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8:04:44来源:法律常识
考察邢台旅游文化历史,当自从文明起源开始。文物工作者在邢台区域内的沙河、临城、内丘、邢台等县(市)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5处,其中沙河市19处,临城县3处,内丘县3处,邢台县11处,邢台县北小庄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遗址,距今约有20余万年的历史,文化层中各时期遗物非常丰富,对研究太行山东麓冀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1976年5月,在邢台市东南二公里百泉村一带发现了大量的“龙骨”并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来自北京、天津的专家对武庄、华庄、楼下及百泉村一带进行大面积的科学调查,通过重点发掘,出土大量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陶器等文物。后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专家回京进行科学鉴定,认为这批动物化石分别属于古代披毛犀、菱齿象、狮子、野马、斑鹿、羚羊、野猪、巨驼和原始牛等九种动物,被称为“邢台动物群”。是远古华北地区常见的种属,从生态划分研究,这些动物绝大多数属于草原性和沼泽性种属;从地质年代研究为晚更新世末期,即旧石器晚期,原始社会母氏族的前期,距今约二万年至十万年。邢台百泉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邢台乃至华北地区的古气候、古地理、古动物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新石器文化在邢台区域有很多发现,其代表是仰韶文化中的磁山文化类型。磁山文化因首先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是黄河文明的早期文化之一。在遗址中发现在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黍)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罕见的。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农业的谷子文化,尤其是在探索黄河文明起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地区的冀南地区。在邢台区域都有发现,柴家庄遗址位于邢台市柴家庄村七里河南岸台地上发现于1960年代初。遗址高出地面2-3米,北端自七里河岸起向南延伸228米,东西宽约208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断崖处暴露有文化层和灰坑,上层为龙山文化期,下层为仰韶文化期。出土有彩陶及灰陶。文化内涵与磁县下潘旺、界段营、邯郸百家村等地文化有很多共同特征。
小里村新石器遗址是近年发现的最重要遗址之一。遗址位于柏乡县城西南10公里的小里村,处于东汦河古道东西两岸第一台地上。遗存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文物部门在遗址内进行考古发掘,出土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主要器物组合有:釡灶、钵盆、鼎盂、壶罐及石磨棒、石磨盘、石铲、骨锥、骨针等。发掘灰坑49个、窑1座、半地穴式屋址5处、窑穴4处,遗址内现存的灶台烧火痕迹非常明显。部分房屋地面经过火烧处理,柱洞密集排列周围,有的单体建筑周围有排水设施。在房子及周围遗迹中还出土了较多鱼骨、狗、鹿、鸟(鸡)、龟、牛等动物骨骸。在编号H45灰坑中出土一枚完整桃形指甲纹红陶埙,有1个吹孔,2个音孔,可吹出3个完整音阶,经吹试,陶埙音色保留完好。专家研究分析遗址距今约5700年至6300年。
这些旧石器文化和新石遗址的发现代表着邢台区城的文明开端,同时也是邢台旅游文化起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集,作品为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诗歌描述背景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在《诗经》中分《风》《雅》《颂》三篇,其中《风》篇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也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诗经》是记录中国旅游文化的源头邶风与卫风有许多描写冀南地区的早期旅游活动,可以根据《风》寻踪古人旅游的足迹,从中可以了解到冀南地区人文历史与风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是描写古黄河的景色,和鸣的雎鸠鸟,站立在古河水中的洲头,少男少女在河岸上相互倾述着爱情。邢台正处于古黄河西岸的太行山山前台地上,东部为古黄河流域的最大湖泊大陆泽,在先秦著作中说古黄河“至于大陆,播于九河”,说的是古黄河之水流到冀南一带后注入大陆泽,并在冀南平原上形成了漫流状态,形成数条河流,在这些河流的之间有很多的滩涂,细细黄土泥沙滩上有茂密的水草和各种水鸟,呈现了古邢台一带大自然赋予的秀丽风光。
