装户外大屏幕5块,每天循环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用法律法规、各类惠民政策、疫情防控知识等内容,深入开展“立德铸魂”树新风活动;全方位挖掘培养社区文化活动团队8个、群众性文化活动队伍5个,组织编排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22个;抓住重要节点和传统节日,每年在社区广场、居民小区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30多场次。积极打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因地制宜划设广场舞锻炼区、秦腔演艺角、棋牌娱乐室、书画交流室、健身康复室等,通过举办广场舞大赛、书画展览、亲子游艺、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小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
“惠民”解难题,“安民”促稳定。不断扩大民生政策覆盖面,确保弱势群体全保障,常态化开展健康讲座和免费体检25场次,惠及居民1000人次。联合县人社局举办城镇低收入失业人员电焊、烹饪、母婴护理、家政服务、电商创业等就业技能培训14期710人次。新增保障对象39户93人,发放低保金1166.5379万元,受理发放城市居民临时救助212户482人,涉及救助资金21.2432万元,发放温暖过冬物资23吨,对需求康复项目和智障残疾人关爱计划进行摸底,发放轮椅20个、拐杖和盲杖13副,审核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01人、资金46.6万元,努力实现惠民无极限,服务零距离。建成了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反邪教教育室、矛盾纠纷调解室、心理咨询室、法律援助室为一体的标准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探索“三长三员一民警”管理模式,进一步发展壮大了群防群治队伍,确定综治信息员45名,每年落实综治经费32400元。着力加强信访维稳综治工作,做好辖区内重点信访人员和特殊人群的稳控工作,全年未发生恶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社区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心,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平凉市泾川县城市社区坚持以创新“微治理”助推“精服务”,实现“大幸福”,努力在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道路上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