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5 15:33:32来源:法律常识
6月2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提到,从2013年至今,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苏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新成就”。
一是市场主体改革取得新成就。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二是市场体系改革取得新成就。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
三是宏观经济治理改革取得新成就。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四是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起步。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工作,确定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南京、苏州、常州、宁波、济南、烟台、潍坊、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三亚、昆明;义乌、绍兴市柯桥、晋江等9省16市3县为第一批试点地区。
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将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维权中心“一站式”综合保护平台,集聚多方知识产权资源,推动完善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等渠道协同保护机制。加强维权援助工作力度,促进纠纷前端化解,强化部门沟通协作,规范顺畅衔接程序,促进纠纷解决流程简化、优化、快速化,推动调解、仲裁等多元力量参与。切实提升纠纷处理速度和质量,发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效能,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创新创业提供支撑保障。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大支持指导力度,督促指导试点工作开展,出实招、出成效,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增强市场主体创新投入信心,支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6月30日,浙江省财政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 助力扎实稳住经济的通知》,全力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通知提出,鼓励采购单位免收履约保证金,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确需收取履约保证金的,最高比例由不超过合同金额的2.5%调整为不超过合同金额的1%。采供双方应明确预付款比例、付款条件和时间等,确保政府采购预付款制度落实到位。加快推进供应商提交资格文件“免证明化”,减轻供应商负担,书面承诺符合参与政府采购活动资格条件的,不需再提供财务状况报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记录、无重大违法记录等证明材料,简化对供应商资格条件形式审查。
考虑到部分工程项目规模较大、金额高,对供应商的规模和实力有一定要求,浙江省鼓励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根据项目特点和专业领域合理划分采购包,积极扩大联合体投标、大企业分包,将适宜由中小企业承接的部分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预留给中小企业,降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门槛。
通知指出,深入实施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对列入国家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的产品,依据认证证书实施强制采购、优先采购。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在政府采购文件中明确绿色低碳要求,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优先采购绿色包装产品、绿色物流配送服务以及循环利用产品。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公务交通工具政府采购力度,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外原则上采购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提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租赁服务。
6月27日,云南省司法厅发布《云南省公共法律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
具体而言,在发挥“三大平台”职能作用方面,将织密涉企法律服务全方位覆盖网络,依托15923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运用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云南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云南法网、12348热线,为市场主体提供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提升涉企法律服务效率,实现法律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全程网办率达60%以上,即办率达30%以上。
在提升利企便民法律服务水平方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涉企法律服务“三减”行动(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优化涉企公证服务,提升涉企司法鉴定质效,提高法律援助便捷性。在深化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专项行动方面,延伸涉企法律服务触角,推进优质法律服务向乡村、向边境、向法律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地区延伸。
在多维度保障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方面,持续推进法治民企五年行动,推动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诚信守法、合规管理,建立“千人法律服务顾问团”,为民营企业从业者提供全方位、高标准的法律服务。在降低市场主体维权成本方面,畅通维权渠道,充分运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方式固定证据、解决争议、保护权益,形成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快保护机制,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提升维权效率。
在助力缓解市场主体融资贵融资难问题方面,充分发挥公证预防纠纷职能,规范开展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服务,为市场主体办理授信、借款合同、还款协议、抵押保证合同、保理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等公证事项,促进市场主体规范融资行为,防范非法集资风险,切实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6月2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透露,近期广东省政府批准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
据介绍,广东自贸试验区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形成584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41项、全省复制推广146项改革创新经验。综观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发展情况,广东自贸试验区各项经济指标也位居前列,年税收收入超过1000亿元,外贸进出口近2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50亿元。
广东将推动联动发展区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政策联动、产业联动、创新联动,率先复制推广一批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高水平开放平台,争取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把联动发展区打造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先行地、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具体来说,广东将从5个方面推动联动发展区建设,包括以清单形式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开展联动创新探索系统性集成性改革创新、强化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全产业链创新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在联动发展区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有关特殊试点政策。
广东省商务厅还会同相关单位梳理了62项改革创新经验,涉及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和法治服务等四个领域。根据评估,形成在各市差异化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事项清单,其中广州58项、深圳56项、珠海59项、汕头51项、佛山54项、韶关38项、惠州48项、汕尾35项、东莞37项、中山50项、阳江43项、湛江44项、茂名49项。
