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两起重大交通事故死亡,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阅读

时间:2022-09-30 05:18:06来源:法律常识

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以来工作回顾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0+10”工作安排,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十大计划”,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较好完成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在建党一百周年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7万亿元、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在新增减税降费734亿元基础上,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11万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亿元、增长10.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改革开放释放新活力。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出台。前海合作区面积扩大到120.56平方公里,“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同步推进。进出口总额3.5万亿元、增长16.2%,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3.5%、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实际利用外资109.7亿美元、增长26.3%。

——发展动能实现新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中国专利金奖5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9.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7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6%。

——城市品质再上新水平。全市公园总数达1238个。PM2.5年平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3.3%,东部海域水质保持一类。机场卫星厅投入使用,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均居全国第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877万标箱、增长8.4%。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深圳获评国家网络质量卓越城市。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九大类民生支出3197亿元、增长12.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8万元、增长8.2%。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3.1万个,南方科技大学入选“双一流”。新增三甲医院7家。建设筹集公共住房9.7万套(间)、供应分配4.2万套(间)。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1%、11.8%,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9.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大仗硬仗。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防控策略,有力有效处置了多起境外输入关联本土疫情。特别是今年3月14日至20日,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减少一切非必要的人员流动和活动,全力保障市民生活和城市基本运行,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系统提升疫情处置效能。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实行扁平化管理、高效化运作,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流调团队,“一病例一专班”开展流调溯源,科学划定、动态调整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精心做好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全面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全面实现深港跨境货车运输“全封闭、不见面”接驳,抓实抓细入境邮件快件、境外输入物品防控,强化机场、港口、陆路口岸等高风险作业人员闭环管理,构建从“国门”到“家门”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完善“五个风险圈层”分类管控机制,实现中高风险地区来深人员落地核酸检测、健康管理全覆盖。持续强化群防群控。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核酸采样点“一张图”。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特殊机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社区小区、城中村围合管理,创新推出“场所码+电子哨兵+白名单”制度。压实四方责任,分类制定疫情防控指引,分场景开展大规模培训,提高各行各业疫情防控能力和水平。加大科技抗疫力度。康泰生物新冠疫苗实现量产,市第三人民医院参与研发的我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上市。1800多万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建立智能化辅助流调和快速处置平台。高标准建成总计8000余张床位的会展北、坝光两家大型国际酒店。开展大规模助企纾困。针对今年以来疫情带来的影响,及时出台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30条政策措施,在房屋租金、社保费、水电气费、金融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预计可为市场主体减负750亿元,千方百计利企援企稳企安企,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全力支援香港抗疫。坚持“中央要求、香港所需、深圳所能”,自觉服从服务“一国两制”大局,开通铁路援港班列、货运包机航线和供港运输“海上快线”,全力确保供港生活物资和医疗物资供应充足,积极配合支持建设落马洲河套应急医院和方舱医院。在广大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应急救援人员、口岸工作人员、城市运行保障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以及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深圳疫情防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在此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看到,深圳作为口岸城市、外贸大市、人口大市,疫情防控压力仍然巨大。我们要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贯彻从严从紧从细工作要求,迅速扑灭零星散发疫情,继续织密织牢常态化疫情防控防线,切实维护市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断释放发展活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城际铁路初步设计审批权、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等落地实施。深交所恢复主板发行上市功能,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全国首批基础设施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改革取得突破。首批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成功发行。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油加注业务顺利开展。个人破产制度、建设用地分层设立使用权制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率先推出。前海发展生机勃勃。出台贯彻中央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的实施方案,推进203项重点事项,编制前海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5项。深化前海深港合作,深港商贸物流平台、深港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投入使用,深港青年梦工场新孵化创业团队87家,港澳税务师等16类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前海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运作。“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设立深港、深澳合作专班,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认真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投入运营。“湾区经贸通”“跨境理财通”“港澳药械通”等项目落地。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落成开学。皇岗口岸重建等工程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5%,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全国领先。“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启动,深圳-万象“湾区号”中老国际班列开通。世界创新城市论坛成功举办。深圳-新加坡智慧城市合作新签约跨境电子支付等10个项目。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金额超8200亿元,国内外市场主体持续看好深圳、选择深圳。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提升“五力”、打造“五地”。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建设进展顺利,脑解析与脑模拟等科技基础设施完成主体建设,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等27个科研项目落户河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获批建设。166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稳步实施,半导体检测、数控机床等领域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5%。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38条,试行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完善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建成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中小试基地。新增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57%。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9.4%。新增风投创投机构46家,天使母基金累计投资初创项目504个。专利质押登记金额115亿元、增长18.6%。新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金额55亿元,融资规模居全国城市首位。创新人才加速汇聚。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新增全职院士20人、总数达74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00人。31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34.6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首届西丽湖论坛等活动成功举办。今天的深圳,正加快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

