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找无罪辩护律师哪里找,北仑区找无罪辩护律师哪里找啊

时间:2022-12-14 06:45:22来源:法律常识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

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原校址】

这是一次四十年后的相聚。四十年前,他们风华正茂,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走进了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的大门。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抚今追昔,时间虽然带走青春、改变风景,却也叫人把来时路看得更清。

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78-2班校友

杨建明:没有改革开放,我们这一批人大多数都在农村里玩泥巴。

胡侠: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严信甫:这个是历史的转折点,我们个人也是人生的转折点。

所有的重逢都源于相遇。

1978这个伟大的年份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大幕。

【口述】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何海美:

义乌当时非常穷,我记得我小时候,过了年,很多义乌市附近都没有饭吃,义乌人呢,就是鸡毛换糖。好的鸡毛拿来做鸡毛掸子,差的鸡毛就做肥料。我们用针、线 、纽扣,还有我们义乌的红糖,鸡毛换糖。

这是1978年,义乌廿三里老街上小百货地摊的一张老照片。男的挑担,女的提篮,义乌人靠做点小生意改善生活。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1978年初夏,越剧电影《红楼梦》在义乌连放三天,何海美提着篮子卖剧照,一下子赚到了150块钱。那时何海美丈夫一个月的工资才33块。

尝到甜头的何海美怀揣剧照,坐着绿皮火车,开始闯荡龙游、萧山、东阳等地。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1981年,何海美已经攒下5万元存款,可她却不敢把钱存在义乌的银行, 因为她害怕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何海美:

分几个地方存,杭州存一点,东阳存一点,萧山、义乌,这样(分散),怕别人知道了,怕“打办”会没收去。

冯爱倩比何海美大14岁,胆子也更大。1982年的一天,她的货第三次被扣。有五个孩子的冯爱倩这回被逼急了,她在大街上拦下了刚从理发店出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冯爱倩:

来了我找他(谢高华)嘛,我说我要做生意,我要摆摊, 我说,你肯,我也要摆,不肯,我也要摆,我走啦。他说,回来,回来。这我讲了,我说,谢书记,我说我来找你,我要做生意,我要摆摊。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当时,谢高华刚从老家衢县调任义乌不久。在担任衢县县委书记时,谢高华就因为鼓励橘农贩卖自留橘,被批搞市场自由化。

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她(冯爱倩)说我要摆摊,到城里摆摊,可不可以摆,我说,可以的,你去摆好了,她说摆(摊)要赶我的,要罚我的。我当时答应她的,我告诉有关部门,不要赶你,你摆摊,不要赶你。

那个时候,义乌人在街上摆摊,经常被工商人员围追堵截。从外地进货,也要“打游击”。理由是,搞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的萌芽悄然出现,脆弱而倔强。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曾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但许多干部思想上还有顾虑,选择了逃避和退缩。谢高华几次调研后,认真对照中央精神,拍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

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

我说,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我们要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怕挑担子,把自己保牢乌纱帽,你保牢做啥呢?要敢挑担子,只要老百姓好了,我们干部也好了,大家关系都好了。

1982年9月5日,义乌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开张,一个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义乌经验”从此横空出世。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第一批个体户 冯爱倩:

去年来了,他(谢高华)到我这里来。他问我几岁了,我说我八十岁了,他说给你写个字,我说好呀。他就写:祝贺冯爱倩妹,八十华诞,哥,谢高华。

【温州苍南宜山】

在义乌破冰的时候,温州前店后厂的机器声已经隆隆作响。

宜山的土纺土织历史悠久,清朝时几乎家家都置办手摇纺车和老式织布机。

1982年的一天,宜山新河村老太孙阿茶让儿子陈光友上街买一批废棉布回来,结果却买了一堆几分钱一斤的腈纶布边角料。

陈光友 孙阿茶儿子:

我刚刚学纺织,不知道买什么

退货,退不了。退缩,不是宜山人的性格。

摇了一辈子纺机的孙阿茶,尝试着用手工操作对腈纶边角料进行“开花”。接着,又制作了一架改进型的简易“开花机”。

陈光友 孙阿茶儿子:

捡垃圾一样抱进来,这样纺纺起来就是腈纶。

当孙阿茶惴惴不安地捧着第一匹再生腈纶布来到集市上的时候,宜山轰动了:这是什么布呀?这么光滑、柔软,比土纺棉布强多了。

边角料变废为宝,山坳坳里长出一片商品经济的海洋:1983年,6.7万宜山人,摇着3.7万台纺织机,摇出了4个专业乡、58个专业村、7个专业市场。每年产出1.5亿件再生腈纶衫、2亿件腈纶拼料童衣裤、50万公斤再生腈纶棉,销往大江南北。

