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01:48:57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浙江法制报
舟山普陀区市民周某没想到,自己过个人行道,竟会掉入窨井,导致受伤。由于当时窨井盖是打开的,且周边未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周某认为,窨井管理部门应该负责,于是拨打12345公共服务热线反映情况。
不到一小时,就有调解员联系周某,让他去一趟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原来,中心受理周某的投诉后立即组织调查,发现该窨井的管理人分属移动、电信、联通、华数四家单位,四家单位又共同委托某通信产业服务公司负责管理。有了侵权人主体,接下来的调解便顺理成章,周某当场就获赔部分医药费。
帮助周某快速解决纠纷的普陀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其实就像是一个全科医院,能够帮市民治愈各种“疑难杂症”。中心一楼的公共法律服务大厅如同“导医台”,哪里出问题,找什么窗口,这里都能得到指引。15个受理窗口囊括了医患纠纷、劳动争议、海事渔事、城市管理等方面,即使没有对应的窗口可选,也可以找综合受理和人民调解(综合)窗口,它们兜底作用就是全权受理。二楼的办公区设有仲裁庭、速裁庭、调解室、行政复议听证室等,人民调解员、员额法官、法援律师每天坐班,市民可以找不同“医生”解决问题。
为让群众“走进一个门,解决一切事”,普陀区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至社会治理领域,整合基层治理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建立了集多元化解、诉讼服务、信息指挥于一体的区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副主任虞卡华介绍,这里已成建制入驻网格综治、法院诉讼服务、公共法律、信访、12345热线等15个部门,还建立了12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组建了调解专家库,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合力。中心还有个“最强大脑”——综合信息指挥大厅大屏幕上集纳了智慧城管等多个系统平台,矛盾纠纷数据进行统一受理、流转、处置,为当地防范社会矛盾风险提供了决策参考。今年1到11月,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7.49万件,其中96.5%“跑一次”,群众满意率达98.6%。前不久,该项目入选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之一。
金牌人民调解员李华从2003年开始就从事调解工作,调解经验丰富。“调解不能单兵作战。”李华说,针对重大疑难纠纷和群体性纠纷,中心建立了以法官、首席调解员、援助律师和职能部门参加的“3+X”会商研判机制,“先厘清事实,确定法律关系,再初步商定解决方案。”李华说,多方会商研判机制让调解事半功倍。
今年8月一起扎蟹女工的群体性讨薪案件的顺利解决就很能说明问题。俞女士和30多名务工人员在普陀区某水产门店从事绑扎螃蟹工作,她们向中心求援,反映门店经营人刘某没有支付20余万劳务报酬且失联了。会商研判中,入驻中心的普陀区法院速裁庭法官周勇发现,被告名下有资产,但已被财产保全,他建议以其中一名绑蟹女工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对这套房子进行轮后查封,“这样的压力下,刘某可能会主动现身。”周勇判断。果然,没几天,刘某就到中心接受调解,付清了拖欠的工资。
据悉,普陀区法院将诉讼服务整体搬进了中心,还组建了简案快调速裁团队,引导案件诉前分流,减少诉讼案件数量。“速裁的最大优势是高效,上午受理的案子,在明确告知举证期间的情况下,下午就可以直接开庭,当庭裁判,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周勇说。
据统计,2018年以来,中心妥善处置了163起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调成率、协议履行率均达100%。同时,普陀区法院的诉讼案件量也大幅下降,今年1到11月民商事案件收案同比下降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