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找专业盗窃案律师事务所,分手时一方转走对方存款算不算盗窃罪

时间:2022-12-15 10:23:59来源:法律常识

按语:

山口厚《刑法总论(第3版)》:凡是能避免动用刑罚的,就应尽量避免。因此,只有在其他保护手段不足以保护法益之时,才可以动用刑罚(称之为“刑法的补充性”)。

案件事实:

被告人某甲与被害人某乙系男女朋友关系,一日,因琐事二人发生争吵。第二天,某乙发现某甲动过自己的手机,某甲告知已将某乙银行存款转到某甲的账户内;同时,某甲离开某乙住处时,顺带着拿走戒指、项链、手机以及若干现金。后,某甲私自处置上述财物,取得价款。同日,待某甲离开后,某乙报警,某甲被抓获。

问题:

(1)分手时,一方转走对方存款,算不算盗窃?

(2)分手时,一方拿走对方首饰、手机等财物,算不算盗窃?

原一审法院:

某甲转走某乙银行存款,是因为吵架,双方谈到分手,某甲认为自己花钱较多,不想吃亏,于是,乘着同居时知道对方银行账户密码,就把钱转走。当时,某乙追问,某甲没有隐瞒,告诉某乙转钱事实。恋爱期间,双方相互为对方买过东西,某甲认为拿走的东西都是自己买的,都是自己的财物。因此,原一审法院认为,某甲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也不符合盗窃罪秘密窃取的特征,不构成盗窃罪。

市检察院抗诉认为:

男女朋友闹分手,取回赠与给对方的钱、财,应当通过合法手段,不能通过非法手段取回。某甲把钱转走后,才告诉某乙,某乙知道后马上报警,被害人是不知情的,且未经其同意。某甲在某乙不知情、不同意的情况擅自转走他人存款,主观上明显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因此,应当认定盗窃罪。

辩护人的辩护意见:

某甲不构成盗窃罪。

双方因为分手发生财产纠纷,属于民事纠纷,某甲的行为不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无任何社会危害性。恋爱期间,相互之间知道对方账户密码,彼此默认对方有权动用自己的银行存款。因此,某甲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某乙财物的目的,客观上也没有实施秘密窃取的行为。

再审与原审查明事实一致。另查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法院再审裁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本案是男女恋爱不成发生的财产纠纷。某甲转走某乙的钱,是基于自己认为在恋爱中付出较多,分手时不想吃亏,拿回自己的钱和东西。二人彼此知道对方手机密码和银行账户密码,某乙用过某甲的手机买过东西,所以,二人默许了对方动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资金。某甲把钱转走后,没有隐瞒,告诉过某乙。此外,二人属于恋爱关系,关于财物问题双方已经和解并达成协议,解决了纠纷。

因此,某甲主观上没有刑法意义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不具有盗窃罪秘密窃取的特征。认定盗窃罪,则属于客观归罪。因此,法院认定某甲不构成盗窃罪。

核心争议点:

(1)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刑法意义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2)认定行为人盗窃罪,是否属于客观归罪?

(3)本案有没有违法性阻却事由?

(4)本案有没有责任阻却事由?

“诉讼院”的点评:

(一)认定被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路径以及刑事辩护

1.被告人的行为,须符合“犯罪构成要件”。

罪刑法定原则,只允许处罚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与犯罪类型;不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

2.要认定犯罪,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是违法的,违反了刑事法律规定。

例外情形:违法性阻却事由,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违法性的事由。刑事法律规定了犯罪类型,虽然行为已符合构成要件,原本应认定违法性,但是,如果行为人具有违法性阻却事由,就不能再认定其违法性。

3.要认定犯罪,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且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行为,必须是由具备责任能力的人实施,行为人存在“非难可能性”。

例外情形:责任阻却事由,即阻碍刑事责任成立的事由。虽然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违反刑事法律规定,但是,如果行为人具有责任阻却事由,便不能认定犯罪,只能作无罪处理,不能受到谴责。