(四)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系统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规划,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8条,建立697家骨干企业专项服务小组,提升现代产业发展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衔接国家、省规划部署,研究制定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行动计划,前瞻布局合成生物、量子信息、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建立“六个一”工作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1万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一代信息通信、先进电池材料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竞争力稳步增强。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工业投资1372亿元、增长27.1%。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69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中国电子集团总部落户。荣耀3C产品线等建成投产,华星光电T7项目一期达产,中芯国际芯片生产线扩产等项目加快推进,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重投天科第三代半导体等开工建设。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6%,境内外上市公司增加47家、总数达495家,持牌金融机构增加23家,制造业贷款、绿色信贷、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3%、28.6%、20.6%,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9.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4%。新增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深圳获评全国工业设计示范城市。

(五)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牢牢把握“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环境更加宜居。高标准规划建设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点区域。新建改造公园32个,实现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连通,建成盐田半山公园带等公园。新增碧道210公里,全线开放大沙河生态长廊。打通断头路30条。新增停车泊位21万个。新增非机动车道530公里。新建改造公厕712座。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完善。机场三跑道建设扎实推进。深圳获批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盐田港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工程开工,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开港运营。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项目开工,首条全自动驾驶地铁20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外环高速二期、坪盐通道、南坪快速二期、沙河西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建成通车。城市运行更具韧性。全社会用电量、供电量均突破1000亿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瓶改管”攻坚计划,清除液化气瓶61万个,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142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14万户。消除城市易涝积水点102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有效应对“狮子山”等台风。妥善处置赛格大厦振动事件。城市治理更加智慧。建成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新建5G基站5018个、多功能智能杆7106根,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5G网络全覆盖。“i深圳”“深i企”注册用户分别超过1600万、180万。新增居住证申领等“无感申办”事项209项,新增居民身份证补领、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申请等“秒批”事项336项。

(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稳居国内超大城市第一。出台应对不利天气落实强化减排措施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完成300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销号式整治。新增新能源汽车14.8万辆、总量达54.4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40.9%。出台推进城市天然气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深圳港LNG接卸量增长25.3%、接卸量居全国首位。严格执行船舶进港低硫油使用标准,推动建设工地非道路移动机械油品直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增污水管网65公里、修复136公里,新增污水集中处理能力34万吨/日。污水处理总量增长4.6%,进厂生化需氧量浓度提高8.3%,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8.1个百分点。310条河流按河长计算优良水体比例提高22.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稳中有升,西部海域无机氮平均浓度下降9.2%。深圳湾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获评全国十大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茅洲河、大鹏湾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案例。绿色低碳发展走在前列。完成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任务,新增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3.8万吨/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5.6%。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188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居全国城市首位。成功举办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获评亚洲最佳绿色集装箱码头。大鹏新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民生七有”,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教育事业发展提速。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20条,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51所,认真落实“双减”政策,率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深圳在全省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连续3年获评珠三角城市第一名。深圳大学新增7个博士点,7所高校入选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开始招生。部省共建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正式启动。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升。新增2家省高水平医院,新增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引进31个高层次医学团队。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落户,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中国医科院阜外深圳医院二期等项目开工。新增社康机构91家、全科医生2112名。冠心病等52种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定点医院实现全覆盖。住房供应保障力度加大。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供应住宅用地3.63平方公里、增长23.9%,新开工住房面积1528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光明长圳等30个公共住房项目,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增长55%。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1.7万套(间)。完成64个老旧小区改造。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增就业18万人。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2360元/月、1300元/月。完成737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30家、托幼一体化幼儿园35所。助力对口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援藏援疆、与广西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工作,投入财政资金51.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61个,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八)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围绕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举办系列活动,推动城市文明焕发新活力,深圳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位居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深圳分会场活动成功举办。交响套曲《我的祖国》等2部作品入选国家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英雄颂》《灯火里的中国》等精品力作广受好评。“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国深博物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湾区书城开工,深圳音乐学院揭牌,滨海演艺中心启用。文博会、“湾区升明月”中秋电影音乐晚会等活动精彩纷呈。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新推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等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球最大的乐高乐园落户,金沙湾国际乐园、“湾区之光”摩天轮开放运营。新建改造绿道60公里,新增郊野径260公里。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入选省十大最美森林旅游目的地。华侨城旅游度假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沙井古墟新生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深圳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国家田径队、冰球队训练基地落户。深圳获批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首届“湾区杯”中国围棋大棋士赛成功举办。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海滨生态体育公园等建成使用。福田、南山、罗湖等区实现学校、社会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开通仅4个月累计参与人次超200万,市民群众健身更便捷。

