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4:23:57来源:法律常识
最近,退役职业电竞选手若风在参加真人秀节目时,找到律师立遗嘱,引发一片哗然。
尽管若风立遗嘱的情节发生在节目的镜头下,但在更寻常的现实场景中,90后立遗嘱绝非戏剧性的孤例。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已有178名90后通过其提供的方式立遗嘱。大多数订立遗嘱的90后为企业白领、创业人士,有着相对稳定的事业和收入。
年纪轻轻,不到30岁就立下遗嘱,有必要吗?这是很多人对这些90后立遗嘱的疑问。在多数人眼中,遗嘱是临终前对身后财产等事务所做的交代,90后还有很长的人生,现在立遗嘱是不是有点早?
尽管90后还是小年轻,整体不存在对死亡的忧虑,但不排除部分群体面临更大的危机。诸如“第一批90后已经死去”的新闻,时常引发人们的唏嘘。像电竞选手若风立遗嘱,就有他说得过去的理由:尽管自己还没有暴露出严重的健康问题,但电竞行业作息不规律,他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因此产生了立遗嘱的想法。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前不久,39岁的作家刘嘉俊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直到去世后10天才被发现,某些特殊行业、特殊生活状态的年轻人确实面临更大的生存风险。
其实,对于立遗嘱这件事,受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即便是老年群体中,以公证等形式立遗嘱的比例也不算多,更多的还是受限较多的口头遗嘱。中华遗嘱库的工作人员曾表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年自然死亡的老人当中,立有正式遗嘱的大约不超过10%。有的老人觉得立遗嘱晦气;有的老人产生立遗嘱的想法,却遭到子女阻挠;还有的老人没有在意志清晰、表达能力健全时立下有效遗嘱,等到想起立遗嘱时为时已晚,数据显示,因健康问题导致无法订立遗嘱的比例高达近64%。
大量没有立下有效遗嘱的老人去世后,子女因财产继承问题产生纠纷,让“善终”的愿望无法实现。对于追求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而言,遗嘱文化的滞后,遗嘱体系的不健全,无疑是一块需要补齐的短板。
困扰中国人立遗嘱的不是年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部分90后愿意突破观念的桎梏,堪称思想的解放。90后迟早会老去,迟早会面临每一个老年人都要面临的身后问题,他们能够尽早形成开明和现代的观念,对于未来老年社会的完善,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只有正确面对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活着。不管对于什么年龄阶段的人而言,死亡教育都是树立正确“三观”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前立下遗嘱,实际上也是一个理性看待死亡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人们活动的范围和形式多种多样,社会的风险指数明显上升。对自己身后之事作出妥善的评估与安置,生命才更加精彩。
不光是公众对立遗嘱缺乏正确意识,社会机制对立遗嘱这一行为也没有良好的承接。类似于中华遗嘱库这类公益性机构依然是稀缺资源。有的老人想要立遗嘱,却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排上队。豪商巨贾有立遗嘱的迫切,普通人也有立遗嘱的需求。建立面向普通人的遗嘱服务体系,应当是被积极鼓励的社会公益事业。
90后立遗嘱,在统计上终归是少数,但是,这不应该是一个“有必要吗”的问题。立遗嘱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一切都是庄重而严肃的,只要一个人产生了立遗嘱的想法,社会就应当对这种意愿予以理解和支持。否则,等到现在的90后变成“90岁以后”时,才发现自己年轻时没有正视死亡,缺乏对人生的长远规划和安排,就可能在懊悔中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