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22:00:10来源:法律常识
——第五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暨“2021年桂客年会”主题演讲
导言:
关于律所发展方向,业内有规模化和精品化两种大的方向。但无论选择何种发展方向,专业化建设都是一家律所安身立命的根本。法适用的专业性特点,和律师职业的专有属性,已然决定专业化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作者结合其创办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律所专业化建设的五项指标、四个维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就该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律所专业化建设的五项指标
量化指标在于评价专业化建设的水平与成果。以下五项指标来源于平商所创立与发展各阶段实践经验,并非行业规范。敝帚自珍,谨供律所管理者参考。这五项指标分别为:定位精准、团队协同、薪酬支持、运营保障以及文化营造。
指标一:定位精准
谈及律所专业化,首先考虑的问题即是专业定位,这是打造律所名片,增强标识性的有效方式,更是形成律所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从业内普遍情况来看,有的律所以业务领域或部门法确定专业定位,如家事纠纷、不良资产处置、建设工程等,而有的律所则按程序选择主攻方向,如主办再审案件、非诉业务等,更有律所以区域作为特色定位,如仅办理某地区案件,或者围绕巡回法庭的管辖范围开展业务。不论以何种标准确定专业定位,作为律所管理者都需要对以下方面有清晰认识:
(一)专业定位的价值
首先,帮助律所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好的专业定位,可以帮助一家律所在进行市场推广时获得一个很好的识别率,从众多律所中脱颖而出。既让受众,特别是潜在客户知道这家律所是做什么的,并迅速完成筛选和匹配,也让这家律所能够找到相对优质的客户。
其次,使律所成员获得职业成就感。精准定位,将有助于律所案源围绕核心业务进行有效推广和积累。成员在承办的同类案件后,可以短时间内积累大量业务信息和办案经验,加之转化为知识管理等附加成果,可提供相对优质的法律服务,从而形成独有的专业方向。这种职业上的迅速成长,以及获得专业领域评价,甚至成为律师中的某领域专家,会给这家律所的成员带来很好的职业成就感。
再次,深化专业能力。围绕专业定位,律所将整合优质资源,进行研发、推广和维护。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与积累,必然会产生规模效益,转化为专业推动力,成为律所的实力支撑。
(二)专业定位的基础
专业定位的确定,绝非来自单纯的主观喜好,或是仅依市场热度来判断。专业定位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战基础上。不管是一家律所还是一个团队,能够号称专做某一领域的,必然有大量的案例积累。否则,所谓的专业定位就是空中楼阁,无法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探讨专业问题时,一定要探究这个团队它究竟有多少的案例,多少成功的操作,这样一些比较典范性的经验,这是判断专业定位是否扎实的指标,是确定专业定位的重要基础。
(三)如何做到精准定位
除了上文提到的案例积累之外,可通过以下方面进行精准定位:
其一,个人兴趣。律所专业定位终究要落实到律师个人。一家律所的专业定位,一定与它的创始人、高级合伙人以及主干力量的个人兴趣爱好有关。对于比较喜欢刑事法律,特别是擅长与公安、检察院、法院进行刑事法律交流的这样一些团队而言,选择刑事辩护作为专业定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同样,对于长期从事商事争议解决的律师事务所,更擅长于做一些商事争议的诉讼业务或者是非诉业务。对于这类团队,即使面对市场热度比较高的新型业务,也无需放弃自身优势而去迎合市场。
其二、市场导向。市场导向有助于在一定领域内细化专业定位。比如长期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的一些律师,因为大客户是专门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修建、或维护,通过专业积累,就可以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相较于做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的律师,前者更具有市场需求的精准性。市场导向还可以产生新的专业定位,比如说近两年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虽然受政策导向已不再是热点,但经过互金历练的专业律师由于有互联网技术经验和感性认知,可以较轻松地跳转到区块链、虚拟币等新兴业态。市场导向同样对传统领域的专业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一些企业面临的法律纠纷会涉及政商关系,像房地产开发企业常面临的前期土地规划、报批报建、与地方平台公司合作运营以及利益分配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说律师团队仍仅仅局限于商事业务或者是行政诉讼业务是不够的,就需要有效形成一个团队,能够专门处理企业关于政企关系的法律问题。这个团队既要掌握民事、行政、经济管理等常规法务操作,还要熟悉税务以及各行政管理部门的专项业务。至于在处理政企关系时可能引发的诉讼、仲裁,以及非诉业务,因为有精准定位,这些衍生业务也就顺理成章交由这个团队承办。
