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撞死1人1伤需要找律师吗,弯路撞死1人1伤需要找律师吗多少钱

时间:2022-12-25 04:57:14来源:法律常识

★★精心选择真实的案例,独特细致入微的分析,期待给您带来维权的希望★★

★写在前面★

参加社会保险享受社保待遇,这将是许多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情,单位未缴社保,要求单位补缴遭到拒绝,向法院起诉又没有得到支持,员工个人可以补缴吗?有没有限制条件呢?今天以真实案例为大家分享这方面的常识以供参考。无论企业还是普通人,遇到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进入合肥律师刘志汉的主页关注,向合肥律师刘志汉咨询。


★案件概况★

孙某某称自己于1982年开始入职安徽某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建工队从事瓦工工作,但公司至今未给他交纳社会保险,孙某某认为,根据法律规定,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交纳保险,对未缴行为应给予补缴。公司辩称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孙某某原为集体企业员工,于2000年3月底自该公司自动离职。双方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公司没有为他缴纳社保的义务。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诉讼请求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并且也超过了劳动仲裁时效。孙某某起诉到法院,请法院判决公司给予补缴社保。

要求单位补缴社保官司输了,员工个人可以补缴吗?有限制条件吗?


我们的疑问

1、对于孙某某的诉讼请求,法院会判决支持吗?

2、法院如果判决不予支持,孙某某自己可以去社保征缴部门补缴吗?

3、需要符合哪些条件才能办理社保补缴?

法院判决

1、一审法院判决:驳回原告孙某某的诉讼请求。孙某某不服提起上诉。

2、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案件受理费由上诉人孙某某负担。


★案例来源★

中国裁判文书网,案号(2022)皖03民终410号

★我们的分析★

1、单位未缴社保向法院起诉要求单位补缴,法院会支持吗?

实践中我们在遇到在职期间,单位未给我们缴纳社会保险时,在与单位协商要求补缴遭到单位拒绝时,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应该属于劳动纠纷,于是就申请劳动仲裁,和向法院起诉,这时最后的结果会如何呢?合肥律师刘志汉认为,对于单位欠缴社保或未缴社保,劳动者要求补缴的情形,大多数地方劳动仲裁部门和法院认为,这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管辖范围,当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时,劳动仲裁部门会给予不予受理的处理,再向法院起诉,法院予以驳回。劳动者主张补缴社保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要求单位补缴社保官司输了,员工个人可以补缴吗?有限制条件吗?


2、单位未缴社保,劳动者个人是否可以自己补缴?有没有限制条件呢?

社保断缴对我们来说影响很大,特别在养老待遇和医保待遇的影响是最大的,一旦生病医疗费就不能正常报销,还有就是养老金会受到影响。那么影响这么多,要求单位补缴单位又不给交,那么我们自己个人可否直接到社保局去补缴呢?合肥律师刘志汉认为,在五、六年前大多数地方的社保部门就发出规定,要求不能采取一次性补缴社保的方式增加缴费年限。

从这样规定不难看出正常情况下的补缴,这已经很难做到了,但特殊情形下,在符合条件时,有些地方还是可以申报补缴的。

要求单位补缴社保官司输了,员工个人可以补缴吗?有限制条件吗?


第一类,在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办补缴。第一个条件,首次缴纳社保的时间规定。要求参保人员首次缴费时间要符合规定的时间;第二个条件,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在规定的延长缴费年限内,缴费后还不足15年,可以一次性补缴到15年。以上两个补缴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能补缴。

第二类,单位有应缴未缴社保的情形可以由单位补缴。除了社保法规定的可以一次性补缴社保的情形外,如果单位出现应缴未缴社保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单位一次性补缴的。这种情形单位愿意去补缴,需要结合地方的政策规定来实行;如果单位拒绝补缴,个人去补缴是大多数地方社保征缴部门不予接受的。

要求单位补缴社保官司输了,员工个人可以补缴吗?有限制条件吗?


总而言之,社保断缴对于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主要直接损失就像前面分析所述,间接得像在有些城市对社保缴纳,作为购房落户资格的条件,这时候社保断缴,缴费年限不够,会使自己买不了房子,和迁移不了户口,影响子女入学等等。因此要努力避免社保断缴的事情发生,以免给自己带来损失和影响。无论上班也好还是当老板也好,需要懂一点社保知识,那就跟合肥律师刘志汉一起交流学习吧。

总之每一步走得正确,确保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与麻烦。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刑事案件 打官司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车祸 工资 补助费 债权 伤残 程序 鉴定 条件 找律师可靠吗 拆迁人 期限 兵法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