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2:38:10来源:法律常识
1972年2月21日,一架B-208号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停机坪上早早地围满了人们,可是,气氛却跟往日的接机场合不同,竟然有一支穿着整齐军装的队伍严阵以待。
飞机舱门打开后,走出来一位穿着尼龙大衣的外国人,围观群众定睛一看,惊呼:“这是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
此时,飞机下站着的周总理微笑抬头示意,当尼克松下到还剩三个台阶后,周总理热情地上前,握住了对方的手,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我们已经25年没有来往了。”
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价值的历史时刻,即“尼克松访华”,也是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
然而,对于这次的来访,兴致满满的尼克松却在晚年时突感后悔,说:“或许是我一手推动了一个科学怪物的产生……”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而且,作为强国领导人的他又为什么要坚持与中国建交呢?
这一切都要从二战后的世界局面说起!
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的局面形成,冷战的开启是两个国家的对垒,更是两个阵营的分庭抗礼,一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另一方则是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打仗要有枪有钱的,但美国与苏联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军事实力,已经远不及从前的强国模式。因此,两国之间开始了除战争外的各种打压。
首先是“军备竞赛”,无论苏联和美国,哪一方先研究出更高领域的科技产品,另一方一定会在短时间内将更高领域的产品展示出来,仿佛在跟对手炫耀:“你是很强,但我比你更厉害。”
我国兵法上称其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用声势震慑对方。但美国和苏联的这波“军备竞赛”一直从大气层打到外太空,却依旧分不出胜负。
有人喜欢照着现在的局势看美苏争霸,认为苏联是赤裸裸的败局已定,但是,史书都是由胜利者编写的,当时的真实情况则是美国在军事以及高科技领域明显低于苏联,不过,美国的经济实力确实名不虚传。
一山不容二虎,美苏只能使出第二波攻势——发展盟友。
美英法等国针对苏联建立的北约组织,苏联则与东欧七国建立了华约组织。虽然两大国在明面上并未交手,但背地里通过各小国之间的冲突较劲。
就2022年年初的俄乌冲突而言,未尝不是美国与前苏联的明争暗斗。只不过,正面战场牺牲的只有小国的利益。而美国则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悠然景象。
不过,在美苏争霸“打”得热火朝天那会儿,美国显得有些吃力,恰巧这时,中苏关系走向了恶化。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鲁晓夫上台后,但他一改往日前主席对于苏联的领导方法,大肆实行改革措施,并且积极与中国交好。这其中有好有坏。
首先,赫鲁晓夫同意归还旅顺港,并将中苏合资企业免费赠送给了中国,更是派遣大量军事专家以及技术人员来访,帮助中国进行军事建设。
不得不说,相较于斯大林左右逢源的援助措施,赫鲁晓夫真真切切地帮助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也在原子弹的研究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赫鲁晓夫进行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还是伤到了苏联的根基,导致苏东国家出现思想浮动,这也为后来的苏联解体留下了隐患。
毛主席曾经友好地提出建议,但赫鲁晓夫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将手伸到了我国领土上,试图在我国南海地区建立长波电台,筑建海军军事基地。
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冷战时期与美国的抗争。当时美国在部分东亚地区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此举好像让美国架起一架大炮,时刻对着苏联的家门。
另外,苏联虽然地域辽阔,海岸线繁多,但多数都处于北极圈。再加上天寒地冻,危急时刻根本无法出海,因此,瞄上了我国处于温带及热带的出海口。
虽然情有可原,但对于我国而言,牺牲了千千万万个英烈才获得独立自主的政权,怎么能再次接受他人在我国土地上驻军呢!
有些小国家想要趋炎附势,背靠大树好乘凉,那是他们的选择,但被压迫了上千年的中华儿女,绝对不能任人宰割。
伟人坚决回绝,引发赫鲁晓夫不满,中苏关系就此恶化。不仅所有专家以及技术人员返苏,苏联甚至还威胁我们:将使用核武器。
1969年2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中苏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作为苏联共同的敌人,美国自然不能放弃这次与中国套近乎的机会。但中美关系在之前同样不乐观,美国该如何进行“联中抗苏”的战略呢?
