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5:36:54来源:法律常识
2020年7月28日上午10:00,南宁市司法局召开南宁市2020年上半年公共法律服务情况通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会通报了2020年南宁市上半年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情况、成效和亮点,并就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南宁市司法局副局长蓝旭高,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科长陈孝才,南宁仲裁委副秘书长颜慧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目前,南宁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共有司法鉴定机构17家,司法鉴定人268人,办理司法鉴定案件12183件;公证机构11家,公证员48人,办理公证案件10829件,其中涉外案件3024件,网上申请221件;共有仲裁员512人,办理仲裁案件818件,涉案标的达7.53亿元;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424件、受援人数2424人,解答法律咨询7225人。
实行公证行业便民措施,对简单公证“立等可取”,线上公证“最多跑一次”,开展公证预约上门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市民办理公证的进行费用减免。
截至今年6月,南宁全市11家公证处共为建档立卡的困难群众免费办理公证 52件,出具公证书110余份。
市法律援助机构坚持应援尽援的工作原则,将确因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面临破产、陷入个人经济困难的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营者等群体纳入法律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对涉及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困难职工、农民工返岗、欠薪等事项,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
记者提问
2019年12月,南宁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科获司法部授予“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韦薇等四人分别获得“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 全业务法律服务
南宁市科学布局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集约化建设,依托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司法所等平台,实现各类别公共法律服务集中进驻。至2020年6月,我市已建成1个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个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4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787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岗、席),并聘请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有法律需求的群众,只需要找到附近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就能享受到人民调解、公证、律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仲裁、司法鉴定等各类法律服务。
2 全天候实时服务
如果有法律问题,自己又没有时间处理的市民,可以随时拨打“12348”法律服务热线,寻求解决办法。同时,还可以拨打我市对外公布的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咨询电话获取法律帮助。对群众提出的涉及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业务咨询及时解答,如不能解决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将及时转交相关业务部门处理。
3 全时空高效服务
市司法行政系统充分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大势,依托南宁市司法局网站,南宁普法在线,设置公共法律服务栏,市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法律纠纷解决途径、获取业务服务指南,动动指尖就可以申请办理公证、仲裁、法律援助部分事项,同时,市民还可以选择公证云、桂南公证处微信公众号、南宁仲裁委员会网站、广西法律服务网、桂法通APP等途径网上申请办理法律服务业务。
4 全方位精英服务
一是律师服务。 组织我市律师为企业量身定制“法治体检”服务,积极为企业研判疫情影响,梳理法律风险。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为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提供便利和法治保障。截至5月底,我市律师事务所及市律师协会汇编整理企业复工复产法律服务指引/指南共31篇,开展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推进落实《南宁市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工作实施方案》,安排律师到市检察院检务大厅的值班,参与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2020年上半年,组织律师到南宁市信访局展信访接待工作,共有89名律师参与接待,共接待群众65批107人次,为企业开展法律政策宣讲/培训共16场。
二是法律援助服务。 充分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依法服务疫情防控,应援尽援。畅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人民警察(含辅警)、军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因防控疫情产生的纠纷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于经济困难审查。对返城复工申请劳动纠纷法律援助的农民工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将确因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面临破产、陷入个人经济困难的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营者纳入法律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对涉及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困难职工、农民工返岗、欠薪等事项,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2020年1-6月,全市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2424件,受援人数2424人。其中,援助 农民工1080人,农民617人,妇女691人,未成年人460人,残疾人45人,老年人112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7225人,挽回各类经济损失60.31万元,应援尽援,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合法群益和疫情期间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为刑事诉讼律师辩护全覆盖奠定基础。招募60名律师组成值班律师团,参与市中心接待大厅、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铁路运输法院、铁路运输检察院、自治区检察院南铁分院、市劳动仲裁院等6个法援工作站值班。积极推进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值班律师工作。招募54名律师组成值班律师团,在我市南宁市第一看守所等各个看守所等值班,为认罪认罚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供法律咨询、程序选择、申请变更强制措施等法律帮助,对检察机关定罪量刑建议提出意见,见证犯罪嫌疑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等。2020年1-6月,我市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参与认罪认罚案件2156件,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
三是公证服务。 南宁市充分发挥公证在民商事领域分流化解纠纷的优势,积极服务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南宁市现有公证机构11家,其中,合作制公证机构2家,已取得司法部备案核准、尚在整体改制准备阶段的公证机构1家,保留为事业体制的公证机构8家。南宁市北部湾公证处于今年新设立,是广西首家入驻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公证业务的合作制公证机构。南宁市桂南公证处是广西首家入驻法院开展司法辅助业务的公证机构,公证参与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多元调解+速裁+公证”的诉调一体化工作模式,已成为我区可以借鉴、推广的经验模式。
四是仲裁服务。 南宁仲裁委员会全面实施仲裁案件全部办案流程在“案件管理系统”进行,仲裁案件各个环节均能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全程跟踪、监督案件办理的进程,工作提效增速明显。建立并完善了微信服务平台、案件查询码系统、短信平台和仲裁员协同办公平台等服务平台,仲裁服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选聘精通国际商事仲裁的外籍专业人士担任仲裁员,为开展国际商事仲裁做好人才储备。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受理仲裁案件818件(含网络仲裁案件),标的额约7.53亿元,受案数同比去年增长36.1%。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南宁仲裁机构改革创新,促进我市国际商事仲裁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国际商事仲裁发展需要的仲裁员,不断满足中外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需求,服务南宁市、自贸区南宁片区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是人民调解工作。 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构建新时代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针对春节、“两会”、清明和“三月三”等重大时段、重点人群,深入推进矛盾纠纷精准排查精细化解工作。大力推进“警民联调”工作,全市7个县区开展了“警民联调”工作,共成立警民联调人民调解委员会59个、地铁工作站4个,受理人民调解案件78件,调解成功76件。2020年1-6月全市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2895次,预防矛盾纠纷4516件,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924件,成功调解7694件,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 97%,涉及协议金额13943.45万元,办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101件。
六是普法治理工作。 持续推进法律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活动,落实各级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南宁市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拓展媒体宣传渠道,通过整合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法治资讯、普法文章、法治宣传视频等,取得良好宣传效果。今年上半年,南宁普法网推送稿件240篇,南宁普法在线微信推送134期约536篇文章,微博更新信息552篇。“南宁普法在线”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清博指数”制作的广西普法矩阵榜单位列第三位,在广西法治日报援引第三方数据制作的“广西政法微信影响力排行榜”(司法行政)中也保持在前五位。与南宁广播电视台990新闻台联合制作《说法讲理》普法节目,上半年共播出农民工权益保护、扫黑除恶、疫情防控、国家安全、劳动权益等主题节目20期。
下一步,南宁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大力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建设,发挥信息化手段作用,实现服务事项跨平台、跨时空、跨业务协同办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来源:南宁市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