总之,以大量案例积累为基础,结合兴趣爱好,并以市场为导向,方可有效形成精准的专业定位。如果能做到想到某一专业,就能找到某一家律所,可以说这家律所必然达到了我们关于律所专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指标,定位精准。
指标二:团队协同
探讨律所专业化建设一定不是指律师个人,而是从一个律所或者至少是从团队谈起。只有团队参与了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才有人力资源支持,才能形成一个内部分工协作,外部集中展现的专业化。以平商所为例,团队内部分工清晰,职责明确。从责任担当统领决策的主办律师,到业务担当把控节点的协办律师,再到承上启下具体执行的业务秘书,最后到高效配合并提供智力支持的辅庭人员,当然有些案件还会根据复杂程度外聘专家顾问,——这种无缝衔接的团队协同保证了承办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探讨团队协作问题,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展开:
其一,传统律师行业的单打独斗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律师行业中,律师往往一人完成了整个法律服务产品的生产线,包括营销开拓、业务操作、客户维护、财务管理等。而采用这种模式的律师,往往办理的都是技术含量不高、工作量不大的案件,当然这类案件收费也比较低。这种业务模式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律师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自由职业,许多经过法学教育的人士也是因为向往无需朝九晚五的自由状态而选择律师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许多律师成为了单打独斗的独行侠。同时,许多律所仍在延续律师挂靠的老做法,如同一家出租摊位、收取租金和管理费的农贸市场。这种律所对律师几乎没有管理,律师对律所也没有责任观念,两者之间更不存在品牌推广、质量控制、协同响应、分工合作。
选择单打独斗的律所,暴露出较多弊端。首先,这类律所的品牌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在律所品牌推广方面的软硬件投入微乎其微。其次,这类律所的文化认同感比较低,律师之间关系比较淡漠,对外很难形成合力。再次,这类律所的风控能力较差,长期游离于律所管理之外的律师,在出现与委托人之间的纠纷或其本身存在违规违法行为时,律所往往不能及时防控,缺少有效约束力。最后,这类律所缺少可持续的专业支撑。由于各自为政,律师缺少经验分享的动力,律所也不愿为人才培养投入太多精力,律师流失直接影响到律师专业能力,甚至导致整个业务版块的缺失。
其二、团队协作模式及其优点
以平商所为例,业务团队通常包括主办律师、协办律师、业务秘书及辅庭人员,相互之间分工明确,协同合作。除了业务团队,平商所还有运营团队以及品牌团队。运营团队保障律所顺畅运行,让业务团队安心无忧;品牌团队为律所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三个团队之间密切沟通,相互配合。业务团队为品牌团队提供推广内容。品牌团队为业务团队引入优质案源。运营团队在后勤保障、人才储备、公关协调等方面为其他团队提供有力支撑,并与其他团队共享律所受益。除了通过利益机制将团队之间紧密联结在律所的整体目标之下,而且通过相互考核,保持各团队间良性竞争,共同成长。
团队协作模式的优点已是显而易见。首先,团队协作有利于取长补短,弥补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对称等问题,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最终形成绝对实力。其次,团队协作可以攻克复杂疑难案件,而这类案件往往代表了律所的专业水平。特别是高端客户已有较高的法学素养,单打独斗的律师是无法与这类客户匹配的。再次,团队协作可以迅速提升成员的专业素质,由于有团队支撑,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并且可以获得全面成长。最后,团队协作可以为客户呈现优质智力产品。作为一个进行高度复杂智力活动的职业,如果还是以个体户的方式开展业务,相当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极不匹配,即用一个简单落后的工作方式去做一个高度复杂的智力活动,必然会产生较为低下的生产力。
由此可见,团队协作代表了律所未来发展的业务模式,是律所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指标。
指标三:薪酬支持