尧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尧山平地突起,呈东北――西南走向,与内丘县接壤,在隆尧境内连绵起伏形成了带状的山陵,由尧山、宣务山、茅山、干言山、卧牛岗等组成。历史文献说:尧始封于此因以名山。文物史料最早见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残碑,其中有:“陶唐采风”的记载。其中干言山,在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隋书·地理志》:内丘县“有干言山”。《太平寰宇记》卷59尧山县:干言山“在县西五里。李公绪《赵记》云:柏仁有干言山。卫《诗》云:‘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是此山也”。近来有学者考证说,干言山即为轩辕山。
旅游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北朝时期,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当时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而“旅”与“游”二字的本义最初和军事及研学有密切的关系,在甲骨文中是这样解释“旅”字的,甲骨文=+,是旗帜的象形写法,也是古代军队的标志,表示许多人或士兵追随着飘扬的帜旗下行进,金文写作,增加了,强调出行的人或部队行军远征,有的金文中还增加了,代表着部队除了步兵行走,还增加了战车设施。“斿”是“遊”的本字。斿,甲骨文,是+,合体字,就像飘扬的旗帜引领一队学子,西周时的金文,与甲骨文字形相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秦代统一文字时,增加“水”(河)写成了今天的“游”字,表示古代学子打着族旗,过河越境,四处参观学习。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在中原地区古冀州发生了一次大战,这就是有名的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征师诸侯,军旅遍地,旗帜召展,最后黄帝在涿鹿之野将蚩尤杀死。
尧帝是上古五帝之一,是千古传颂的圣贤名主。相传尧少年的时被封为唐侯,封地就在尧山一带。他做唐侯时,带领尧山一带百姓治理河水,在大陆泽一带开荒种地;筑土为柏人城,聚集而居。在尧山上,原有魏武定三年(545)所立的《彭乐碑》,记载:“惟斯宣务,陶唐采封”,说明了尧山为帝尧始封之地的传说由来已久。尧山下的柏人城,文献说“尧所都也。”尧在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削柏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尚书·尧典》中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四岳推荐鲧治理河水,至今在冀南的邯郸、邢台遗留有鲧堤。后尧帝又对舜进行了考察,试舜于大麓,并在杨纡(宁晋)之地的尧台举行禅让之祭,将帝位传于舜。为了传位于舜,尧帝将儿子丹朱流放,故《史记·五帝本纪》说:“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今南宫市有丹朱墓。这些史迹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旅游文化密切相关。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是《尚书》中的一篇,科学的记录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并囊括九州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这部书也是研究旅游文化的最早的文献之一。
“至于大陆,播于九河”是《禹贡》中描写冀州一带的河水状态。大禹接受父亲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沿河水进行踏察,“导山”“导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对古黄河进行治理,先治理的壶口,后来到衡漳,再“至于大陆”将浩荡的黄河水分流于九河之中,归入了大海。并且“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在冀州的描述时说:“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意思是说在治理河水时从壶口开始,先考察了梁山和它的支脉,治理好太原,又治理了太岳山(太行山)的南面。随后对覃怀一带的治理也取得了成效。就来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也就是今后的漳河,这里的土壤是白色的,贡赋是第一等,也有二等的贡赋。而田地是中等的。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水而流,对大陆泽也治理好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河水流经碣石山,然后导入了大海。
从《禹贡》记载看,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也是对中华大地的一次旅游,而这旅游自冀州开始,涉及邢台地域的有太行山、漳河流域及大陆泽。
夏代时有一支游牧部落活动于太行山山前台地上,学术界称与之为先商族。有学者研究说,商字是“漳”演变而来,《史记•殷本纪》说:“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先秦史专家丁山进行考证说:“商之为商,得名于滳水。”并说在甲骨文中的“滳”字,“当如葛毅卿君《释滳》说‘读为漳’。”
