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5 06:36:38来源:法律常识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去世,16岁的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从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统治中国长达53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少数几个皇帝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他的文治武功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后世常用"雄才大略"来形容他的一生,也有人用"六个第一"来概括他:
第一个用儒家统一全民族思想的皇帝;
第一个使用年号纪元的皇帝;
第一个建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
第一个大力开拓疆土的皇帝;
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
第一个下罪己沼书批评自己的皇帝。
如果仔细算起来,他创造的第一还远不止这么多。今天我们就以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为线索,来追寻这个时代的点点滴滴。
汉武帝继位
汉武帝刘彻的继位是一场宫廷斗争的结果。刘彻的生母原来并不是皇后,而是宫廷里的"美人"。刘彻不过是景帝14个儿子中的一个,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一场宫廷政变改变了刘彻的命运。这要说到阿娇这个人。阿娇是景帝的姐姐刘嫖(馆陶长公主)之女,馆陶长公主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不料遭刘荣生母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心。王美人即刘彻的母亲聪敏世故,发现有机可乘立刻屈意迎合,百般讨好馆陶长公主,为自己的儿子谋夺太子之位。
一曰,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女儿定婚后,刘嫖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为之大变。经长公主一番经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美人为皇后,立7岁的刘彻为太子。景帝死后,刘彻登上皇位。刘彻是凭借妻子娘家的势力才得以青云直上,从夺取太子之位直到登基称帝。因此,在汉武帝即位的初期,他的祖母窦太后、母亲王皇后、舅舅田蚣和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对政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汉武帝所处的时代
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恢复与发展,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富足的景象。著名史学家班固用了一段非常著名又形象的语言形容了这个时代,《汉书.食货志》:"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廩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字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闫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在这70年间,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如果不是遇到什么水灾、旱灾,老百姓家家都很富足,官府的仓库里和老百姓家的仓库里都装满了粮食和钱财,特别是官府仓库里的钱,非常多,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仓库里的粮食都堆不下了,甚至腐败了不能吃。在普通的街巷里都有马匹,马匹成群,而那些骑着母马的大家都看不起他,不让他们参与聚会。那些守门的人都能吃上肉。
但是,社会的繁庶之下隐藏着许多问题。单纯的"无为而治"政策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了。这些问题主要有:政府对编户齐民的控制曰益削弱,出现了大量逃亡的人口。责族、官僚、富商、豪强的势力兴起、膨胀。史书上说他们"无人君礼""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不佐国家之急"。同时,北方匈奴的力量壮大,威胁严重。
时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强化其统治,需要新的理论和历史的开创者和开拓者。这就是汉武帝所面临的形势。
统治思想变化与调整
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创需要理论的创新。公元前140年,刚即位的汉武帝立即批准了丞相卫绾罢黜先秦法家和纵横家的建议,开"罢黜百家"政策之先河。但当时坚持黄老思想的窦太后还在世,汉武帝想推行儒家思想的意愿并不能实现。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顺利推行儒家思想。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朝设置五经博士,"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这表示儒家思想成为替代黄老思想的惟一官方认可的思想。在此前后(具体年代有不同看法),董仲舒作《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建太学,培养儒学之士,还要求凡是不在六艺之科,也就是说不是儒家思想的其他学说,都要从太学的博士中排除出去。汉武帝表示同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汉代官僚队伍中儒生的比例不断增多,儒家思想也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
制度的变更
西汉政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统治思想的改变,都使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要求提上曰程。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以来的许多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外朝的形成
汉代传统的中央中枢政治体制是皇帝之下的丞相负责制,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主持中央政府曰常行政的运转,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但到汉武帝时,由于原有的行政中枢丞相软弱无力,不能适应汉武帝改弦更张的时代需要,武帝于是设立了一个"中朝"来协助他处理政务、提出各种对策建议。
