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1:09:12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2021年9月18日,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涉及丝路文学研究、丝路遗产研究、丝路历史研究、丝路文博研究、“一带一路”研究等议题,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研究的合作与对话,为丝路学研究构建起学术交流平台,在新时代重释“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
此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具体承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丝路学协同创新中心、新疆自治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携文参会,为丝路学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贡献真知灼见,开启学术界共商共建“丝路人文共同体”的新篇章。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之道”无疑是具有原创性、实践性、系统性的中国方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共建“一带一路”8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讲到“三个推动”,为中国丝路学复兴和全球丝路学发展指明了新的学术空间。在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丝路学学者畅所欲言,共同倡导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为总结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经验、阐释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发展现状、评估中国影响世界的未来前景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在延续前8届论坛跨专业、国内外、多界别特征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许多新的亮点:采取了“互联网+人文交流”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新设了丝路文学、丝路遗产两个研讨议题,探索共建“丝路学术共同体”的愿景。
论坛开幕式同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及线上举行,由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主持。开幕式上,中国前驻埃及和沙特大使吴思科、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中国航海学会秘书长闫晓波、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张东苏、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作了精彩致辞。
上外丝路所所长马丽蓉作大会开幕发言
吴思科大使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从蓝图变成了现实,顺应了时代发展,尽管面临逆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新冠疫情等现实挑战,但“一带一路”倡议逆风前行,前景可期。
中国前驻埃及、沙特大使 吴思科
罗林主任细数上外丝路所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肯定上外丝路团队的努力,认为上外丝路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他提出,丝路学论坛的举办,为全球丝路学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激励了国内外丝路学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 罗林
闫晓波秘书长表示未来将带领中国航海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做出更大贡献,最后祝贺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航海学会秘书长闫晓波及其团队
张东苏书记认为,自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的内涵不断延伸。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博物馆是联结过去、现在、未来的枢纽,肩负着坚定文化自信的重任,中海博将努力建设成为丝路研究的重要平台。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及其团队
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书记在总结致辞中表示,丝路学发展至今取得了诸多瞩目的成绩,却也遭受了部分质疑。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不同的声音。话语建构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改变过去殖民扩张时期形成的思维模式,谋求共同发展,以话语来促进沟通、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是能促进世界和平,才能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此外,姜锋书记提出,此次上外丝路所与中国航海博物馆合作举办研讨会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兴趣汇成共同话语,转化成切实的学术成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姜锋
开幕式结束合影
主旨发言阶段,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教授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许培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分别围绕“一带一路”学科化的苗头与趋势、“丝绸之路经济带”文旅黄金走廊、丝路学与丝路文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利益绑定机制和人文共同体视阈下的丝路学术共同体建设等议题进行大会发言。
王文院长回顾了“一带一路学”的发展历程,在梳理学界对“一带一路”学科化的主要观点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学”的基础已经成熟,当前“一带一路学”已成为显学。
卢山冰院长介绍了自1988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促进丝绸之路研究做出的努力,例如积极推动旅游界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工作。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保留了很多文化遗迹,当前“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正在形成合力,丝绸之路黄金走廊的开发是继中欧班列后的又一重要品牌建设。卢院长认为,中国西北五省整合资源,同时借助中欧班列货运经验推出中欧班列客运班列,打造丝绸之路经济文化旅游新品牌,共同助力丝绸之路文旅走廊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李继凯院长回顾了自己与丝路文学的结缘,阐述了丝路文学的传承与发展。他提到“丝路文学是跨时空、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探究新丝路与新文化新闻学的关联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研究课题。他认为,积极建构当代“丝路学”不仅要在攻关研究等方面有较大发展,而且要在一些薄弱环节及微观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丝路学’肯定会比敦煌学影响更广阔,必将成为一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真正的‘大学问’。”
许培源院长认为,新冠疫情加剧了“一带一路”的投资风险,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完善投资机制,管控风险。对此马歇尔计划的成功经验——利益绑定机制,值得借鉴。
最后,马丽蓉所长以“人文共同体”为切入点论述了“丝路人文共同体”的内涵及原因、历史和启示、路径与使命。马所长创造性地从丝路文明交流、丝路天然伙伴、丝路治理三个方面阐释了“丝路人文共同体”的深邃内涵,并由此延伸出中国特色文明交往观、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念和中国特色全球治理观念。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付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卢山冰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
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许培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
此次论坛设六大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海丝文史研究”、“丝路文博研究”、“丝路文学研究”、“丝路历史研究”、“丝路遗产研究”、“‘一带一路’研究”。
分论坛一以“海丝文史研究”为题,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单丽主持。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孙光圻从历史角度论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其后,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义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晓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胡梧挺、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范宏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何国璠分别就古代海丝在东西方文明的地位、古代中国与阿拉伯航海书、唐代东北亚鳍足类动物认知、大谷光瑞“丝路探险”及哈佛图书馆藏《直隶山东航海图》进行发言。