漳,古水名。《尚书・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衡是“横”的意思,当时的古河水自南而北流经今河北南部,漳水经太行山的陉口自西来东流注之,故称衡漳。
契是跟随大禹治水有功,封于漳(商)为此契的部落被称为商族,在建立商王朝之前的这段历史称之为先商。昭明是契的儿子,契死后昭明继承部落酋长,文献中有“昭明居砥石”的记载,很多专家研究说,砥,即今天的邢台北部与石家庄交界的泜水,源出临城县,经隆尧、任县入大陆泽。昭明时的先商族尚处于游牧时期,经常在山前台地走廓活动,为此自河南至河北的北部易水一带都有先商族活动的遗迹。
昭明之后有一个商王名叫王亥,他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畜牧业的创始人。正史文献中说他“亥作服牛”,他不仅会饲养猪羊,对马牛进行了驯服。通过放牧和饲养,改善了部落人的生活,增强了抵御自然灾荒和野兽侵袭的能力,使先商族得以壮大。王亥对牲畜的驯养不仅壮大了本部落,还有了剩余牛羊,通过“日中为市”进行交易,史料记载说王亥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廓道,远游到今天保定的易水一带进行交易活动,并与有易氏部落发生了冲突,因此王亥被杀,有易氏部落抢夺了先商族的牛羊。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带领族人灭掉了有易氏。
先商族继承了王亥的贸易活动,沿其传统进行商业旅游贸易活动,后人形成了专门进行贩运货物贸易的商贾,王亥也被人尊为“商业”始祖。
邢台太行山台地上有丰富的先商文化遗址,如曹演庄、东先贤、葛庄、尹郭村等,根据出土物学者称为漳河型先商文化,被专家誉为“先商之源”。
商代建国之后,曾多次迁都,在商代中期有一个叫祖乙的商王迁都到“井”地,即今天的邢台建立了都城。相传,商代传到十四世祖乙时,在一个叫井的地方,发现了一条鱼龙,大臣报给了祖乙,巫师说龙在则兴,那条预兆商朝兴盛的鱼龙派专人饲养,鱼龙的出现都认为井地必将成为商族的龙腾之地,于是就把都城迁到了井地。在井地建立宫室,修建城池,利用太行山台地的土地进行农牧业生产,使商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后来鱼龙死了,巫师说龙亡则水淹,祖乙就把都城迁走到庇的地方,后来,井果然被淹了。“祖乙迁于邢”为商都的事被司马迁写《史记》时所记录。
邢为商都是先秦最为鼎盛的时期,从目前考古发现中得知,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如制骨、制陶、纺织、制玉、冶铜等,这些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于当地的生活生产使用,还有了一定属性的商品交易,人们通过太行山前台地,经过天然的文化走廓,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虽然说当时人们没有特意的旅游形式,但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旅游活动。
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政权,周人根据“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殷人的祭祀。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殷商故地。将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守在殷地周围,史称“三监”。周武王不久死了,周成王尚幼,周公摄政引起了三监的猜忌,武庚见机发动叛乱,周公平叛并进行东征,战争打了三年之久。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将商王畿的北土分封了邢国,由周公之子为邢侯。在今天的北京封召公于燕,由召公之子代为监国为燕侯。据《邢侯簋》记载:封建邢国时周王将“州人、重人、庸人”家臣赐给了邢侯为奴隶。
西周时期中是先秦邢台旅游的高峰,当时邢侯多次出游,第一次出游时,是邢侯继位后,来到宗周都邑,这次旅游活动全文记载于《作册麦尊》中,据记载:周王命周公之子出朝,封侯于邢。在二月,邢侯朝见周王于镐京。正值周王举行祭祀,在辟雍与周王一同乘舟,还举行了射礼,后来又换乘插有红色旗帜的大舟跟随周王游览。礼毕后,周王让邢侯在王宫中就寝,并赐给他玄周戈,鼓励他征战。还赐给邢侯属臣二百家,允许邢侯使用周王的车马服饰。回到邢国后,邢侯感恩铸造铜尊以告周王和先父周公。作册麦尊铭文中记载一次完美的旅游活动,这也是邢台历史上第一次载于历史的旅游事件。
《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为西晋咸宁五年(279)在今汲县西战国墓中发现的竹简,是一部记录周穆王西巡史事的著作,书中详细记载了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率师南征北战的盛况,出巡时邢侯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在《穆天子传》中有关于北巡河北一带的记录,有“漳水”“钘山”
《穆天子传》卷一:
饮天子蠲〔音涓〕山之上。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钘常之下。
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
其意是在戊寅日,天子北征,乃绝漳水。绝,即为横渡的意思,《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现代的话是讲,在戊寅日周天子北征,渡过了漳水。漳水,即今天的漳河,源在山西境内。