(二)关于“客观归罪”

盗窃罪的法律特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市检察院的抗诉意见,是典型的“客观归罪”。

市检察院抗诉认为,本案应当认定盗窃罪,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客观上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有占有受害人财物的目的,采用的是违法手段;

(2)秘密窃取公私财物:被害人不知情、不同意,行为人“偷偷地”拿手机转走钱、拿走财物。事后,受害人知道后即报警。

市检察院论证了被告人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强调了犯罪构成的该当性,但是,没有注意到“违法性”、“非难可能性”,因此,犯了“客观归罪”的错误。

(三)本“诉讼院”认为,本案存在“违法性阻却事由”:被害人的同意。

被害人的同意:某甲想要拿某乙的手机转走银行存款,首先,必须要有手机密码,把手机解锁,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其次,必须有某乙的转账或者支付密码,才能进行转账。某乙告知过某甲手机密码和银行密码,实际上,就默许某甲动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资金。事实上,某乙就用过某甲的手机完成支付,用的就是某甲的账户资金。

本“诉讼院”认为,法院没有认定某甲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正是基于“被害人的同意”。在恋爱期间,某乙默许某甲动用自己的银行账户资金,某甲利用了这种默许,虽然是在某乙不知情、不同意的情况下,转走了某乙的钱,但是,这种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规定,没有违反刑事法律规定,不属于犯罪行为。因此,法院特意指出,某甲主观上不具有“刑法意义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强调的是没有刑事违法性。

(四)本“诉讼院”认为,某甲不具备“非难可能性”,没必要动用刑事制裁手段惩罚某甲。

1.从行为人的“非难可能性”来看,从社会危害性来看:双方是男女朋友,身份特殊,基于分手引起的财物纠纷,某甲没有通过合法手段主张返还,而是直接动手取回,但是,某甲不会动手拿其他行为人的财物,对某甲采用施以刑罚,起不到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的作用,不能抑制、防止将来的犯罪,所以,没必要动用刑事制裁手段惩罚某甲。

2.从受害人的救济来看,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或者民事诉讼等手段足以保护某乙的权益,没有必要动用刑事手段保护。事实上,双方也是通过和解,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恋爱期间,男女双方“你侬我侬”,愿意共享财富,默许对方动用自己账户资金,应该由双方自行处理。无法解决而形成纠纷,国家最多用民事诉讼方式予以干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没有必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动用刑事手段。

启示

山口厚《刑法总论(第3版)》:由此可见,刑法的目的虽在于保护法益,但作为保护法益的手段,则并非只有科处刑罚。在针对侵害行为或者违反行为所能采取的法律制裁中,科处刑罚这种保护或者应对手段,无疑是最为严峻的手段,对犯罪人科处刑罚的意图就在于,给予犯罪人以重大恶害。正因为如此,科处刑罚本身绝非我们之所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凡是能避免动用刑罚的,就应尽量避免。因此,只有在其他保护手段不足以保护法益之时,才可以动用刑罚(称之为“刑法的补充性”)。因此,刑法的保护领域也就是犯罪化的领域,并非所有的法益侵害都被包括在内,而必然是片断性的(这被称为刑法的片断性)。

【注释:《刑法总论(第3版)》,[日本]山口厚著,付立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5页】

著作权声明:作者享有文章的著作权,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作者:杨仙林

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 执业律师

台州、绍兴、黄山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杭州法律援助(刑事)案件质量评估专家

杭州市上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兼职仲裁员

荣立三等功 二次

擅长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疑难民商事诉讼、上诉代理、再审申请、提请检察院民事监督、刑民交叉案件等法律事务

邮箱:01YXL@163.com

微信:DFL799

微信公众号、头条、微博号:诉讼院

公众号:SMLcase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刑事案件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拆迁人 打官司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