专业化建设如果没有机制保障,特别是没有薪酬体系支持,专业化建设是走不远的,也落不到实处。关于薪酬体系建设,大部分律所还是比较简单,或者说是粗糙的,多是是简单的提成制或者案源分配制,几乎谈不上体系化建设。很多客户了解到律所的薪酬体制设置之后,都认为律所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穷律师更穷,富律师更富,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必然是会实现庙很穷,方丈很富,下面的小和尚都吃不饱。律所一定会没有积累,然后律所的主要的合伙人,个人的利益会很大。这些问题都源自律师事务所缺少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体制设置。这也是制约我们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我们在探讨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衡量的一个指标。
关于薪酬体制的建设,核心原则就是按劳分配,也就是说要把这个钱分到相应付出的人身上。这个“劳”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纯粹“劳动”,它可能是一个综合概念,比如说出资,智力付出,时间付出,体力付出等。
比如对于从事基础工作的律所成员,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更多。但对于我们的资深律师或者是高级合伙人,就适宜按他的智力成果来分配。因为长期几十年的专业法律服务,他的资历和影响力已超过其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这个时候对他的分配按“资”的比例就更多些。还有可能是一些资源付出。这些复杂情况决定了分配制度不能搞一刀切。如果我们简单的采取这种提成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就会出现辛苦劳动的人没有相应的回报,他必然会另起炉灶,然后自己再另建一座庙,在当一方的方丈后又重新循环进行简单分配,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因此,如果律师事务所没有一个很好的薪酬体制照顾到各方,真正意义实现我们的按劳分配,那么这家律所专业化建设一定走不远。同时这家律所的运营管理一定会出问题,很难实现律所的可持续发展。
这几年很多采取提成制的律所,人才大量流失,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薪酬体系不科学,让成员心理不平衡。这些律所多是大家拼凑在一起,个人带一摊,每一摊都有自己的团队,各有各的律师、行政、财务和其他辅助人员。由于采取提成制的方式,律所基本上没有公共积累。从70年代恢复律师制度,中间走过了国办所、个人合作所,到现在的合伙所的发展,提成制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多年。虽然有些新兴律所采取了公司化、一体化的管理,但是在本质上还是采取提成制。这种提成制的优势在于计算比较简便,同时成员关系也比较简单。它的不足在于律所没有积累,没有整体的资金安排,往往是律师强,律所弱,导致一家律所衡量发展指标比较单一,也就是只看创收。但是,一家律所作为一个生产单位,衡量它的指标不能仅仅看创收,还应该有品牌,有知识管理,有人力资源建设,以及公益形象等架构。所以提成制带来的结果是,只强调创收成为制约我们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我们也看到提成制在发生演变,特别是朝着一体化的管理方向来进行演变。比如说在提成制的基础之上增加比例,用提高的提成比例来支付整个律所的房租、行政、财务,开办分所,突发事件处理等种种成本。这种提成制实际上具有了强化个人和集体权限的一个权益范围,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改良版的提成制,在一定阶段,这个提成制的发展还是相当有生命力的,这种改良也是有价值的。
关于一体化体制,我们注意到海南自贸区公布了有关的规范性文件,鼓励建立公司化的律师事务所,鼓励律所形成一体化管理,这应该是在省级人民政府中第一次用这种规范性文件对律所一体化管理的肯定。但是我们现有的法律,比如说《律师法》或者是相应的协会管理规程里面,还没有对一体化管理制从规范性文件角度进行一个确定。但是我们确实看到很多律所已经在做这种建设,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业界我们看到了很多大所和新兴的精品化律所采取了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管理的好处,在于律所有了积累,可对律所发展进行整体安排,真正实现将律所作为一个生产单位来全面考虑其发展,而不仅仅考虑单个合伙人或者是律师的利益。但是它也有弊端,它的支出成本很高。为了维护一体化的建设,必然会招募工薪律师,并对律师进行分级管理,这些费用都由律所来承担。同时它的市场运营,客户维护也要律所来承担,导致这类成本很高。另外,一体化管理对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会产生很多非律师的人员参与律所运营,而且这类人员占比逐渐升高,有的律所可能运营人员接近律所总人数的1/3,较高的运营成本也是大部分律所不敢尝试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原因。