日前,天津市规划资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从融合审批、数据共享、拓展电子证照应用、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帮办领办”服务、企业“点单”培训、建立评价回访机制七个方面推出具体政策措施。
用海用地融合审批。《若干措施》提出,探索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区域用海项目手续办理新路径。对落位于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成陆区域50公顷以下用海项目的用海预审、用海审核、填海竣工验收和规划调整、土地供应各环节办理流程逐一进行优化,施行并行办理、协同推进、要件共享协同工作机制,将能够同步开展的环节前移,由“串联审批”变“并联审批”,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成陆区域内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推进审批数据共享。《若干措施》提出,将相关地块的标准地名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审批成果数据打包推送至天津市建设工程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便于相关部门调用系统中审批结果数据,开展后续门牌号审批工作。简化地名命名、更名许可事项办理,针对审批部门可查询到“核定用地图”数据的项目,将原申请材料中的“项目位置示意图”由“核定用地图”替代,实现“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路”,方便企业办理。
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若干措施》聚焦深化便民便企服务,推进电子证照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延伸。将政务服务事项所需相关证照材料挂接天津市电子证照库,审批部门通过后台调用电子证照数据的方式查询、核验,实现企业和群众在申请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免于提交实体证照或纸质材料。进一步降低企业和群众的办事成本,增加便利度。
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若干措施》提出,不动产抵押登记、新设探矿权登记、采矿权变更登记、测绘作业证办理等16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申请人可通过登录天津市网上办事大厅申请办理,审批结果以快递寄送方式送达,实现异地办理。
“帮办领办”服务企业。《若干措施》提出,建立“一式三化领办帮办”工作机制,全面梳理规划资源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环节,分类建立完善全闭环管理审批流程,打造流畅化程序。针对不同事项,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清晰准确的材料清单,形成清单化材料。将规划资源行政许可事项所需要件、审核要点、注意事项等要素集合成一本清单,事前一次性告知、一次性交底,提供精细化告知。以“自愿委托、全程帮办、便捷高效”为准则,安排专人负责对接,全过程协调,实时跟踪反馈进度,事项办结后将审批成果打包交由申请人,并引导做好后续事项办理,做到全程保姆式服务。
企业“点单”精准培训。推行企业按需“点单”,部门精准“上课”培训服务模式。畅通政企沟通联系渠道,通过网络留言、来电咨询、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收集企业个性化培训需求,统筹研究纳入政务服务年度业务培训计划,形成政策业务培训“课表”。相关业务部门按照“点单”内容,主动邀请相关企业参加,精准开展政策培训,“手把手”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相关政策措施。
建立服务评价回访机制。《若干措施》明确,建立服务评价回访机制,依托天津市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分析管理系统,主动邀请企业、群众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对政务服务机构、平台和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评价。对企业和群众反馈的服务体验问题分类建立台账,以企业、群众的需求和建议为导向,不断规范提升政务服务行为和能力。
6月21日起,烟台高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依托“开发企业+不动产登记”平台,全面推行办证全流程电子化登记登记模式,真正实现 “不见面审批,一次都不用跑”。
据了解,各开发企业只需在“开发企业+不动产登记”平台将登记申请所需纸质材料进行电子化扫描、上传,提交至不动产统一登记系统,并同步线上缴纳契税,不动产登记部门采用电子材料、数据进行审核、登簿后,形成电子档案。
这样取消了企业与登记部门之间纸质档案的转接,免去了重复提交申请材料和来回跑动的麻烦,让办事企业群众“零跑腿”。同时,烟台高新区不动产登记中心充分利用服务资源,打造了一套标准化流程,并结合即时办结和延时服务等机制,做到即时受理即时发证,最大程度缩短企业群众拿到不动产证的时间。
包容普惠创新,主要衡量参评城市增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提供优质基本公共服务、打造宜居宜业宜新环境等情况。
根据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参评城市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通过构建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提高人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人才引进激励力度,统筹人才引进工作,增强与产业发展结合力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对外投资实现平稳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构建便捷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增强企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北京市、太原市、大连市、上海市、南京市
无锡市、苏州市、杭州市、宁波市、衢州市
合肥市、厦门市、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
武汉市、长沙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
佛山市、东莞市、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
天津市、石家庄市、唐山市、大同市、包头市
沈阳市、长春市、南通市、温州市、舟山市
福州市、泉州市、南昌市、九江市、淄博市
济宁市、郑州市、襄阳市、南宁市、桂林市
德阳市、绵阳市、贵阳市、昆明市、银川市
2018年:(1)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2)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壮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平台企业,在带动经济转型提质过程中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新兴就业创业增长点。
2019年:(1)以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目标,以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公平竞争、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服务的人才流动配置新格局,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具体从推进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便民化、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开发合作、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等方面提出要求。(2)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落实用人单位主体权;拓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加大党政人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交流力度。
2019年:支持外商投资新开放领域,进一步压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支持地方加大对外资的招商引资力度,制定考核激励政策;创新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
2018年: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提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2018年: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确保到2035年,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加强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和农村邮政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注:该部分内容选自《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报告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著,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