黄振芽 原苍南县腈纶纺织品市场负责人:

这里厂里,每一天有一百来只船,停在这里,满满的,从早上三点来钟,到下午三点来钟。

宜山奇迹冲出山坳,奏响了浙江块状经济的序曲。到1985年,温州有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10万购销大军背着乐清的电器、永嘉的阀门、龙湾的紧固件、瓯海的皮革…奔波在全国各地。“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从他们身上诞生。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文点赞温州,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至此,以家庭工业起步和支撑的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八十年代是一个盛产奇迹的年代,今天纵横商海的很多温商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刚过而立之年的郑秀康抵押了自己的手表,还卖了老婆的一条毛料裤子,注册了鸿盛皮鞋厂。

未来的打火机大王黄发静在一个庙宇里办起了一家电器小作坊。不久前,他还是一个国营厂的正式工人。

插队黑龙江的知青叶文贵回到老家金乡,靠卖校徽和塑料饭菜票,成为改革开放后温州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在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上,温州人写下了太多个第一……

然而,鲜花盛开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荆棘。

1982年,温州爆发著名的“八大王事件”。当时,乐清柳市八个生意做大了的个体户,被列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锒铛入狱。一时间,无街不市、无户不商的温州城风声鹤唳。

“八大王事件”带来经济急速滑坡和衰退,也在全省引起很大争议。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靠改革来解决。

1983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要放活农村工商业和个体经营。借此东风,“八大王”宣告无罪,一年后彻底平反。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身处历史的某一个节点,你或许左右为难。但40年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历史从来浩荡向前。

【口述】

原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生产股股长 陈心鹤:

35年前,两个人带着一份报告,到我家里来,来要求批一个企业。报告一看,它就是企业性质属牧屿牧南大队集体所有制。我当时感到,不实事求是,不要戴红帽子,假的帽子戴上去,生产又搞不上去,搞得很混乱。我看到这个问题,建议要把它改掉,那时没想到,成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这是1984年4月《浙江画报》的封面照。照片的主人公是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记者拍下了他抬手看表的瞬间,后来步鑫生对身边的人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此时步鑫生正是全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1984年3月9号到4月15号,短短37天,新华社连续刊发27篇有关他大胆改革的报道。

这一年被称为步鑫生年。

在成为改革明星之前,步鑫生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在企业内部推行按劳分配、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请假扣发工资等制度,打破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引起许多人反感,但步鑫生不以为然。

有一次,生产线上的一名工人因为别的任务去县里参加合唱团排练,三天没来上班。步鑫生发现后,火冒三丈,马上把人叫了回来。

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1934-2015):

社会主义不是唱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步鑫生并不反对唱歌,相反,他还找人写了一首厂歌,自己还直接参与了歌词的创作,他要唱的是现代企业之歌。

为了打开市场,他组建了一支模特队,到全国巡演。他还做广告,当时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只有三个广告牌,海盐衬衫总厂的双燕牌衬衣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仅仅三年,海盐衬衫总厂的职工人数就增加了十倍,员工收入增加了两倍。直到今天,衬衫厂的老职工们还经常聚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浙江嘉兴 海盐步鑫生纪念馆,风华会现场】

原海盐衬衫总厂工会副主席 赵荣华: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大锅饭。

原海盐衬衫总厂工会主席 冯织娟:

等于我们看着企业在壮大,在发展,大家好像都是信心蛮足的。

步鑫生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帷幕,慕名而来的人潮水般涌来取经,鲁冠球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已是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在认识步鑫生前一年,鲁冠球刚刚干了一件大事。他拿自家地里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乡镇企业萧山万向节厂。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但他没想到的是,有人说,鲁冠球这么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冠球找到了步鑫生,两个改革者相遇了。

原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冠球(1945-2017):

那个时候的观念,大家基本上是采取平均主义,大家工作也做得差不多,收入呢,也拿得差不多,你多拿了,就不合理那个时候的观念。

风口浪尖之时,浙江及时肯定了鲁冠球的改革。1983年,万向节厂成为杭州市乡镇企业改革唯一试点。鲁冠球用连年攀升的业绩,对之前的非议做了有力回击。

1992年,鲁冠球买下乡政府手里的另一半股份,成立了全资控股的万向集团有限公司。1994年,万向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鲁冠球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时代节拍上。