分论坛二以“丝路文博研究”为题,中国航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顾宇辉主持。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吕静、上海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华、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员任志宏、上海博物馆助理馆员章灵、葫芦岛市博物馆副馆长兼副研究馆员孟玲、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展部副主任荣亮、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馆员杨天源、中国航海博物馆助理馆员蒋笑寒、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韩雪飞分别就英藏十三行外销瓷器、1937年海外救国汇款、十九世纪商业捕鲸、佛具中的伊斯兰玻璃、沉船与“海丝”故事、海丝类展览的范式思考与策划实施、明清时期中国贸易瓷器中的外来因素、“南海一号”出水货币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流通和公元1-7世纪罗马帝国的胡椒贸易为论点进行发言讨论。
分论坛三以“丝路文学研究”为题,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系主任于漫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副主编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王振容、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土耳其语专业副教授韩智敏、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顾坚、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唐星、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博士生高鸽分别就图德拉的本雅明的行纪、中伊“家书”中的家国情怀、《六牙象王本生》中的文化交融、丝路沿线两种史诗传统的融合、《佛国记》丝路纪行的文学地理学思考、辨识“丝路文学”论争等进行发言。
分论坛四以“丝路历史研究”为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担任主持。南京理工大学中国与阿拉伯语国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季芳桐、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副教授刘慧、浙江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郭筠、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何卯平、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邹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博士后李伟华、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讲师陈琰璟、上外丝路所博士生蒋蓝辉、上外丝路所博士生李圣辉分别就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与波斯文明交往、近代以来丝绸之路南道阿尔金山段的人群与互动、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朝觐之路与丝绸之路西端的关系、菲尔多西《列王纪》关于“中国”的地理概念及中伊关系、中世纪中阿典籍与古地图视域下的古丝绸之路对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代意义、9-13世纪西夏佛教艺术东传及影响、汉佉二体前与犍陀罗式钱币对比研究、英国1827-1923年印度学流变及其丝绸之路视域、巴达维亚首任华人甲必丹的权力交接、中东欧国家的丝路学研究、意大利丝路学研究综述进行发言。
分论坛五以“丝路遗产研究”为题,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奉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燕海鸣、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副教授孔令涛、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李卫峰、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越南语专业副教授冯超、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陈旦娜、上外丝路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讲师马骏、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高陆洋、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研究员白莉、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泰语专业副教授朱蒙、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印尼语专业讲师黄跃民、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讲师张礼骏、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希腊语专业讲师王群、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印地语专业讲师顾青子、深圳大学海外利益研究院助理教授何思雨、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蓓分别进行发言。
分论坛六以“‘一带一路’研究”为题,由上外丝路所研究员前学文进行主持。上外丝路所特聘学术顾问王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院长侯宇翔、新疆师范大学丝路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苏闻宇、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郭璇、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赵阳、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张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讲师宁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王畅、上外丝路所博士生姜颖、新疆自治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李建军、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联合、浙江外国语学院东语学院副院长曹笑笑、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副教授周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蒋旭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马来语讲师张榕、广西民族大学马来语系主任岑雨洋、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田艺琼、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世吾、上外丝路所博士生付健杰分别进行发言。
闭幕式由中国航海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武世刚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丝绸之路系列跨国申遗”项目协调员景峰为闭幕式致辞。
闭幕式致辞
景峰主任介绍了丝绸之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渊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遗产角度来阐述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以及古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研究中的丝路文学,认为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2014年中哈吉三国成功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直接推动了丝路文学真正成为“丝路学”学科下的一个独立分支。其次,他提到了上外丝路学研究涉及的重要地点——世界遗产吴哥窟,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发起拯救吴哥窟古迹保护行动中看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行动,这对中国与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塑丝路精神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借鉴意义。丝绸之路已不仅仅是古代人类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的记忆,而且更是当代跨区域文化交流、文明传播互鉴的载体。借此次论坛,景峰主任期望上海外国语大学再接再厉,更好地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研究和世界遗产教育工作,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出去,在国际上绽放光彩,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美誉度。
中国航海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武世刚,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副主编杨阳,上外丝路所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王畅分别对分论坛发言进行总结。最后,马丽蓉所长发表致谢词,第九届丝路学论坛暨“丝路连通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顺利闭幕。
据悉,从1951到2021,从姚楠先生到第九届丝路学论坛,上外丝路学研究已经走过了70载的历程。首届丝路学论坛召开于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此后的8届丝路学论坛分别于上海、北京、摩洛哥等地召开,汇聚全球学者智慧,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成立5年多来,在丝路学研究中成功探索了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等“丝路人文共同体”构建路径。在扎实推进“上外丝路学”建设中,上外丝路所的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也在逐年上升,并连续五年位列全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榜单前茅。2021年9月8日最新发布的《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影响力报告(2021)》中,上外丝路所更是取得了综合影响力排名全国第3、学术影响力全国第3、人才培养影响力全国第2、决策影响力居全国第4、媒体影响力全国第5的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