中朝的人员不固定,职位也很低,但是这些人思想敏锐,锐意开拓,为汉武帝各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积极宝贵的建议。因为"中朝"的地理位置处于皇帝所在的禁中,与宫廷之外的丞相府形成了内外的关系,故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中枢被称为外朝。中外朝的形成是汉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丞相不再拥有实际政治权力。实际政治权力在中朝。
推恩令的颁布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削弱,但仍然独霸一方,拥有种种特权,构成与中央相抗衡的力量。汉武帝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可以继承王国爵位外,还可以将王国内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为列侯。"推恩令”颁布后,诸侯国的王子都可以在王国内分得土地,这样王国就被拆分为一个又一个小小的侯国,诸侯力量大为削弱。
汉武帝又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禁止人们私自在诸侯国充当官吏,禁止朝廷官吏与诸侯王交通,禁止诸侯王招募宾客从事非法活动。同时找各种借口削夺列侯的爵位。如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供中央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理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些行动,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刺史制度的建立
如果说中外朝的形成是加强专制统治的话,刺史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初置部刺史",正式设立刺史制度。这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分全国为十三个州。即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每州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的郡国的官吏。
刺史秩六百石,相当于汉朝县令的最低职级。刺史每年八月巡视郡国,年终回京师汇报情况。
"以六条问事"。
"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即监察豪族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的情况。
"二千石不奉沼书、遵承典制,倍(背)公问私,旁沼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即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损害百姓的情况。
"二干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祆实讹言。”监察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平的情况。"二千石选署不平,阿附所爱,敝贤宠玩"。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在选举时偏向袒护自己喜欢的人,使贤能的人得不到选抜任用的情况。
"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仗势欺人,勾结地方官员的情况。
"二干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也。”监察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破坏或阻碍政令实施的情况。
六条都明确针对地方豪强和郡国高级官吏。刺史非六条不察,刺史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行事,此六条之外的事不监察,表现出鲜明的监察专项性。刺史制度是我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始,刺史直属于皇帝,直属于中央,刺史制度的设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在首都地区设置司隶校尉,专门纠察京师百官和附近地区的官吏。从而构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巡视监察系统,实现了对所有官吏的权力行使的监控和全覆盖。皇权对官僚的控制更加严密。
汉武帝之前官吏选抜任用的措施主要是军功爵制。汉武帝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选抜制度的创新,需要网罗更多人才服务于国家需求。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内容。
察举制
"察举"是经地方官考察后,自下而上向中央推举官吏的一项制度,也叫"选举",但与我们今天的选举不是一个概念。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汉武帝第一次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久,又根据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举孝廉、茂才。举孝廉是面向全体"吏民";当然是指有"孝"或"廉"的事迹的人。举主为郡国守相;岁举;每郡国有人数限制。开始各郡国并不重视,长期不举。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武帝又下沼"不举孝、不奉沼,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如果不举孝廉,就是不敬皇帝,就是为官不胜任,就要免去其官职。这样察举制才真正建立起来。除了举孝廉外,还有对已经担任官吏的人向更高一级察举的举茂才(秀才)制度,举茂才当时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到东汉才形成制度化。举茂才的举主比举孝廉的举主身份要高。举茂才,就是举秀才的举主为三公九卿、将军司隶、州牧,茂才地位较孝廉高,如茂才可以直接出任县令,而孝廉一般是先在中央为郎官,然后出任地方官。
孝廉、茂才是察举的主要科目,是常科。除此之外还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有道、敦厚、尤异、治剧、明阴阳灾异、勇猛治兵法等等科目,但这些是特科,不是每年都有。
征召
征召是针对有特殊才能的人,由皇帝下沼书征召为官。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并被皇帝看中的,随时征召。汉代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文学家都是通过征召途径而来的。如汉武帝时的《诗》学大师鲁申公,是通过征召来的。著名文学家枚乘也是这样召来的。
征召并不是定期的,征召的人员也各不相同。但政府都很重视,命令途经各地地方要招待迎送。召来之后经皇帝提问,合格者即可得到官职。
置博士弟子
元朔五年置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每年考试,称为"射策”。即抽签考试,上者为甲,次者为乙。优秀者授予官职。这类似于学校培养。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汉武帝时代可谓人才辈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赞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也就是说汉朝得到的贤能的人,在汉武帝时代是最多的。我们今天很熟悉的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朱买臣、桑弘羊、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霍光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涌现出的了不起的人物。