(九)全面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出台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五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法治深圳建设水平。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依法行政,提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法规草案14件,制定政府规章6件。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成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包容柔性执法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圳位居法治广东建设考核第一名。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势更加凸显。依法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设立全国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首创市场主体除名制、依职权注销制。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城市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推进城市合规体系建设,率先实施公平竞争独立审查机制试点。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全省首个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49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群众诉求服务工作,信访总量下降11%。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平安深圳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福田区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区)”,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一。

(十)持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政府系统政治建设。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完成年度民生实事、151项重点民生项目和1万余件“民生微实事”,着力推动解决噪声扰民等一批市民关心的问题。持续转变政府作风。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788件、市政协提案567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强化审计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此外,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双拥、人防、打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共同奋斗的结果。这里,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深单位,向驻深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深圳改革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深圳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二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还需要时间,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产业发展后劲和附加值还需增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呈下滑态势。四是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短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医院还不够多,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压力大。五是恒大集团等个别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较高,局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直面挑战、正视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和省委“1+1+9”工作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市委“1+10+10”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效应,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今年已经过去3个多月,我们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大计划”,全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不断开创深圳改革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双改”示范重大机遇,纵深推进改革开放。

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用好“实施方案+授权清单”全新改革方式,全面完成首批授权事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有序放宽和优化先进技术、金融投资、医疗健康等领域准入限制。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争取发起设立世界创新城市合作组织。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地。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机制改革,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任务。

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推动金融开放、法律事务、服务贸易、人才引进等政策覆盖扩区后全部区域,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新型管理体制,争取前海合作区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获批,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深化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出台前海国土空间规划,高水平建设深港国际金融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会展海洋城、蛇口国际海洋城。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打造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

深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积极对接香港发展规划,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推进皇岗口岸重建,推进沙头角口岸规划重建和罗湖口岸等片区升级改造,优化深圳湾口岸功能,开展前海口岸、港深西部铁路规划研究,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加强与港澳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对接合作,提升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扩大港澳专业资质认定范围,高品质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加大对原特区外区域的支持力度。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推动出台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广深“双城联动”,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深化与汕头、潮州协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都市乡村示范带。深入开展援藏援疆工作,深化与广西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与哈尔滨对口合作,做好汕头、河源、汕尾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努力为全国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超算中心二期等设施。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共建共享共用制度。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提高到5%以上。我们要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深圳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

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协同。强化科技产业协同,高标准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强化科技教育协同,高起点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继续高质量办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提升深圳技术大学办学水平,推进深圳理工大学建设,筹建海洋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开工建设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办好全新机制创新创业学院。强化科技人才协同,培育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继续办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着力提升开放创新能力。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充分发挥高交会、西丽湖论坛等平台作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国际创投中心,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出台支持风投创投发展政策,建设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湾、前海桂湾等国际创投集聚区,吸引更多全球创新资本。推动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携手香港实施联合政策包,试点实施深港机制衔接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造筹集15万平方米科研空间,建成深港联合科技创新园,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和国际规则对接区。推进前海合作区科技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联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香港城市大学重点实验室落地,促进与港澳创新资源高效对接联通。

(三)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

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六个一”工作体系,健全“链长制”,完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巩固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产业发展优势,补齐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短板。提升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发展能级。增强工业母机、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节能环保等新增长点。壮大前沿新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推进海工装备、海洋电子等海洋产业高端化发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分类梯次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展前沿技术研发,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蓝海。

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坚持集中连片、集约节约,突出高端制造,推动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提速,推进产业业态升级。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创新园区运营管理模式,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园。坚持招大商、招好商、招优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高质量办好全球招商大会,引进一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稳住制造业的基本盘,让制造业空间得到更好保障,让搞实体经济的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希望。

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华星光电T7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10个三十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全面完成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以上。推进先进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灯塔工厂,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互联、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眼镜等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深圳设计”,打响“深圳品牌”。

着力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健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体系,落实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实施企业上市发展“星耀鹏城”计划。新增商事主体50万户,新增“个转企”250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200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0家以上,新培育“独角兽”企业5家。继续办好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工商论坛。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强化投贷联动,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我们要全力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服务企业、放水养鱼,让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活力迸发。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

