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3:42:42来源:法律常识
伪证罪的行为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但是在实践中,不乏被害人、同案犯出于某种原因作出虚假陈述、供述,使他人承担不该有的重刑或轻刑、逃脱《刑法》追究的情况。那么被害人虚假陈述可以成为伪证罪主体吗?
被害人虚假陈述可以成为伪证罪主体吗
从侵犯的法益、法律解释、法条关系等角度看,被害人完全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具体理由如下。
从侵犯的法益看,伪证罪侵犯的法益是司法的客观公正,被害人虚假陈述,同样会对司法客观公正造成侵害或威胁。与证人一样,被害人也是向司法机关提供案件情况的人,证人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见证犯罪事实的某一部分,而被害人则是犯罪行为的经历者,被害人并不缺乏证人概念所要求的任何要件,甚至被害人陈述对于证明案件的事实更为直接和具体。同时,被害人与案件关系更为密切,很有可能基于某种原因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使他人逃脱刑罚。相比证人而言,被害人虚假陈述对司法客观公正性的侵害与威胁可能更为明显或严重,不应将被害人的虚假陈述排除在归责范围之外。
从法律规定来看,被害人完全可以归入证人的范畴。《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1款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该条规定并未将被害人排除在证人之外,而是表明证人的实质条件是“知道案件情况”,就此而言,被害人和证人并无本质区别。诚然,从狭义的角度,证人与被害人存在区别,但二者的区别仅是与案件处理结果是否存在利害关系,但这个区别对于伪证罪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构成要件而言并无实际影响,被害人属于广义的证人范畴。
从法条协调关系的角度看,也应将被害人归入伪证罪的主体。《刑法》第247条规定了暴力取证罪,通说认为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中的证人应当作广义的解释,除刑诉法中规定的证人以外还应包括作证的被害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也明确规定,暴力取证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以暴力逼取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的行为。可见,《刑法》其他罪名中有将被害人解释为证人的情形,那么也完全有理由将伪证罪中的被害人解释为证人。另外,《刑法》第307条规定了妨害作证罪,司法实践认为被害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组织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应以妨害作证罪论处。如果认为被害人直接作伪证不构成犯罪,但教唆他人作伪证能够构成犯罪的话,无疑是说实行犯不可罚,而教唆犯反而可罚,有自相矛盾之嫌。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看,也应惩戒被害人的虚假陈述行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项基本原则,一个人只要触犯了《刑法》,不会因为他的身份、地位或者才能、贡献而区别对待,被害人也不例外。被害人如果作虚假陈述,欲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于重罪或逃脱刑罚,就单独触犯了《刑法》,理应接受不利评价。
来源:华律网、刑事法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