原万向集团董事长 鲁冠球(1945-2017):

我们七十年代有七十年代的战略,八十年代有八十年代的战略,我们进入九十年代,我们就制定大集团战略了。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对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新观点,讲出了新思路,开创了新视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在浙江,企业改制成为关键的发力点。

1993年,台州一场轰轰烈烈的“摘帽行动”,为4000多家戴“红帽”的个私、村办、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解决了产权问题。

到1996年,浙江80%的中小集体企业都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产权变革。而全国性的集体企业产权改革,两年后才开始全面推行。

这段青春洋溢的广告是很多人的集体记忆,它的创意者是杭州中药二厂厂长冯根生。

和步鑫生同龄的他,扛起的是国企改革的大旗。

1996年12月6日,冯根生创办的青春宝兼并了濒临倒闭的老东家胡庆余堂。

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

热烈欢迎我们杭州胡庆余堂以及全体员工加入我们中国青春宝集团,它和正大青春宝是姐妹工厂,“姐姐”四年前和正大合资了,现在是个合资企业,胡庆余堂“妹妹”呢,现在是国营企业,我相信几年以后,这个国营企业的“妹妹”肯定会追上正大青春宝,希望大家支持我们。

然而仅一年后,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冯根生面前。当时厂里决定推行股份制改革,让员工持股。而冯根生作为公司总裁,要买下2%的股份,折成股金就是300万元。从来没有国企经营者持股的先例,这场大争论持续了8个月,最终以杭州市同意青春宝股权分配方案而尘埃落定。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

因为这个企业有他自己的股份,那么他的凝聚力肯定提高,凝聚力一旦提高以后,我认为对这个企业持续的高效益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1985年前后,浙江曾评选过万人称赞的厂长,步鑫生、冯根生、鲁冠球均在名单之列。十年后,当问起三人的区别时,冯根生这么说。

原青春宝集团董事长 冯根生(1934-2017):

步鑫生是集体所有制,我是国营机制,鲁冠球是乡镇企业,三个不同的机制产生了不同的代表。我认为十年以后的今天,三个人都在发展,说明我们第一批出来的企业当中的改革人员现在没有思想上退化,而且我们没有在改革中退步,还在不断地创造新的思路,去创造我们企业的未来。

从砸“三铁”,到改股份,再到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浙江企业改革每一次都走在全国前列,每一次改革背后都站着一位传奇浙商。

许多年后,一位老人这样描述当年的抉择时刻。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宗庆后:

你能理解一位42岁的中年人,面临着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机会的心情吗?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借了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蹬着三轮卖冰棍。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两年后,宗庆后创建了娃哈哈。

再两年后,仅有140名员工的娃哈哈兼并了拥有2200多名员工的杭州罐头食品厂。3个月后,宗庆后就把这个负债4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扭亏为盈。

时势造英雄,英雄不问出处。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宗庆后人到中年,勇攀事业高峰;

大字不识的湖州农民潘阿祥手绘通讯录,纵横商海;

土裁缝李如成给自己的西装厂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雅戈尔(Younger);

修鞋匠南存辉把一个小镇里的开关厂,办成了中外合资企业;

青年教师马云扔掉“铁饭碗”端起“泥饭碗”,创办了一家小小翻译社。

时代成就了创业者,创业者也书写了时代。

浙江,这个资源匮乏的小省,在创业者的双手中变成了商机遍地的市场大省。

在省内,每一种产业、每一个市场背后,都在刻画浙江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在省外,一群群浙江人走遍全国,开枝散叶。

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现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口述】

原西湖藤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郑胜宁:

西湖藤器是浙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于1980年7月8日。合资后,公司实现了两头向外:一是原料进口;二是产品出口。西湖藤器第一年出口额就达到了三百万港币。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宁波有两个优势,一是宁波港,二是宁波帮。

宁波商人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纷纷捐资捐物,反哺家乡建设家乡。

宁波帮,帮宁波。

邵逸夫、包玉刚、王宽诚、陈廷骅、李达三……宁波帮为宁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宁波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迎来黄金时代。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71岁的崔友林,当了一辈子码头工人。

1979年9月26日下午,一艘满载化肥的日本货船缓缓停靠码头。

这是宁波港开放后入港的第一艘外轮,崔友林和工友们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

宁波舟山港退休职工 崔友林:

那时候心情很紧张的,船靠好以后,我们就通过边防登轮证,再通过边防人员,一个一个排队下去的。

宁波港的启用,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浙江自己的需要。宁波港港阔水深,风平浪静,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但在1978年前,它却只起到了一个内河港的作用,来往船只只能停靠在狭窄的三江口码头。