统治思想的变更、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法制,以法律的形式将一切固定下来。汉武帝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律修订,其主要内容如下。
确立新的立法思想
法律的变革首先是立法思想的变革,汉武帝时代立法思想的突出变化,是吸取董仲舒的意见,把儒家思想引入法律。儒家思想引入立法的结果是强调礼法并用,德主刑辅,这与秦以来的法家立法思想有了重大变化。从此,外儒而内法,构成汉律,也是此后二干多年封建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法律的制定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负责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定的主要是张汤和赵禹这两个人。张汤是著名的酷吏,自小就有法律的天赋。赵禹为官廉洁,史称他从不请客吃饭,别人请他,他也从不回请,意在杜绝人情来往,史书称他"孤立行一意而已",即一意孤行。经过张汤和赵禹大约十几年的制定和修订,汉武帝时的法律数量大幅增加。历史记载说当时官吏的书架上摆满了法律文书,官吏们几乎看不过来。这些法律的形式大致包括律、令、科、比四种。
"春秋决狱"
汉武帝时期有一种特殊的法律形式,即用《春秋》这部书的思想或内容作为判案的依据。董仲舒年老归家后,朝廷每遇大事,汉武帝都派人去问董仲舒如何处理。董仲舒写了《舂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作为指导。《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指导法律建设的结果,儒家思想开始深深地影响到法律制度。
扩大中央常备军
汉武帝在原有南军和北军基础上增加了八校尉,属北军。增设期门、羽林军,属南军。期门、羽林军多选所谓"良家子"(医巫商贾之外的人家),是汉武帝的近卫军,作战勇猛,名将多出其中。汉武帝还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中央军权更牢固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加强地方军和边郡军力
在地方军中增设楼船,即水军。在边郡设有屯田兵。形成边郡军事组织系统。
扩大兵源
除了正常的征发外,还将刑徒编入军队,变为刑徒兵。募兵制也开始推行。大规模地使用少数民族士兵。
汉武帝的大肆扩张使当初他即位时的富庶景象不复存在,需要新的财政措施增加收入。没有经济上的集权,政治上的集权是谈不上的。
货币改革
汉初允许私人铸币,币制混乱,贵族商人豪强手中有大量金钱,而朝廷捉襟见肘。
汉武帝决心改革币制。首先把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设水衡都尉,这是铸钱的专门机构,把全国的铜收集起来运往中央。下令禁止郡国和私人铸币。还规定非三官钱(上林三官:钟官、辨铜、均输)不得流通。同时,提高三官钱的铸造工艺水平。从此,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通行于世,稳定了财政。我们今天在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五铢钱。
盐铁官营
汉初以来,盐铁私人经营,国家仅收税。盐铁私营造就了许多富商大贾和地方豪强,也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西汉政府决心收回盐铁利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司农属下的大农丞东郭咸阳、孔仅和桑弘羊共同主持商议盐铁官营之事。东郭咸阳和孔仅本人就是大盐铁商,而桑弘羊为“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言利事析秋豪矣",桑弘羊是一个商人的儿子,非常会算计,就是关于利益方面的事他能算得清清楚楚。他们经过讨论后由大司农颜异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将盐铁收归政府管理,收入补充赋税。
均输平准
当时,各郡国都必须把本地的土特产品作为贡物输送中央,这不仅要征用大量农民从事劳役,妨碍农业生产,而且贡物运到京师后按市价售卖,还不足以偿付车船的运费。甚至有些东西在运输途中就坏了。
桑弘羊主张推行均输,主要就是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均输的具体内容是: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均输官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品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更重要的是使国家财政能增加收入。
平准是在京师设置平准机构,国家运用均输后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责时抛售,便宜时收买,打击商人投机,稳定市场物价。
算缗和告缗
算缗是国家向富商大贾和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的一项政策。各家资产甶各家自己呈报,凡呈报不实的,罚戍边一年,没收资产,一半归公,一半归告发人。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颁布算缗令、告缗令,由杨可主持。史称:"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告",政府"得民财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也就是说通过算缗令、告缗令,全国中等以上的人家,都被告发了,而政府从中获取大利,算缗、告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通过以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措施,汉武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加强。
汉武帝征伐历史
汉武帝初年,汉政府仍然与匈奴保持着和亲关系,但随着国力的强盛,这种局面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于是,汉与匈奴的战争揭开了序幕。
汉匈战争前后打了四十多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前133-公元前127年)