关于究竟是采取一体化还是提成制的争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行业在朝克服弊端,朝一体化和律所的整体建设方向来发展。不管是改良也好,或者是彻底的一体化也好,必然是非常有效的改革。这种改革显然是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利于我们律师个人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从整个律师行业角度来说,利大于弊。
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非常看重薪酬体系建设。平商所薪酬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计点制。大家的工作会产生一个点数,就包括今天我在律协跟大家交流分享都会计点。计点会沉淀在一个系统里面,形成每天的点数,依据点数来进行第一次分配或者第二次分配。点数会始终发挥作用,成员平日奖金和年终奖都以此为基础。
第二,分级制。平商所对成员实行分级管理,其中业务团队分三等、运营团队分四等,每等又设置相应级别。成员在领取工资单时,可以看到个人的薪酬构成,包括级别工资、福利工资、计点奖金、项目分红等。这些构成均会考虑人员定级。但不是说级别越高拿的钱就一定越多,因为还有计点制来衡量个人的工作付出。平商所将计点制和分级制相结合,既保证资历等软实力被看见,也不允许合伙人趴在过往业绩上睡大觉。
第三,项目分红制度。
首先,项目分红对象涵盖平商所所有成员,包括业务团队、品牌团队和运营团队,甚至包括参与项目的实习生。其次,项目分红不是合伙人主观决定的薪酬安排,而是以计点为基础,以分级为标准进行的透明分配。再次,项目分红落实到各个收费案件。只要律师费到账,达到分红标准,就在案件办理的主要节点进行项目分红。最后,项目分红方案透明公开,由于计点统计公开,分级待遇透明,分红方案公示,所有参与分配的人员对项目分红都是心服口服,从而让成员集中精力在业务上,而非在利益上。
至于具体分配方案,都遵循统一标准。先刨开固定比例的律所成本,按各自比例分配给三大团队。团队内部再按成员级别和计点数核算出个人分红。另外,有属于合伙人的固定比例,体现投资人利益。但合伙人内部分配仍需考虑个人风险、执业年限、资历、当期收入等多项考核因素,充分体现按“劳”分配。
从平商所薪酬体系运行效果来看,完善的薪酬支持,是保证律所稳定发展,提升专业实力的保障。
指标四:运营保障
一家专业律所,一定会有运营保障。运营保障,不能简单理解为行政,如果理解为行政,必然对运营的能力和运营的范围有所局限。除了行政以外,运营还应该包括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还有突发事件处理,以及文化建设等等。这样的好处在于把运营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开,互为两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传统律所缺乏很好的薪酬体制安排,基本上没有整体营销,大部分的营销都还在人际关系层面,缺失市场化营销渠道。同时律所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相对简单落后。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通过管理要实力”。就是说律所除了业务操作以外,管理如果上了台阶,它也会提升律所的战斗力,所以在通过“运营管理要实力”的情况下,运营部就尤为重要。有很多工作需要运营部来介入。
第一,行政工作,也就是整个律师事务所的日常事务运营。
第二,财务工作。财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出纳会计概念。一家律所可能还会涉及到税务规划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总所和分所之间的财务处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都需要运营部门进行统筹。
第三,后勤保障。律师事务所同样需要后勤团队,包括网络维护、硬件设施维护、物品采购、各类活动的策划和具体执行。
指标五:文化营造
律所文化是律所的软实力,因为律所的核心毕竟是人。律所成员除了希望能够提高个人的案件承办能力,同时获得相对比较高的收入以外,还希望自己在律所开心愉快,这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甚至说开心愉快排在收入之前。这就需要律所的文化营造,它能够增强一家律所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舒适度。对于律所的文化建设,主要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把控。
第一点,文化营造要注意细节。比如说平商所会为每一位成员生日当天举行生日party,提前全员通告,发红包,所有成员发祝福,还有采购蛋糕和小礼品。这些细节会让我们当天的寿星感觉非常开心,也非常的有尊重感。甚至我们会用手写的小卡片放在他的桌子上,这样一些细节都会让人感觉非常贴心。
第二点,文化营造需要持之以恒。文化建设是软工夫,很多时候是需要潜移默化的进行营造,所以说坚持就非常重要。所谓坚持,首先是形成制度,一旦制度化以后就要坚持不懈的推行,而且要获得大家的理解,来推动我们坚持工作。如果说文化建设没有坚持,一时兴起搞一搞,没有兴趣就不做了,这样的文化建设它是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心都会散掉的。
