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04:09:08来源:法律常识
地域方言是一个地区的独特的口头语言,是口头语言交流的唯一载体。俗语是地域方言的一个主要组织部分,也是了解这一地域内民风民俗民情民意的一个窗口,掌握方言,了解方言,也可从收集理解俗语入手。
民间语言与民间故事一样,是最易被劳动人民群众接受,最受劳动人民欢迎的语言形式,也是人类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需要掌握了解和传承。
方言,是一个地区内人与人用口头语言表达,互通无阻碍、各自能领会其语言含义并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至高境界,且被外地人听不懂亦不能理解的交流语言。它是一个地区内独特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乡情民俗的载体,是这一个区域内民间文化、习俗风貌赖以留存和传承的媒介。我们常能从一个人说话时语音的粗糙细腻、轻重缓急、畅快拖沓来判断该人来自哪个地区,即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个谈话交流中,说话者会恰如其分的运用本地的方言土语、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达到语义的精炼准确、形象生动、诙谐幽默,而让外地人如坠入云里雾里。这就是方言俗语的魅力,方言俗语的精华。
枞阳县地处江淮之间、皖江中游北岸,南北地域的过渡地带。在这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湿地,是人类最宜生存居住的桃源胜地。历史上的人类迁徙,无论是南上北下、东去西来,大多都足涉这方沃土。滞留或居住在这方沃土上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在这方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鲜活的民间语言。民间语言丰富多彩,涉人文历史,涉生产生活,涉饮食起居,涉妖魔鬼怪,涉讽刺幽默,涉婚姻嫁娶,几乎无所不及。民间语言与民间故事一样,是最易被劳动人民群众接受,最受劳动人民欢迎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人类的一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笔者搜集枞阳地域内的民间语言,地方土语土话,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几百条,现就俗语的解读及如何搜集运用、保护,阐述如下。
◆◆
俗语的搜集
◆◆
俗语有别于成语。成语是书面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理解掌握。我们在进行语文课教学时,老师领读范文,都提醒学生注意,认识的成语都要做上笔记;不认识的成语,老师在讲课时反复讲解,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现在还有成语故事汇编一类的书籍,学生阅读也能理解掌握一部分成语知识。而对俗语(即谚语、俚语、歇后语)的理解和掌握就很难了。俗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它是一个区域内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只在一定区域内人与人交流时才出现的口语,在文章里应用比较少。如今,因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乡村群体的流动迁徙,学生能从父母及爷爷奶奶哪里接受到方言俗语知识也不易了。智慧在民间。语言的精华也在民间。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是应用民间语言的杰出代表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运用了大量的晋东南地区的口头语言。通俗浅显而极富表现力的地域方言使他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美。据此,我们作为枞阳区域内的人民教师,如何让本地域的方言俗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文学作品(即学生作文)里,当是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勤于笔记
利用课余时间到村庄里去,到老年群体集中的地方去。有目的的与耄耋之年的老人交朋友,以话家常的方式虚心向老人求教,勤于笔录。
2、积极参加地方公益活动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积极参加学校周边社区内,村庄内的各项社会活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与学生家长融为一体。做好交流笔记,提炼语言精华。
3、收集地方人文故事
动员学生记录父母及爷爷奶奶讲的故事。再在班级开展讲故事活动,让学生把听来的故事,再在班级里口头讲述。教师从故事里捕捉方言俗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
方言俗语的解读运用
◆◆