加大高质量投资力度。完善重点投资项目指挥部机制,坚持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加大优质固投项目储备力度,提升投资全过程管理水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落实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要求,适度超前布局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础设施,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扎实推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北站国际商务区、笋岗-清水河片区、光明科学城中心区、空港新城、盐田临港产业带、坪山燕子湖、坝光国际生物谷等20个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力争重点片区投资超过2000亿元。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争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规模,发行并储备一批基础设施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推动设立国家级民航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出台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十大消费行动,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活跃提升商圈经济,推进福田中心商业区、后海超级商业区等建设,高标准改造提升东门步行街,打造一批特色步行街和夜间经济示范区。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引进设立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230家,发展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培育引进电商平台,扩大网络零售规模。促进传统大宗消费提档升级,扩大汽车、信息、文旅体展等消费,建设文化艺术品拍卖中心。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办好“深圳购物季”等活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接触性消费恢复,不断释放消费新潜力。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拓展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高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比重,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2%。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大豆离岸现货交易平台、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打造全球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鼓励共建共享优质海外仓,扩大市场采购贸易规模。推动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积极申报深圳空港综合保税区,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探索口岸监管创新集成。推动外资高质量发展,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

(五)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绣花功夫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

建设一流的宜居城市。高标准编制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国土空间提质增效计划,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整备土地9平方公里。建设公园城市,实施“山海连城”计划,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城市生态脉络,新建改造公园20个、碧道270公里。深刻吸取广州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问题教训,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科学绿化,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坚决防止出现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等破坏性“建设”。

建设一流的枢纽城市。优化深港跨境运输方式,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扩大深港水路、陆路货物运输量。推进机场三跑道、T2航站楼建设,培育一流的主基地航空公司。推进盐田港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等建设,开工平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推进深江铁路、深汕铁路、深惠城际、深大城际等项目建设,打造西丽枢纽等一体化建设示范项目,开展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开通地铁12、14、16和6号线支线,加快编制上报轨道交通五期建设规划。建成桂庙路快速化改造一期、盐港东立交等项目,推进深中通道、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春风隧道、妈湾跨海通道、东部过境高速等在建工程,开工宝鹏通道、侨城东路北延、沙河东路北延、盐坝高速市政化改造等项目,开展罗沙路复合改造、外环高速三期等项目前期工作。新增非机动车道300公里,打通断头路20条,优化医院、公园等重点区域停车管理。

建设一流的韧性城市。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罗田水库-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西丽水库-南山水库原水管、沙湾河深圳水库截排、深汕特别合作区供水工程等项目,加快开展新丰江引水工程研究。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自来水厂优化整合和深度处理改造。完成500个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老旧市政供水管网65公里。实施老旧城市燃气管道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瓶改管”,清除液化气瓶60万个,实现福田、罗湖、盐田、南山“清瓶”,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40万户,管道燃气普及率提高到75%。强化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海吉星“菜篮子”小镇和国际食品谷,推进粮食储备库建设。

建设一流的智慧城市。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打造“双千兆”、全光网标杆城市和全频段、全制式无线宽带城市,逐步建成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推进汽车互联智能感知网络、电动车充换电网络、无线政务专网、低时延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上线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建立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投资项目审批平台,制定应用标准体系,开展多场景智能化深度应用,消除各类信息“孤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拓展“i深圳”“深i企”“深治慧”“深政易”平台功能,完善民生诉求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政务服务“免证办”、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政务服务事项80%以上“全市域通办”、90%以上“掌上办”,推进健康码、乘车码等“多码合一”,努力让市民、企业办事少跑腿、不折腾、更省心。