第三点,创新。现在的律师事务所里,活跃的不仅仅主要是80后了,90后甚至00后越来越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文化建设就不能局限于原来的团建拓展活动,而要进行一些适合年轻人的活动,或者是一些项目来推动。比如说平商所有一个“金牌律师”流动奖杯,是对我们承办团队一定阶段工作成果设置的奖项。哪个团队获得胜诉或是案件得到圆满解决,我们就会授予她们这座奖杯,并邀请团队成员分享办案经验和心得,整个活动仪式还会在律所公众号和官方网站上报道。这是获奖团队的荣誉,给团队成员以极大的鼓励,并且也激励其他团队奋起拼搏。常看到获奖成员把活动仪式的报道转发到朋友圈,将他的小喜悦分享给他的家人和朋友。可以想见,这种活动会给成员带来物质方面不可取代的温暖和动力。
平商所的另一个经典活动——新晋律师授袍仪式。这是为刚刚拿到律师证,即将开始执业的律师专门举行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平商所的老律师会为新晋律师佩戴律师徽章,颁发律师证,授予律师印,全所成员都会到场见证。这应该是新晋律师走入执业道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整个仪式会全程录音录像,同样发布在我们的官方平台上。通过这些活动,平商所的成员们都会对这家所产生一种认同感。
以上就是律所专业化建设的五个指标。这五个指标涵盖专业定位、团队协作、薪酬支持、运营保障、文化营造五个方面。个人认为,一家律所是否为专业化建设的律所,至少应以这五项指标来衡量它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二、律所专业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律所专业化建设应该以什么为切入点,专业化具体该怎么做?从平商所专业化探索的实践来看,应把握好以下四个维度,即品牌建设、业务建设、运营支持和项目研发。
维度一:品牌建设
要把品牌建设放在律所的生命线的位置,只有品牌建设好了,才有可能获得案源,才能获得客户,才有律所的专业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律师事务所如果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占有率,更谈不上美誉度和知名度,必然签约率就比较低。虽然说我们在传统律所里面,会用这种人际关系营销作为品牌建设的一个内容,但这种品牌建设处于一种比较相对原始的状态。我们在谈到律所品牌建设问题,一定不是简单的人际营销。首先这个品牌建设要更多的依赖于非人际的营销,也就是这家律所获取案源的手段主要还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以外的手段。比如说市场化的推广,比如说重大项目的招投标,还有重大事务的参与,以及对行业里面的某一项专业发生影响力。这些工作不是一个依靠熟人关系能完成的。所以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熟人还是生人问题,是人际营销还是非人际营销的问题。所以在品牌建设上,我们认为应该加大对律师事务所的非人际营销的力度,应该进行市场化操作。
关于平商所的品牌市场化操作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品牌建设在非人际营销方面应形成了市场化体系。比如说有自己的品牌建设专业队伍,团队成员有从美国纽约视觉印象学院毕业的研究生,还有新华社原摄影记者,这两位负责视频采集和推广业务。另外,品牌团队还有其他专业人员,配合完成律师抖音、头条以及视频的采访工作。专业队伍对这种新媒体的把握以及各种新兴手段的把握是我们原来的律师个人营销无法比拟的。
第二点,品牌建设一定要量化指标。平商所的品牌团队专门有一张Excel表,所列的品牌建设指标细化为28项。每个星期都要逐项对各指标进行研究和落实,比如说微信公众号、知乎、百家号,还有今日头条。再就是我们的沙龙,网站建设等等。只有如此,品牌建设方有抓手落地。
第三点,要加强对品牌新媒体的研究。现在比较火的就是抖音等自媒体。我们认为律师事务所不应该排斥抖音在律所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因为抖音同大众的这种联系是非常强的,可以说刷抖音已经成为国民的一个生活习惯。尽管抖音里面存在一些比较低俗或者是比较肤浅的内容,但是我们认为它只是发布者的定位问题,但是对于抖音这种手段,它的这种传播性,还有它的普及性,这个是不能否认的,所以这就为我们律师事务所用抖音来进行品牌推广提供了条件。在抖音平台的推广工作我们正在做,我们认为抖音对律所的推广,不仅仅是一个获客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律所品牌的宣传广度和美誉度的问题。总之面对新的推广手段,建议律师事务所要敢于尝试。
维度二:业务建设
业务是律所的核心竞争力。说专业化建设一定会有谈到这家律所的业务建设。关于业务建设问题,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这家律师事务所业务能力有多强,有多少专业方向,或者说有没有专业大咖。我个人认为谈到业务建设,一定要有业务建设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上面下功夫。那么有几点我想跟大家分享下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的经验:
第一点,要有过硬的专业队伍。一定要有一个配合比较协调的专业队伍。在队伍里应进行一个分级,从资深律师到初级律师以及到我们的承办人员和辅庭人员,根据能力和付出进行划分。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团队,它一定不是铁板一块,它是有老中青或者是高级中级初级以及辅助人员搭配的这种设置。一句话,衡量专业队伍,是看它的整体战斗力,而不是看个体是否优秀。
第二点,有科学的案件承办机制。平商所的办案机制主要是小组负责制,就是把一个案件放到一个小组,然后由这个小组对该案件的具体承办、任务划分以及薪酬分配进行专管和负责。
第三点,即平商“十二字方针”。这是具体承办案件的工作方法。它的出发点是由于我们律师行业提供的这种高度复杂的智力服务。这种高度复杂的智力服务,不可能用个体户方式来进行,因为即使每一个个体再优秀,也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团队可以做到,要用大家的大脑和智力来进行补充。所以,要求团队要参与到案件的承办中去,真正实现智力互补。“十二字方针”的核心点就是要用大家的智力来碰撞,来实现我们的法律产品的精品化。
下面重点说一下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的“十二字方针”,即流程管控、头脑风暴、专题笔记。
流程管控 主要是将承办案件的流程和节点进行整体展示。主要分为在办诉讼案件、在办非诉案件、洽谈中案件三个板块,附在最后的是已办结案件,用于随时比对参考。这种流程管控就像我们建筑工程施工一样,注意到这个项目运行到哪个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哪些事儿。它的好处有很多,其中包括能够保证案件不会漏掉重要的关键点,比如说开庭,比如说客户会谈,比如说我们现场查勘,这样的一些节点,如果遗漏的话,会使案件陷入非常大的被动。另外,流程管控使我们对案件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控制。在流程管控层面考虑的不是细节,而是案件的整个方向和宏观层面。这种流程管控能够训练我们青年律师对案件的宏观把控能力。我们经常说,只见树叶不见森林,太多的注意细节,太多的注意案件承办的一些细枝末叶的东西,而不注意这个案件的走向和案件的宏观的法律关系,导致承办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是出现这种方向性的错误。所以这种流程管控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能让这个案件的承办有节奏、有步骤,然后能够充分的发现问题,及时来进行处置,同时也能训练我们的宏观把控能力。
头脑风暴 英文brainstorm,就是用大家的智慧来进行一个碰撞,在碰撞中产生优化,对我们案件所涉及的问题把它逐层的进行优化。具体操作就是在案件过程承办过程中,形成一个专题笔记,然后把这个案件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一个焦点化提炼,这与庭审中法官归纳焦点问题是一样的。围绕这些焦点,大家展开发言,发言可能是一轮,也可能是两轮,甚至可能会持续很多次,有的焦点我们可能会研讨上百次。比如说我们有一起案件,焦点在于合同的效力。有的成员认为认定无效的可能性较高,而有的成员认为可撤销的可能性更大,还有的成员认为合同未成立,但需补充证据。这里呈现了头脑风暴过程中,成员们的智力碰撞。除此之外,要注意头脑风暴中的研讨应做到叠加,也就是后一次要在前一次基础上进行一个研讨,不要再做重复劳动,但可以对前次讨论中的观点进行补充、调整或者更正。通过这两点,一个是焦点提炼,一个是研讨叠加,更好地实现了对案件的头脑风暴。再就是,头脑风暴的过程,不要删除。虽然头脑风暴最终形成的成品可能只是十几个字的结论,但是形成的过程远远比成品更重要,我们不能说把高楼大厦建好了,20层以下就没有价值了,而往往是这种探讨过程对我们案件的承办帮助特别大。因为在法庭上法官关注的点可能会出现失误或者偏离,恰恰就是我们以前研究过的“20层”以下的内容。我们经过了这样一个研讨过程,显然能够在法庭上针对法官的兴奋点进行回应。同时,对方律师也可能会用这“20层”以下的内容来对我们进行对抗。由于有前期扎实的讨论和研究,显然我们能够做好有效的应对和还击。因此,在做到焦点式、叠加式以外,一定要注意保留完整的研讨过程,这种研讨过程里很可能就有对方的观点。
专题笔记 专题笔记可以说是头脑风暴的全记录。我们用比较直白的,甚至口语化的语言写下来形成的这个笔记,在庭审时,它就是我们的红宝书。拿着它,我们就可以在庭上应对自如。不管是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或者是涉及到了你的问题探讨,或者是最后总结,由于有笔记你都可以应对。当然我们肯定会根据案件来准备一些答辩状或者是代理意见以及辩论提纲,但是它不足以代替笔记,因为庭审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在笔记中散落在各个专题里面的,一旦涉及到这个专题,就可以在笔记中找到有效对抗的法门。即使案件办结,专题笔记也在继续发挥它的价值,也就是转化为知识成果,如专题文章、专业书籍、培训讲座文稿等,对业务能力提升以及律所品牌推广意义重大。
维度三:运营支持