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戊寅日至庚辰日,中间用了近十三天,北征来到了盘石关。盘石关在山西平定县,《平定州志•关梁志》记载:“盘石关在州东北七十里,一名石门口,通正定府平山县界。”自盘山进入钘地,到癸未这一天,天气有雨雪,天子狩猎于钘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钘山之队;钘山,郭璞注:“即井钘山也。”顾实疏:“井銒即井陉山,在今直隶正定府井陉县。”
庚辰至癸未,中间又用了近十八天的时间在钘山一带狩猎,第二天,也就是癸巳日,登上了赞皇县的坛山,举行了祭祀之礼,挥剑在坛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
在《竹书纪年》中也记载,在周穆王时期“王十二年北巡狩征犬戎”,并记载说“十二年,毛公班、共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北巡狩征犬戎。”这次征伐中的共公利,即为井公利。前些年清华大学得到新出土的简书《祭公之顾命》第九简中也有“井利”的记载,专家们研究说,“井利”即为邢侯,是周王室的三公之一。西周时有《利鼎》上铸有铭文,记载着“井利”受封的情景:“唯王九月丁亥。王格于般宫。邢伯入右,利立中廷,北向,王乎作命内史册命利。”邢侯“井利”随穆王征犬戎见于《穆天子传》中:“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廫人。河宗之子孙廫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据文献中记载,穆王在今天的赞皇县建立祭坛,登坛伐戎,并挥剑书写了“吉日癸巳”,后世称为《檀山刻石》。在回师时迁戎于太原。
在今天的赞皇县槐泉寺院保存有一块古碑,上面的“吉日癸巳”四古字,有说是西周周穆王北征犬戎时获胜,为纪其功、志其日,因刻于赞皇县檀山世称《檀山刻石》。
《吉日癸巳之记》高1.10米,宽0.80米。“吉日癸巳”四字,在石左侧的上中位置。字径0.15—0.20米。上有横排“吉日癸巳之记”的题额。李中祐写了一篇记文说:“赞皇县檀山上,有周穆王刻石四字,曰:‘吉日癸巳’。筆力遒劲,有剑拔弩张之状。地荒且僻,历数千年,鲜有知其奇古而往寓目者。雨激风射,日销月铄几何,其不遂堙灭。广平宋公,皇祐四年秋九月,自亳社之镇。镇阳,赵其属郡也。过赵日,嘗访此字於士大夫间尔。后,郡守王君使县人寻访得之崖石之上。令刘庄者,因督工凿取辇置归。我□时,人始惊□,观者日盈集,又从而摹写者亦何可支哉。噫!在寒山绝壁,昧昧然人不知识,埋没数千年。因宋公一言,今遂出幽晦取爱重。于时,石虽不能言,其亦感公之知□□之德矣。中祐昔闻其妙,近幸权守于此而覩其真,且惧経历久远,一旦圮剝,或坠于地,□前古妙绝之迹,迺俾辟石糊灰,括以坚木劖厅事右壁,而陷置之,覆盖固护庶永存而无他。时五年孟夏二十一日。权郡事李中祐记并题额。匠人任和刻字。”
北宋嘉祐乙亥年(1059),因为赞皇县撤县为镇,划归鄗邑,为了保护便将该石移至鄗邑。志文曰:“嘉祐已亥岁秋七月下未望日,移石于鄗邑之厅壁,令赵庠誌□吴东书”。而此鄗邑非今天的柏乡故城鄗邑,实指是今日的高邑。
后来欧阳修以“周穆王刻石”收入《集古录》。王安石看到此石后,写下了篇诗文:“唯知造文字,人惑鬼愁慑。秦愚既改皐,新眊乃易叠。六书遂失指,隶草矜敏捷。谁珍檀山刻,共赏兰亭帖。”
周穆王北征出巡既是一次征战,也是一次旅游活动。这次活动涉及到祭祀、狞猎,以及太行山山陉及山名,河水名等,完美记录了出巡的路线、时间、气候等情况。
旅游与军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石家庄市元氏县西张村出土的西周墓中有一件青铜器叫臣谏簋,上面有关于邢侯搏戎历史事件,铭文说
惟戎大出(于)軝,邢侯搏戎,诞令臣谏以□□亚旅出于□,从王□□。谏曰:‘拜手稽首,臣谏□亡,母弟引庸又(有)长子□,余□皇辟侯,令□服。’[作] 朕皇文考宝尊。惟用□康令于皇辟侯,□□□。
文字译成白话即为:当戎人大举出现軧地时,邢侯即与戎人搏战,同时邢侯命令谏率亚旅居于地,并命谏为国的执政大臣。谏则禀告邢侯,其子早亡,请邢侯允许其胞弟引之长子(即谏之长侄)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谏的这个请求得到了邢侯的应允,故作器以记之。
除邢国的旅游资料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邢地流传最广的是赵武灵王梦游大陆女的故事。相传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乘船到大陆泽,一方面勘察水情,一方面观光游览,行至大陆泽腹地,见有一个小岛突出水面,便下船小酣,不觉昏昏入睡,梦见一个仙女鼓瑟而歌,飘然而至。他醒来感慨万千,就赋诗一首:“美人荧荧兮,艳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与我赢?”第二天,赵武灵王在信宫宴请群臣,讲述自己游大陆梦神女之事,并希望再现当时美景。有一个大臣听后,认为这是讨好赵王的好时机,就把自己府中一名姓赢名梦姚的女子,进献给赵武灵王。赵王见到赢氏女,果然与自己所梦神女一模一样,于是龙颜大喜,这位女子从此受到赵武灵王的无比恩宠,被封为惠皇后。
先秦时期的旅游,除王的出巡,田猎、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伴随等类型,也时常伴随着公务等活动,如对天子的朝聘、诸侯间的相会、使者的出游,诸子的游学等,在这些活动中有对各地风情的观览,名山大川的登临等旅游活动,这些都是探索先秦旅游活动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