这一阶段的战争从汉武帝马邑之谋开始。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听取聂壹的计策,以将马邑献给匈奴为诱饵,试图围歼匈奴主力,结果被匈奴识破,计谋失败。汉匈关系也随之破裂。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三路大军,各率万骑之兵力,出击河套地区的匈奴。与这些老将同行的还有年轻的车骑将军卫青。三路大军均无功而返,损失惨重。只有卫青这一路立下战功,直捣匈奴祭天祭祖的龙城。卫青出身贫贱,后因其姐卫子夫成为武帝的夫人而成为贵戚。卫青体恤士卒,号令严明,一心向公,在军队中威信很高,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死后,与霍去病一起葬在汉武帝茂陵的旁边。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匈奴又进攻上谷、渔阳(今北京怀柔、密云附近),卫青这次从云中郡(内蒙古托克托)出击,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的"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河南地自秦末被匈奴占领后,历时80余年,至此收回。河南地距离长安很近,它的收复,改变了汉朝在军事形势上的被动局面。
第二阶段(公元前126年-公元前117年)
这一阶段,汉武帝开始了向匈奴的全面反击。战争的进程比较复杂,暂且不细说。经过反击,将汉朝正北面的匈奴力量大大削弱,战争转向河西走廊。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反击战中又涌现出一名优秀将领,即18岁的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甥舅俩在以后的年月里多次协同作战,立下赫赫战功。霍去病死后被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与22岁的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干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今天蒙古国境内的狼居胃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今天贝加尔湖的所在地瀚海。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他还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干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霍去病病卒,年仅24岁。
经过这一阶段的全面反击,匈奴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汉朝开发了河西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置郡、徙民、屯垦,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意义。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的边防遗迹。
第三阶段(公元前100年-公元前87年)
经过长期的战争,双方都需要休战。没有大的战争爆发。休战了十几年,战局再开。但这一阶段汉军已经不能保持前一阶段的优势。
公元前100年,匈奴将扣留的汉朝使节放回。汉武帝见匈奴表示友好,就派中郎将苏武为使节出使匈奴,并放回扣留的匈奴使节。但苏武到匈奴后,匈奴单于十分傲慢,甚至要杀苏武等人。经匈奴责族劝阻,匈奴单于决定招降苏武。苏武为人重气节,坚持不降。匈奴单于于是将苏武囚禁在地窖中,不给饮食。在地窖中,苏武吃天上下的雪,吞皮毛,数曰不死。于是匈奴决定把苏武流放到北海,也就是今天的贝加尔湖地区去牧羊。临行前,匈奴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苏武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北海。他发现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曰复一曰,年复一年,使节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在北海,苏武牧羊达19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汉武帝也死了,汉昭帝继任。新立的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汉朝使者到了匈奴地区,得知苏武依然健在,故意说,汉朝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着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这就是苏武的故事。
李陵、李广利投降
苏武出使的第二年,汉武帝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几乎全军覆没。同时又派骑都尉李广之孙李陵从居延出击匈奴。李陵战败被俘,投降匈奴。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是为李陵的失败上书辩解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李陵投降当然不可原谅,但也有客观原因,他率五干步兵与十万匈奴勇敢作战,孤军深入,在弹尽粮绝又无其他支援的情况下被俘,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李陵在匈奴见到苏武,对苏武的气节表示敬佩。但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将他全家和老母亲杀死,于是李陵断绝了回汉朝的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再次派李广利等出击匈奴。战争中李广利的妻子因政治牵连在家被捕,李广利也在战争中失败,投降了匈奴,后娶单于女为妻,成为叛徒。
李陵、李广利的相继投降,表明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处于低潮。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又开始强硬起来,致信汉朝声称"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西域"一词始见于汉代文献。(《盐铁论.西域》)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地区,包括今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汉武帝时期,狭义上的西域地区有多个民族建立的数十个国家。西汉初,匈奴的势力先到西域,并逐步控制了该地区。汉武帝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下决心开始建立同西域的联系。这个行动是从张骞开始的。
这里还要说到大月氏的问题。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水草肥美,生活居住着一个名为大月氐的部落国家。汉武帝之前大月氐就被匈奴赶走,并用大月氏王的头盖骨做"饮器”。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但无可奈何,只得向西迁徙。汉武帝时,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口中获得这一消息,他想与大月氏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但结盟,必须要有人去,当时,对汉朝来说,这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采取悬赏招募的形式招志愿出使西域者,汉中郡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勇敢应募。他与堂邑父一起带领一百多人,踏上遥远的路程。他们刚一走到甘肃西部,就被匈奴抓住。不肯放行。但他们不杀张骞,而是给他娶妻生子。张骞被扣十余年,但"持汉节不失"。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出。