我们知道熟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它是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音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是成语、歇后语、谚语、俚语、俗语的统称。俗语为底层老百姓所创造、并在群众日常生活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也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有固定语言文字组成的语句,除成语以外的谚语、歇后语、俚语都可统称谓是俗语,不过,有些地域的方言俗语已经被广泛使用,为读者所接受,为全国人民所接受;还有及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俗语还藏在“深闺”中,这就有待这一地域内的文字工作者、民俗文化爱好者、人民教师去挖掘,去搜集,去解读,去展示这一地域的内涵,丰富汉语言的语汇,让它进入书面语言的行列。下面就笔者收录的部分俗语作简要解读,供读者参考。
1、黄鳝煨绿豆
从文字的表面看,这是一道菜的名称,在枞阳的宾馆、饭店及普通人家的饭桌上都能品尝到这道独特的地域风味菜肴了。其实,这句方言是枞阳地区的父母者经常训斥子女的一句口头语,意思是孩子犯错误了,用柳树条或竹枝条来教训他。若知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当从老桐城(今枞阳县)东乡三十六名教之一的邓贤美的传说故事说起,我曾作散文随笔《黄鳝煨绿豆》一文发表,详细叙述了故事经过,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2、陈瑶湖窠猪——自拱自食
这是一句彰显地域色彩、生活意蕴浓厚的歇后语。陈瑶湖,地处枞阳东部,枞阳五大湖泊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其水域横跨枞阳、无为两县,四周滩涂湿地多,野生动、植物丰富。窠猪,是指生育小猪仔的雌性猪,即母猪。过去,饲养家畜无圈栏,是散养,且母猪食生食。那么,陈瑶湖周边的滩涂湿地为饲养窠猪提供了有利的自然资源条件。由动物及人,这句歇后语又引申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要有自立更生精神,不依赖他人,不借助他人,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走好人生之路。
例句:小狗子了不起,他是陈瑶湖窠猪——自拱自食,这些家产是他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成了百万富翁。
3、一万六
这句方言俗语的寿命不长,屈指算来,刚好到了花甲的年龄。
据说,首创1958年的粮食放卫星应当是安徽省的枞阳县。那年盛夏,早稻收割在望。省委领导到枞阳检查早稻生产情况,县委摸底后遂将钱桥区高丰农业社的唐圩早稻栽植片区作为省里的检查点。
后来,省里领导来到唐圩,见早稻长势确实是好,稻棵粗壮,籽粒饱满,稻穗像狼尾巴一样,便确定这里为全省早稻示范田,待收割时通知省里,由领导及宣传舆论部门监督,看看一亩到底能收多少斤。
为了“示范田”起到示范作用,地方领导便采取并棵、移栽的办法,将其它田里的稻棵移栽到这一个田里。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开镰收割。
收割这天,省、市(地区)、县各级领导,媒体、科研机关的人员聚集枞阳来到钱桥唐圩的示范田。近百名青壮年劳动力边割、边脱粒、边过称、边记录,最后一算,亩产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一亩田的面积哪能收到一万多斤的稻谷,对这件事情最清楚不过的是周围村庄里的人民群众了。收割之前不仅并棵、移栽,就是在收割后过称时,前面的社员挑稻称过,在稻场转一圈接着再过称,如此反复,才达到这个数量。
从此,“一万六”这个数字便成为当地社员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当有人自吹自擂或吹捧他人家里有钱、有粮时,总会有人讥讽、嘲弄说:晓得你有哦,你有一万六。
大话、空话害死人。很寻常的三个字,从中可窥见历史的真实,铭记乡史,当得到警示。这句话在人们口语对话时,经常运用。如:
甲:你这次拿不少奖金,是吧!
乙:拿到一万六。
甲:小明子,这次高考达线了吗?
乙:他能达线?达到一万六。
4、狗没套到,还搭掉一根绳子
搭掉:是丢掉、丢弃的意思。狗,可看家护院,也是餐桌上的美食。杀狗,需先准备丈许长的麻绳,在绳子一端打一个是“活节”的直径尺长的圆圏。将圆圏巧妙地从狗头套入,手捏紧另一端的绳头,拉紧,顺势将绳子挂上树桠,再拉拽绳子。套在狗颈上的圆圏因是“活节”,便愈拉愈紧,一眨眼功夫,其狗便一命呜呼!也有可能,圆圏套到狗头的一刹那,狗一蹦多高,跳出圏外;有时在主人手拉绳子的一瞬间,其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而逃之夭夭。但狗最忠。明知主人要杀它,它还是很恋家的,不出几个时辰就回来了,麻绳还归己有。针对偷鸡摸狗者来说,真的要丢弃一根绳子了。偷狗者,本来就理不正,气不壮,有做贼心虚之胆怯,而狗之本能是奸诈狡猾、机灵敏捷,从套到狗头的绳索中,带着绳子逃脱,亦在事理之中。因此,养狗者从狗颈上解下麻绳也就不足为奇;盗狗者反丢弃一根麻绳就更是不足为怪了。偷狗者,狗没偷成,反而丢掉一根绳子,与“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是异曲同工之妙。
虽是俗语,蕴含深意。如:
乡下邻居儿子在外打工,与女朋友谈恋爱三年,现女友不辞而别,杳无音讯。这不是狗没套到,还搭掉一根绳子么?孩子母亲唏嘘叹惜。花钱事小,几年光阴耗不起啊。恰当妥贴的比喻,诙谐幽默而包含深深的惋惜之情。这里如花似玉的女友就是一条人人厌恶的“狗”,小伙子浪费的光阴和钱物就是“一根绳子”了。
前一阵子,中小学校撤并之风愈演愈烈,各学校的头头脑脑为保住乌纱帽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同学李兄在某中学任副职,几个相处的难兄难弟无不斗胆相谏:赶快行动,花几个钞票,谋个好学校好位置。杨兄一笑曰:算了吧,免得落个“狗没套到,还搭掉一根绳子”的笑柄。
那么,以权谋私者、权高位重者当警醒了!千万别让套狗的绳子套住,那你丢弃的可不是小小的、一文不值的麻绳啊!
