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找刑事大案律师,宁波警方破获假冒案件

时间:2023-01-16 06:05:24来源:法律常识

江西男子因涉嫌虚假诉在宁波被刑拘

伪造借款协议起诉,涉虚假诉讼被刑拘

近日,专门从事借贷生意的江西男子陈某被我市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原因是其涉嫌虚假诉讼。

2017年底,海曙区的林先生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向陈某借款6万元。双方约定了利息和还款期限后,林先生在一份内容空白的借款协议上签了名。两个月后,林先生通过支付宝把6万元借款及利息转给了对方。之后,林先生打电话给陈某讨要那份借款协议,但对方称自己已回老家过年,无法把协议还给林先生。

三个多月后,林先生突然接到法院的传票,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把自己告上法庭的是陈某,而对方起诉的理由是,林先生向他借钱未归还。

此案开庭时,林先生看到自己当时签字的那张空白协议,已变成了一张真正的借据,内容是“林某向陈某借款7万元,月息2分”。林先生向法庭出示了自己通过支付宝向对方转账6万元的记录,并讲述了具体的情况,而法官通过法庭调查,也发现陈某的借条可能系伪造。因此,这已不是一起简单的民事借贷纠纷,法官立即依法终止了案件的审理,同时建议林先生向公安机关报案。

海曙公安分局接到举报后,认为陈某的行为涉嫌虚假诉讼,且情节严重,正式立案侦查。之后,陈某被抓捕归案。经审讯,陈某承认自己因为手头紧,而林先生签名的借款协议仍在自己手里,为此,他自作聪明想通过民事诉讼渠道再次讨要“债务”。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遭受牢狱之灾。

花样百出的虚假诉讼严重干扰司法审判

据了解,我市两级法院在审理民商事案件中,每年都会查获几十起虚假诉讼案,可以说,虚假诉讼已成为严重干扰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颗毒瘤。

虚假诉讼的实质是“诉讼欺诈”,用通俗的话来说,是指诉讼案件中的当事人,采用恶意串通、虚构法律关系、捏造案件事实的方式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利用虚假的仲裁裁决、公证文书向法院申请执行,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或执行,以获取非法利益。

现实生活中的虚假诉讼,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各种招数层出不穷。据法院调查,虚假诉讼集中发生在民间借贷、离婚分割财产、企业和自然人的财产纠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案件中。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或需对涉诉的财产进行重新分割,或需要确定某种债权的具体份额,而通过虚假诉讼获得法院的判决,会改变原先的份额,将给其中的当事人带来直接的利益。

对相关案件的调查表明,在很多虚假诉讼案中,参与者有多人,而他们与虚假诉讼的主要行为人之间往往存在亲属、朋友、同学等关系,因此,虚假诉讼的具体操作就变得相对方便,甚至在表面上还有较高的“可信度”,不易为外人所觉察,查处的难度也较大。

此外,在一般情况下,虚假诉讼案的一方当事人到庭率较低,大多委托诉讼代理人单独参加诉讼,有时即使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也不会进行实质性的诉辩对抗,至多假戏真做地辩论一番,且对虚构的所谓案情全盘“自认”。为了加快“诉讼”速度,早日获得法院的裁决结果,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大都“自愿”要求调解。因为调解的基础就在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与否,法官主要是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很少对事实本身进行调查,这就给虚假诉讼者有了可乘之机。我市基层法院民事庭的一位法官因此感叹,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虚假诉讼,远比被查处的案件要多得多。

江西男子因涉嫌虚假诉在宁波被刑拘

健全法律,精准打击虚假诉讼违法犯罪行为

虚假诉讼不仅损害了真实债权人的利益,而且有可能导致法院出现错误的判决,损害法律和司法机关的尊严。

宁波市律师协会刑法及刑事诉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董浩樑表示,虚假诉讼多发的原因除了一些人的诚信缺失,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一些当事人会在证据的外在形式上尽量做得“完善”,加上对方的配合,很难看出其中的破绽。有的当事人甚至利用诉讼的自认规则,不提交任何证据,只是通过当庭自认的方式来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对此,法官很难判断双方是否存在真实的民事法律关系。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虚假诉讼没有被列入刑事犯罪的范围,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即使发现虚假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也只能采取司法拘留、罚款等措施,导致一些人敢在诉讼中欺骗法庭。也就是说,在总体上,法庭面对虚假诉讼实际上相对被动,只能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如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加强对债务纠纷案件的调查取证工作等,无法通过刑事手段惩治这种违法行为。

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设立了虚假诉讼罪,去年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联合颁布《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对此,董浩樑表示,这个法律规定的出台,可以说是对长期以来要求加大对虚假诉讼惩治力度的一种直接呼应,完全符合司法实际和时代所需,对于推动和落实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重大意义。记者董小军

新闻链接

什么样的行为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犯罪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在民事诉讼中的虚假诉讼犯罪,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考量:1、虚假诉讼罪限于民事诉讼程序;2、是否以捏造事实为基础,即所谓的“无中生有”;3、是否造成对司法秩序的妨害或者是否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一共列举了六种具体情形,明确了虚假诉讼犯罪的界限。

虚假诉讼犯罪既可以发生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执行过程中。庭审中的虚假诉讼有两种,第一种可称“无中生有型”,其特点是积极捏造事实。如王某是张某的债权人,王某将张某起诉至法院并申请财产保全,张某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没有实际借款关系的情况下,向案外人李某出具一份虚假借条,让李某也起诉并参与张某财产的分配,通过虚增债务,从而达到让实际债权人少分财产的目的。第二种是“特定隐瞒真相”型,是一种相对消极的捏造事实行为,就是“隐瞒债务已经全部清偿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海曙公安分局侦破的陈某涉嫌虚假诉讼案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无论是虚构事实还是隐瞒真相,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欺骗法庭,干扰司法审判的进行。

在民事案件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虚假诉讼犯罪,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是基于捏造的事实作出的仲裁裁决、公证债权文书”。第二种是“在民事执行过程中以捏造的事实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申请参与执行财产分配”,主要是指民事执行程序中的执行异议行为。如王某根据法院判决申请执行张某的财产,张某和案外人李某合谋伪造执行财产的相关所有权凭证,并由李某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主张执行财产应当归其所有,从而造成债权人王某无法执行张某财产的后果,这样的行为显然也属于“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两高”的司法解释,“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只是构成虚假诉讼罪的前提条件,构成虚假诉讼罪还必须具有“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对此,相关司法解释列举了六种情形,其中包括致使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致使开庭审理、干扰正常司法活动或作出司法文书、制作财产分配方案、立案执行仲裁裁决和公证债权文书等。(董浩樑)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土地 房屋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打官司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公司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刑事案件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补助费 工资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债权 鉴定 伤残 程序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条件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拆迁人 期限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