有效的运营支持包括在律所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财务、后勤、党建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因为在指标部分已经有所阐述,在此不再展开。集中精力说一下平商所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有效制度——巡舱制度。
巡舱制度源自一项民航措施,也就是在乘客登机前以及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对飞机进行的一个整体巡视。这种巡视能够有效防范飞行过程中的任何安全隐患和突发事故。平商所引入巡舱制度,认为其价值非常突出,它能够让运营人员对律所的电器设施设备、环境、绿植、安全隐患等出现问题都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律所处于一种干净整洁规范的状态。只要将这个制度建立起来,每天只要花几分钟就可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巡舱能够让律所进入有效工作状态。
巡舱的具体做法。每日上班伊始,律所主任、副主任、运营主管、运营助理以及前台人员,从律所前厅开始逐一巡视接待区、会议区、办公区、模拟法庭以及设备间。标准是一尘不染,整齐划一。对细节的追求甚至苛刻到笔筒中铅笔和签字笔的排列方向。对于巡舱中发现的任何问题,参与人员随时整改,涉及到某人具体职责范围的,还将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罚。
维度四:项目研发
律所要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就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积累。如果说我们天天忙于事务,只知道埋头办案,还不能做到专业积累。我们需要留点空间和时间来进行项目研发。这种研发就是有意识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研究,为律所承办大案、要案,做好知识储备、管理与积累。
项目研发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撰写专业文章,举办专业沙龙,或者外聘专家顾问讲课等,将办案实务经验和理论研讨成果进行输出和输入。我们会聘请中国政法大学、北大、清华以及社科院的老师来做专题讲座或参加专业研讨会,加上我们的办案积累,就会形成体现研究成果的专业文章,通过公众号和网络平台进行发布。这些公开发布的专业文章,积累到一定时间以后,就准备编辑成书。我们计划是每年出版两本书籍,都是我们的原创成果。通过项目研发,将使我们律师的无形劳动有形化。当然,如果没有事先储备,没有对案件和专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当我们遇到大案、要案以及疑难案件时,仅仅凭经验是不足以应对的。平商所近期承办的一些大案,比如说债券买断式回购纠纷案的办理,引发证券公司破产以及商业银行债转股的问题都非常专业,还有信托纠纷案中的受益人问题等等。如果没有专业研究作为基础,没有项目研发进行整合,我们单凭经验是不能解决的。客户也会认为没有深度。所以研发不仅仅是一个品牌问题,它还是一家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后劲。
三、律所专业化建设的趋势
关于律所发展方向,规模所和精品所是近年业界讨论并已有所实践的热题。规模所是传统律所发展壮大后大多选择的律所管理模式,而精品所则是新兴律所从专业特色出发做出的适时选择。不论是规模所还是精品所,想要分得市场份额,都需要拿专业说话,所以专业化建设是这两类律所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方面,对于精品律所来讲,要做到服务精品化,专业化就必须跟上。专业化建设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很多精品律师事务所,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不仅仅是人员专业分工的问题,还包括专业领域里的话语权,像发布专业文章,还有运营专业公众号等,从而对行业或相关案件的指引越来越深入,有的律所甚至能做到出台某项专业领域的行业标准规范,发布白皮书,举办高级别专项论坛。精品所因其定位精准和灵活性,决定了其在专业化建设道路上往往能够后来居上。
另一方面,对规模所来说,离开专业化,就难以支持规模化,只不过专业化更多的体现在各专业团队中。一些综合实力强的规模大所,其中的专业团队实际上已经是非常强了,不论是从人员配比、专业素质,还是品牌营销、市场运作,这些专业团队的实力甚至可以同小型精品所相抗衡。当然对于规模所而言,如何将团队专业化,扩展到律所专业化,还是有不小难度的,因为涉及到统一管理和成本分担的问题。但不论这种专业化程度有多深,如果规模所能将其规模效应与专业化相结合的话,其对行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深入。
我们期待通过专业化建设,实现律所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整个行业的专业自信,树立良好行业形象。我和我的律所平台——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也会脚踏实地的把专业化建设坚持做好,为我们的行业发展做出一些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