1978年2月和9月,浙江省先后两次打报告给国务院,要求开放宁波港。当年12月4日,获国务院批复同意。

浙江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风从东方来,伴随海风而来的,除了国外的货物,还有资本和技术。

这是杭州凯旋路。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曾引领过一阵风潮。

浙江太古可口可乐(原杭州中萃公司)员工 顾燕萍:

我们原来的门是在这里的,后面这个就是厂房,前面这个是办公楼。那个时候我们生意非常好,盛况空前,很多大卡车一直从里面排队,一直排到马路上 ,那个时候马路比较小, 就是会造成堵车现象。

诞生于1989年10月8日的杭州中萃,是世界500强在杭州合作投资的第一家企业。当时只有25岁的顾燕萍第一次走进公司,大开眼界。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浙江太古可口可乐(原杭州中萃公司)员工 顾燕萍:

我们一开始就是全部都是用电脑、复印机、传真机,那个时候其实我们在国营单位,都是没有看到过这些东西的,我们当时引进的设备就是德国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中萃的诞生,结束了浙江人需要外汇券才能喝到可口可乐的历史。

继可口可乐之后,东芝、埃克森、西门子、菲亚特、达能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进入杭州,10年间,合同外资额超过千万美元的就有19家。

打开大门,风景就在门外。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

这是我们开发区最早开发的区域,当初为什么选在这里呢?一个是朝东面就是大海,北仑港也不远,当时这里就是一片盐碱地,现在你看,经过开发以后,这里已经是工厂林立。

1984年5月,包括宁波和温州在内的全国第一批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0月,宁波经济开发区经批准成立,这是浙江第一个开发区。

王一鸣见证了开发区建设全过程。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

(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这里设备安装的时候,就是一个螺丝钉坏了,我们都要跑到宁波去买。

开发区成立第二年,第一批企业入驻。王一鸣担任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总经理。

中方总经理该怎么当?毫无经验的王一鸣遇到了挑战。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 王一鸣:

因为我们原来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一般来说干部都上级任命。那个时候我们还不太习惯,建立董事会,在董事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开发区在90年代迅猛发展。到1994年,浙江已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50个省级开发区,分布全省各地。

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对外贸易也迎来了春天。

1988年,全省44家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公司,没有一家生产企业,也没有一家民营企业。

199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外贸”,此时,政府开始鼓励民营企业“千军万马漂洋过海、千方百计扩大出口”。

1999年,绍兴做床垫的喜临门成为浙江第一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

1999年6月8日,第一届浙洽会在宁波举行,大批外商纷至沓来。

当年,浙江进出口总额达183亿美元,其中出口128亿美元,居全国第四。

那些年,高校涉外专业火爆,但凡和国际两字沾边的,录取分数都特别高。

社会变迁往往藏于当下,却在未来成为追忆。

牛仔裤、卡拉OK、超短裙、大哥大、BP机、红色夏利出租车,在街头构成一道道风景。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新四大件走进千家万户。

港台歌曲、西北风、摇滚乐、校园民谣,你方唱罢我登场……

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落幕, 短缺经济成为过去式。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市场越来越繁荣、中国人越来越精神的时代,忽如一夜春风来。

浙江,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以前所未有的信心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在温州,“机电大王”郑元忠成立庄吉集团,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西服生产线。

“鞋王”郑秀康正谋划在巴黎开设首家专卖店,挺进国际市场。

奥康老总王振滔跑到杭州放了第二把火,烧了假冒的奥康鞋,一雪12年前武林广场那把“耻辱之火”。

在义乌,34岁的“吸管大王”楼仲平刚刚完成浙大分校三年的进修。面对从天而降的互联网,他在思考如何借力网络把世界“吸”进来。

在台州,摩托车生意红火的李书福正在为自己的汽车梦四处奔波。

在杭州,万向集团正酝酿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为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公司做第一次尝试。

而此时,在杭州湖畔花园风荷苑16幢1单元202,马云对他的“十八罗汉”说,我们要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然后说,现在你们每人留一点吃饭的钱,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出来。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大时代面前,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清晰的标点。

岁月无声。波澜壮阔的40年里,唯有弄潮儿才能向涛头立!

千禧年的钟声已经敲响,21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洒向江河大地……

《弄潮——改革开放40年的浙江故事》第一集 弄潮儿向涛头立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拆迁人 期限 打官司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