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23:48:39来源:法律常识
本报记者 叶永春
昨天下午6点,舒鹏刚到家1个小时,安徽省淮南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陈玉琴拨通了本报新闻热线96466。让陈玉琴有感而发的,正是这位苏州律师连日来跨省奔波千里,只为给一位素未谋面的11岁孩子传递“生命火种”——捐献造血干细胞。
苏州—淮南—合肥,累并快乐着
回到家,舒鹏只想说:好累,但很值。
自10月17日从苏州赶到安徽淮南办手续,再于18日住进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立医院,再到昨天上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又于下午返回苏州家中,舒鹏真可谓千里奔波。
奔波,正因事情来得紧急,更因一位小患者急需造血干细胞延续生命。
今年9月,淮南市红十字会电话通知舒鹏,他的造血干细胞血样与河南一位11岁的小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孩子年纪小,我有机会救,再忙也要去。”舒鹏当即答应,并前往安徽接受高分辨配型以及体检等。
体检报告显示合格,舒鹏满足捐献条件。不巧的是,在最终确定的捐献时间段内,舒鹏正赶上几个案件,但他还是带着笔记本电脑及资料坐上了火车,并于10月17日晚赶到淮南,完成相关手续后赶往合肥。
“好在案件可以协调,有些能通过线上解决,一部分工作是在医院病房里完成的。”住进病房后,舒鹏还在病床上在线开了一次庭。接下来的几天,舒鹏没怎么睡好,一是忙着处理工作,二是捐献前注射的动员剂,产生了一些不适反应。“全身感到疼,难受,吃了止疼药还是睡不好,还好扛得住。”舒鹏尽量配合,而医院为了尽可能不影响他的工作,特地将捐献的时间定在了10月22日。
昨天上午,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工作人员从舒鹏身上提取了32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混液。它们当即被送往河南,用于完成挽救生命的使命。
一封书信,传递素未谋面的牵挂
舒鹏赶时间,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已是中午,他简单吃了几口饭,就开始为返回苏州做准备,不过临行前,他抽出时间写了一封信,给那位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的孩子。
“当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通知我与你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时,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小小年纪的你,就要承受如此大的痛苦……今天,他们将带上我的造血干细胞,送到你所在的医院里,希望能够帮助你早日战胜病魔,恢复健康……我相信你战胜了这次困难,以后再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坦然面对、一笑而过的,再次希望和祝福你早日康复,重新开始自己璀璨的人生。”舒鹏只知对方是一个身在河南的11岁的孩子,他在信尾留下的落款是“一个挂念你的大哥哥”。他希望借书信向那年幼的生命传递更多温暖和勇气。
当工作人员带着造血干细胞和书信出发,舒鹏也踏上了返回苏州的火车。他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家时,那个孩子应该已经收到了他的祝福。
曾经留下的“火种”,多久都能唤醒
这是舒鹏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而这次捐献,可以追溯到6年前的一次志愿行动。
2016年,还在位于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上学的舒鹏,看到校园里有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就去报了名。“听校红十字志愿者介绍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情况,虽然之前听说过,但没想到配型成功的概率那么小,而意义却那么大。”舒鹏参加了无偿献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此后的6年,舒鹏从大学毕业,并从安徽来到了苏州,成了一位律师。平时,他忙于各种案件,没想过曾经留下的“生命火种”,有朝一日会被“唤醒”。不过正是通过这次捐献,更让他切身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是如此紧密,而爱心的传递,可以跨越时间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