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前律师可以找法官沟通缓刑吗,法律有硬度更有温度,符合条件的都应当适用缓刑

时间:2022-12-20 16:38:46来源:法律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并规定了四种情形,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该条款规定了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并区分了两种情形,即“可以宣告缓刑”与“应当宣告缓刑”的类型。

法律有硬度更有温度,符合条件的都应当适用缓刑

受害人拒绝谅解甚至拒绝接受赔偿,并非属于对犯罪分子“有悔罪表现”的否定,只要犯罪分子主动愿意认罪悔罪、积极愿意赔偿,就应该被我们刑法积极评价。法院当然尽量调和双方的矛盾,例如让受害人自愿接受犯罪分子的赔偿并做出谅解,但受害人接受犯罪分子的赔偿或者谅解,从来都不是适用缓刑的法定事由,而只是法院综合研判酌定适用缓刑的事由。

对于法院“可以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法院考虑到缓和社会矛盾,也应当以适用缓刑为常态。对于法院“应当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则不属于法院选择是否适用缓刑的裁量范围,只要符合条件就必须适用缓刑,不能把适用缓刑的决定权拱手交给受害人,从而变相成为“公权私用”。

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被害人不谅解就对适用缓刑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是否适用缓刑依据的是国家法律,而不是受害人的情绪。因此,国内一些法院理直气壮对一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分析适用缓刑,而不是把适用缓刑的决定权交给受害人。

对于缓刑的使用,符合条件的,即使被害人不谅解,也应当适用缓刑;不符合条件的,即使受害人谅解也不应当适用缓刑。法律是严肃的,根据案件自身的是非曲直实事求是对待,不可情绪化处理。如果受害人的态度就能决定是否适用缓刑,这就把我国缓刑与刑事和解制度混淆,而且受害人侵夺了法院不受到干扰做出审判的法定权利。

我这么多年处理的案件,只要符合缓刑适用条件,都会积极与受害人沟通、协商。我甚至让家属委托律师与受害人谈判,尽量避免家属与受害人之间产生冲突激化矛盾。不过,真遇到家属与被害人关系恶化后才委托律师的案件,则需要在有效沟通的同时,努力说服法院坚持原则适用缓刑。

法理无外乎人情,“冤家宜解不宜结”,符合条件适用缓刑的案件,及早放出来也是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法院更应该创造条件适用缓刑。法律要有硬度。法律更需要有温度。

法律有硬度更有温度,符合条件的都应当适用缓刑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刑事案件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打官司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拆迁人 期限 找律师可靠吗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