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找保证合同纠纷律师费,红星“三人评”丨癌症患者被收20万咨询费,“天价律师费”不应成“智商税”

时间:2022-12-12 08:01:30来源:法律常识

“癌症患者欲捐遗产10天被律所收20万咨询费”事件有了结果。据武汉市武昌区官方微博28日晚间消息,武昌区司法局已约谈良朋律所相关负责人、代理律师等,责令该所全面自查,及时整改,规范执业行为,加强律师教育管理。3月25日,律所退还了20万元代理费。

此前据媒体报道,湖北武汉一癌症晚期患者反映:考虑生命无多,打算卖房后捐给动物协会,咨询律师时,10天时间被律师“骗”走20万元“咨询费”。对方称,20万不贵,随便投诉。

癌症患者捐赠社会,本是好事一件,没想到却似乎被律师“摆了一道”。“20万元咨询费”究竟是否合理、公正、让人信服,官方的处置已给出了答案。但放诸更广义的视角,在律师费这一环,如何既让律所和律师“吃得饱”,也让普通老百姓“够得着”?在临终捐赠这一环,又该如何以善回应善?

归根结底,法律服务毕竟是一种合同行为,需要契约精神的支撑,行政手段的介入程度也终究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还是需要提高普通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化水平。

“天价律师费”不应成为“智商税”

□郭小明(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律师服务收费的标准,分为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从国家法律和政策层面来说,也越来越倾向于市场化的调节机制。但任何市场,都必须以规范化为前提。

“10天被律所收20万咨询费”事件,一方面是法律服务个性化、专业化和高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律所、律师收费不规范导致的。

按照规定,律师服务收费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耗费的工作时间、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委托人的承受能力、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以及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等。

但每个个案的具体情况并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在综合计算服务费用的时候,必然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法律服务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工作,即便是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收费项目,也会存在个案的区别。所以,屡屡被报道的“天价律师费”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中由于当事人对法律服务的认知程度不够,律师工作又带有一定的专业壁垒和神秘性,这给个别没有职业素养的律师和律所不规范收费,提供了一定空间。

随着律师服务收费制度的改革,市场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光靠公开公平、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来要求律师自律,可能无法起到良好约束作用。更需要从对律师收费制度公示、收费过程透明、收费标准公开等进行监督,加大对价格违法和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国家层面也应加强法律服务基础建设和宣传,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特殊事项,更有效地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而归根结底,法律服务毕竟是一种合同行为,需要契约精神的支撑,行政手段的介入程度也终究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还是需要提高普通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事务的法治化水平。

从长远看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调节价”,既让律所和律师“吃得饱”,也让普通老百姓“够得着”。

降低普通人的法律成本,才是大众的法治春天

□柳宇霆(法律学者)

10天收20万,高不高?在律师自己看来,不算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律师,多年学习法律、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持续执业“积攒经验”,从菜鸟到精英,每一步都是在交“学费”,如果体现在律师的服务收费上,就注定不会是“白菜价”。

红星“三人评”丨癌症患者被收20万咨询费,“天价律师费”不应成“智商税”

↑ 资料图。图据IC photo

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这或许就是一个天价数字。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平均下来每天还不到百元。反观该涉事律所,按照10天收20万来算,每天2万元,每小时近千元的咨询费,也可能是很多普通人无法承受之重。

一边是旺盛的法律服务需求,一边是居高不下的服务收费。有钱人固然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法律服务,维护自身权益,可对于囊中羞涩的普罗大众,除了咬牙砸锅卖铁、“放血自救”外,恐怕就只有望而却步、一忍再忍了。这种尴尬的境况,显然与推进法治的初衷格格不入。

打破僵局,律所方面理应有所作为。《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律师服务收费“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律师事务所“应当便民利民,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服务成本,为委托人提供方便优质的法律服务”。其实,远离“天价收费”,吸引更多公众,律所更易“财源广进”。

价格还得有个“天花板”。《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中载明,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而“协商确定”的数字,实际很可能超出了“委托人的承受能力”。

从长远看,还需要修订律师服务收费的相关办法,进一步规范“市场调节价”,既让律所和律师“吃得饱”,也让普通老百姓“够得着”。降低普通人的法律成本,让每个人都能从容维权,才是一个大众的法治春天。

悉心关怀每一个临终前捐赠的公民,关心他们的合法诉求,让他们如愿捐赠,让他们走得更安心,这是全社会都应努力的方向。

像善待器官捐赠者一样,善待临终捐赠者

□王石川(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从现有的报道看,无从知晓这名癌症患者为何要将遗产捐给动物协会,从她此前的表述,“人让我有点绝望”,或可发现其中或有隐曲。撇开这个细节,一个值得剖析的现实命题是:当一个人告别尘世前将要捐款,应如何规避风险?如果碰到无良律师“挖坑”,该怎么办?

近些年,临终关怀深入人心,这种制度安排,可以让生命“走”得体面一些,有质量一些,也充满温情一些。显然,对于不久于人世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情感方面的关怀,还需要权利层面的呵护,比如法律援助。以临终捐赠为例,因为未能处理好遗产捐赠而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以至于捐赠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争端仍未平息。

在这个单身、老龄、独居时代不期而遇的今天,这些群体更需要法治层面的“救济”。一方面,他们在临终捐赠时有强烈“个性”,我的钱物我做主,这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受到足够尊重。另一方面,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乃至缺乏基本的捐赠认知,导致他们无法成功捐赠,或者捐非所愿。在这种背景中,单靠他们自我救济,难免埋下隐患。

故此,社会组织、公证机构和司法机关等都有责任帮助那些临终捐赠者。这种帮助,是以善回馈善。一般来说,那些临终捐赠者大都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体现了公民回报社会的美好初衷。对这份热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可,并及时帮扶。这种帮扶应立足于两点,一是不折不扣地反应捐赠者的真实意愿,二是最大程度提供便利、减少障碍,让捐赠者的钱物抵达它们应该抵达的地方。

这种帮扶,可参照器官捐赠。揆诸媒体报道,人们经常看到每有人想捐赠器官,通常都会受到接纳,比如可到当地红十字会登记,也可由红十字会派人上门登记,其后的一些操作都较为规范,符合法治原则。基于此,对待公民临终前的财物捐赠,有关部门是不是也可照此办理?

临终关怀,关乎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见证当今之世的法治水平。悉心关怀每一个临终前捐赠的公民,关心他们的合法诉求,让他们如愿捐赠,让他们走得更安心,这是全社会都应努力的方向。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红星“三人评”丨癌症患者被收20万咨询费,“天价律师费”不应成“智商税”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打官司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