(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全面完成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有序推进港口作业机械、泥头车、环卫车辆等新能源化,新增新能源汽车11.5万辆,PM2.5年平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力争更好。推动水环境治理向“全面达优”迈进,完善河湖长制,推进污水集中收集率和进厂生化需氧量浓度“双提升”,修复改造破损管网,建成投产5座水质净化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2.8万吨/日,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85.0%以上。开展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推动西部海域水质逐步消除劣四类。实施“宁静行动”,加大噪声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一网统管”建设,不断提升监测、执法能力。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实施重点行业领域降碳行动,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打造一批近零碳排放试点工程,提升深圳国际低碳城发展水平。推进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开工建设龙华、光明能源生态园,完成平湖能源生态园二期提升改造,推进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建设。出台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现代建筑业生态智谷,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面积1600万平方米。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进节水、节地、节材、节能,健全水电气和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坚决纠治餐饮浪费行为,让节约成为社会新风尚。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坚持“适度超前、避免紧平衡”,加强能源保供,理顺能源管理体制,优化能源结构,力争清洁能源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推进国家管网深圳LNG应急调峰站、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大鹏LNG走廊。建成大唐国际宝昌燃气热电扩建项目,推进光明燃机电源基地建设,开工建设妈湾电厂升级改造一期、东部电厂二期。建成深圳中西部受电通道,推动藏东南清洁电东送深圳。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氢能等项目。建设数字电网,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实施老旧变电站升级改造,推进110千伏架空线下地改造。优化油气长输管道布局,推进老旧油库迁移。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校长教师发展、教育教学研究、监测评价督导4个体系,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进集团化办学,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家庭和孩子。完善标准规范,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78所,建成坪山、光明、龙岗高中园,加快深汕高中园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加大名校长、名园长、骨干教师培养引进力度。促进民办教育优质特色转型发展、国际教育规范发展。深入开展“双减”工作,推动体教融合、卫教融合、艺教融合,加大科普力度,加强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出台高等教育学科发展指导意见,推进高等教育高水平有特色发展。推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本科层次职业院校。

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深圳。坚持医疗、医保、医药、医教联动,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发展、卫生健康经费保障4个体系。推进市新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七院二期、市第二儿童医院、大鹏新区人民医院、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全新机制医学科学院等在建项目建设,新增三甲医院2家,新增床位1200张。推进社康服务扩容提质,新增社康机构35家、全科医生800名。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20个以上。推进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建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探索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三级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

加快推进住有宜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出台发展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政策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供应居住用地3.65平方公里。完成公共住房投资390亿元,新开工住房面积1500万平方米,建设筹集公共住房11万套(间)、供应分配5.5万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00个。深入推进城中村治理,整治燃气等不合理加价行为。我们要拿出更多实招硬招,千方百计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努力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在深圳安居乐业、安心发展。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康养结合,新增长者服务中心10个以上。制定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实现普惠性托育机构街道全覆盖,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加大残疾人、失能失智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服务力度,开工建设民政康复中心等项目。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扎实做好双拥工作,打造全国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紧压实全链条防控责任,增加隔离场所、医疗资源、防疫物资等储备,完善社会面和社区小区等防控措施,加强“一老一小”疫苗接种和“第三针”强化免疫,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进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科技研究院建设,提高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排查整治城镇燃气等安全隐患,规范电动自行车等管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创作一批讴歌党和祖国、体现深圳特质的重大文艺精品。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公共文明提升三年计划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扎实推进“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自然博物馆、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继续推进深圳科学技术馆等在建项目,优化深圳歌剧院设计方案,完善公共文化场馆运营机制。创建第二批“特色文化街区”。发展数字创意、现代时尚等产业,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办好文博会、中国设计大展、深圳设计周、深圳时装周、深圳读书月等活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深圳故事,增强城市文化辐射力。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乐高乐园、东部滨海旅游观光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小梅沙片区、东部华侨城等景区改造提升,发展游艇旅游,优化“海上看湾区”旅游线路,打造环深滨海黄金旅游带。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新建绿道60公里、郊野径230公里,加强森林步道、登山步道等建设,以纯生态方式打造一批精品远足径,让市民更好参与户外休闲、亲近自然生态、体验山海美景。

打造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开工建设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二期等项目,推进中国足协足球训练中心、深圳棋院等项目前期工作。引进培育高端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水平运动员,发展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电竞等新兴体育项目,办好重大体育赛事,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建一批都市型、楼宇型体育设施,推进文体设施进公园,实现全市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一键预约”全覆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让市民群众畅享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

(九)打造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政府。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探索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推动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加强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出台行政复议服务保障地方标准,提升行政复议透明度。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深化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

营造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推进合规示范区建设,打造涉外经营合规风险预警平台,更好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设高水平法学院,加强涉外等法治人才培养,提升法律服务能力。完善政企沟通机制,继续办好“深圳企业家日”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深圳的硬核实力。

创建模范法治社会。编制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努力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依法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处置恒大集团等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依法处置P2P网贷、私募基金等风险隐患。深化平安深圳建设,创建国家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综合机制,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依法惩治恶意欠薪,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持续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实际行动上。

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回应市民关切,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优化政府服务。今年我们创新民生实事产生方式,形成了12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大会票决后组织实施,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办到市民群众的期盼上,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实施第六轮市区财政体制和政府投资事权划分改革,盘活政府资源资产,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各位代表!奋斗成就伟大梦想,实干创造美好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 : 深圳发布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