此时,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尼克松。不过,早年间,他并未将“亲中”放进自己的政治主张中。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我国实行封锁、打压和遏制的政策,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外交发展,美国的态度只有漠视与反对。这似乎成为了美国在那段时间选举重要领导人的关键。
在未当选总统前,尼克松是一名职业律师,能言善辩、说服民众是他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反对共产主义”,也就是对我国保持敌视。
1950年,正在参选议员的尼克松被问及是否能接受中国加入联合国时,他厉声说:“无法接受。”这一嗓子,直接将他送进了美国高层领导人的圈子,但当选美国总统后,他对中国的态度却来了360度大转弯。
“即便我去不了中国,我的儿子,孙子,也终究会有机会到中国。”这句话是尼克松“亲中”的表现,也是他第一次不以抨击的表述提到中国。除了美苏关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逐渐显露的大国实力。
当时,我国虽然在美苏两国的内外夹击下苦苦挣扎,但这不影响我们自己的自强自立,虽说赶不上强国们的军事以及经济实力,但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运载火箭、核潜艇等在六七十年代一一研制出来。
因此,一向狂妄的美国才会放下面子,主动向从前的死敌示好。这也是尼克松转变态度的关键。
当我们自身强大起来的时候,别人甚至敌人,就不得不尊重我们。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建交成功,必须得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尼克松率先颁布一系列经济政策,允许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并通过访问其他国家,放出自己希望与中国交好的消息。可是,他的态度招致了美国国内与盟约国的不满。
于是,尼克松只能秘密进行与中国重新打开关系的尝试。而作为中立方的巴基斯坦成为了两国传话的渠道,周总理笑称:“从一个首脑通过一个首脑给另一个首脑传消息。”
1969年12月,尼克松授意美国驻波兰大使向中国大使传递消息,一是希望恢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二是愿意与中国大使会晤。
得知消息的周总理急忙向毛主席报告,主席郑重地说:“可以开始了!”
对于尼克松的试探,毛主席全部看在眼里,但我国之前采用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贸然应下,势必会对周边国家的形势产生影响,因此只能等待最佳时机。
而“秘密访华”就是中美关系化冰的途径。不过,第一次秘密到达中国的美国领导层并非尼克松,而是时任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他通过巴基斯坦,辗转来到中国。与周总理进行了中美双方面对面的试探,史称:“中美之间的一场错综复杂的小步舞”。
1971年,震惊中外的“乒乓外交”事件,彻底将这场“秘密外交”推向高潮,中美关系的缓和迹象已经非常明显。而尼克松访华是周总理主动提出并邀请的。
这场有进有退的试探,在尼克松抵京后,落下了帷幕。同时也宣告:中美正式建交。而在北京的一周时间里,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尼克松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尤其是尼克松与毛主席长达一个小时多小时的谈话,也让他见识到了领袖的魅力,以及中国能够在抗战胜利的原因。
访华期间,尼克松强调,称美国是绝对不会放弃军事,相反要重点加强,这也是与苏联对抗的关键。尤其是核武器方面,美国已经制造出上百枚原子弹。
但是,中国的核武器的也不断在进步,无论是当初用来抵抗美苏压制,还是如今增强国力的表现,都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过,武器只是自卫,从不会当做蓄意挑起战争的威胁。然而,尼克松访华时并未联想到这一点,他认为中国蕴藏的强大力量,会在将来走上世界前列,而这过程必定伴随着杀戮与鲜血。
这是尼克松晚年时期始终耿耿于怀的事情,因此才会说出那句:“因为我的访华,可能将中国打造出一个科学怪物。”
但是,尼克松并未真正了解到中国,“你死我活”从来不是我们东方人解决事情的方法,我们的强大是温和的,所以才会定下“和平发展”的政策。
尽管尼克松对中国的看法是复杂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希望美国与中国交好的愿望,因此,他在卸任总统后,以平民的身份再次访问中国。
毛主席为表敬意,下令以“超礼宾”的方式接待,也就是以迎接国家元首的排场迎接一位“平民”。
不过,在第二次的访华时,周总理已经病逝,这也是令尼克松伤心的地方。
不得不说,虽然中美建交的时机瞬息万变,但对于中国而言,与发达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其利远大于其弊。
那时,尽管已经制造出军事武器,但无非是盲人摸象,其科技含量并不高,而中美建交后,能够派遣更多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迎来发展第二春。
再加上我国实行平等互利的外交政策,一些国家继美国后也加入了与中国建交的行列,多边贸易的开展异常顺利。再加上美国解除对我国的贸易禁令后,国力大幅度增长。
另外,我国也开始与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建交,逐渐增长为一大强国,而尼克松显然是想到了位于东方雄狮的苏醒有可能会影响到美国的发展,所以才临终前对这座异军突起的“科技怪兽”念念不忘。
不过,中国的发展始终秉持着“永远不称霸”的外交理念,即便是现在与美国的贸易战或其他,也都是“以礼待礼”。
虽有大国形象,绝无霸权思想,这是中国人的态度,在外交关系上也是求同存异,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合作共赢。中苏既如此,中美也必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