张骞继续向西行,经过十分友好的大宛、康居等国,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但十几年过去了,这时大月氏对匈奴的报仇之心早就没有了。所以没有达到结盟的目的。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只好返回。返回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才逃回汉朝。这是已是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了。张骞历经13年的艰难险阻,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他的精神和意志非常坚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
张骞回来后,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向汉武帝详细介绍。汉武帝知道了西域地方广大,物产丰富,同时知道蜀地还有一条路可以通西域,这促使汉武帝要开通西南通道。
元狩年间,河西走廊已经收回,从匈奴手中夺取西域已成为可能。汉武帝耀武西域,获取宝物的心理再次膨胀。于是再次派张骞带着"数千巨万"财产出使西域。但这次是联络乌孙出击匈奴。
这次出使,西域各国看到了汉王朝的富庶,了解了汉朝的情况,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出使汉朝,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汉朝与西域各国从此有了正式往来。汉朝向西域输出铁器、丝绸和中原的穿井术,穿井术也就是今天的坎儿井,西域向汉朝中原地区传入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胡萝卜、大蒜、黄瓜,天马,也就是汗血宝马,以及胡琴、琵琶、龟兹等乐器。
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他先后两次出使西域,被封为博望侯,他的探险行为也被史书称为"凿空"。此后,汉朝通过征楼兰、姑师、大宛,通过以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等方法,逐步打通了西域的通道。汉武帝还派使节沿着这条道路远至伊朗、印度、伊拉克,甚至到达了埃及亚历山大城。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就是经由张骞开辟的道路,以长安为起点(新说洛阳,东汉首都),通往甘肃、新疆、中亚、西亚并连结地中海的交通运输线。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是分不开的。这条路首先是一条政治和军事之路,但伴随着的则是商业贸易。在汉代,丝绸之路向西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向东输入的主要是黄金、象牙、琥珀、宝石等物品。
丝绸之路东西两头连结着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强的两个国家:汉朝和罗马帝国。据有的学者考证,第一个丝绸商队到波斯的时间是公元前106年,再由此传到罗马。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自汉代开辟的不仅有西边的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汉武帝的晚年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一生做了多少事情。他把汉朝推向了高峰,也使中国古代文明走向了一个高峰,创造了大一统的封建社会形成后一个真正的顶峰。后世以秦皇汉武相比拟,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但是,在汉武帝的晚年,长期的专制统治,使他本人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巫蛊之祸
所谓巫蛊是一种迷信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利用巫师对某人进行诅咒,或把某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上埋在地下,对其诅咒。汉代人相信这么做会给被诅咒的人带来灾难甚至死亡。因此汉代法律严厉禁止这种活动。但是巫蛊却往往变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种手段。
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卫皇后所生刘据为太子。汉武帝末年,卫皇后失宠,一个叫江充的人获得汉武帝的信任。一次,他向汉武帝报告太子的家人走在只有皇帝才可以走的驰道上,报告得到汉武帝的赞赏。汉武帝命令江充搜查当时在长安甚至宫中十分流行的巫蛊。江充由于得罪了太子,他怕太子上台后对自己不利,就利用这个机会诬陷太子。江充先说宫中有蛊气,又派人搜查,据说果然在太子宫中找到了桐木人。
江充向汉武帝报告,太子刘据十分紧张,与太后商议,矫沼发兵捕杀江充。汉武帝非常愤怒,派丞相刘屈犛围捕太子,太子兵败自杀。汉武帝穷追巫蛊案,巫蛊之祸前后被杀的有数万人。刘据死后不久,高寝郎田千秋替太子申冤,汉武帝也发现当初江充有许多诬告不实之词,于是提拔田千秋为丞相,族灭江家,处死追捕太子的官吏。在汉武帝弥留之际,选刘弗陵为太子,是为昭帝。
汉武帝晚年提拔最后一个丞相田千秋的原因,是由于田千秋抓住了武帝暮年对巫蛊之祸颇有追悔的心情,武帝用他为相极可能是出于抚慰昔日心灵创伤的需要,这是专制政体下官僚更替无序性的典型表现。史称:"千秋无他才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尝有也。"连匈奴单于也说:"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武帝听到此言后,欲下使者吏,以为辱命,但"良久,乃贳之"(见《汉书.车千秋传》)。"良久"反映了武帝复杂的心情;"乃贳之"表明他承认单于所说的是事实。但汉武帝已经没有办法了。这是巫蛊之祸的政治后遗症。
轮台罪己沼
在巫蛊之祸的第二年,也就是征和三年,面对长期与匈奴的战争和好大喜功的挥霍而导致的国库空虚,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现实。汉武帝"悔远征伐"。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并下沼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也就是说当前首要任务是要禁止苛暴的政策,不要滥发民力,不要增加百姓的负担,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他说"我在位以来,所做的很多事情使天下的老百姓愁苦不堪,我感觉到很后悔,从今以后,凡是有伤害老百姓的事,一律要罢黜"。史称"轮台罪己沼”。
汉武帝同时还驳回了其他事情,"于是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是后上每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这一年,汉武帝封田千秋为富民侯,起用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政策开始调整转变。但两年之后,71岁的汉武帝去世,结束了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