5、动屁股之灾
这是枞阳俚俗之语。本意:动一下屁股都遇到灾难,真是放屁砸破了脚后跟。意即指日常生活、人生经历中遇到意想不到、防之不及、本就不该发生的事偏偏就发生了。多指无关痛痒、不顺心、不如意之事而稍有怠慢、处理不慎就变成大事、祸事了。用现在的官方语言:是指突发性的事件或事故。
关于这句方言的来历,説法有二,一是来自算命先生之口。从前,有农家之孬女许人为妻,母忧。请算命先生卜卦,命曰:今冬有小灾小祸。逃过今冬一劫,过年喜气冲煞,即是柳暗花明,运可好转。恰好此时,孬女疯疯颠颠、哭哭涕涕而至。向母轻诉:昨夜与夫共寝,夫即用足蹬之,从床头坠下,头入马捅,两脚朝天,差点一命呜呼。算命先生窃喜,忙说:此乃是“蹬屁股之灾”是也,来年要转运了。其二来自家庭主妇之口,从前孩儿都是靠屋檐墙脚屙屎撒尿长大的。意即孩儿屙屎蹲在屋檐反其向而为之,众鸡争食屎。孩儿翘起屁股从蹲着的裤裆下张望,老母鸡疑是喜遇蛔虫之美食,争啄孩儿“小鸡鸡”,“小鸡鸡”怎敌老鸡之嘴,鲜血直流,孩儿痛的嚎啕大哭,众邻居闻讯相望不免叹息:“唉!这真是蹲屁股之灾。”
试想,古时山野樵夫、药农、渔者在荒郊野岭、地头水岸劳作,屙屎撒尿无马桶礼遇,也无公厕可寻,随便寻偏僻之所脱裤为之。一不小心遭遇蜂蜇虫咬之事屡见不鲜,而惹祸上身“之灾”肯定时有发生。以此类事件衍生出“移动一下屁股”就惹出是非、事端的“灾难”“祸事”的口头禅也就顺理成章了。
时下社会万象纷呈,校园暴力、交通肇事、医患纠纷、贪污腐败……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情频繁发生,无不是忍“动屁股之灾”之痛而酝酿成了“灭顶之祸”的。这样想,怎么样避免“动屁股之灾”,当是执政者三思掂量的时候了。枞阳俗语亦即不俗,当是警世之语,让普天下芸芸众生谨记,如何免受“动屁股之灾”之痛疼而避免遭受“灭顶”之祸。
限于篇幅,不再解读,现列部分俗语如下:
河瓢刮锅——呱呱叫 (河瓢,又称河瓦,即河蚌壳。)
圩田不要粪,只要高一寸
死要鼻子,活要脸
吐沰口水淹死人 (沰duo:落下的意思。方言有沰雨、沰一身湿。这里是一滴的意思。)
乌龟别笑鳖,都在泥里歇
锄头口下出黄金
要饱早上饱,要好祖上好(祖上,指祖辈,上一代。)
望谱字说 (谱:指家谱,是说家谱上记载的也有不真实的资料。)
豆腐渣贴门庆——两不粘
王家套的纤——搭上就拉 (王家套,在枞阳老洲镇,此处曾是白荡湖水的通江口,落水季节,湖水与江水落差大,水流湍急。且有九里十三弯之说,船逆水行驶时,这里有一群饥民帮船家拉纤为生计。后引申为对事物、事情、事件不清楚,马上发表议论。)
产妇鬼害姨娘 (旧时,妇女死于难产,乡民说是产妇鬼。产妇鬼要转胎投世,必须要让另一个妇女也死于难产。产妇鬼本就胆子小,本事小,见到陌生的产妇还害怕,只有拣熟悉的人来相害了。如此,这俗语意义就深刻了。)
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
想起家婆家大花狗
拿棒槌唤狗越唤越远
畈畈有好田,庄庄有好拳 (拳,指拳术、武术。在老桐城东乡各姓氏各村庄习武之风盛行,每个村庄都有武术高手。)
大通对六百丈(大通,地名,指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六百丈,村庄名,在江北,枞阳县老洲镇内,与大通隔江相望。通,方言意思是破、窟窿眼、洞。借喻衣服破得厉害,像蜘蛛网一样。)
裳袖窿的画眉——拿出即叫
居要好邻,行要好伴
锅上锅下一百里
痴狗信人唆
舌头底下压死人
一个被窿里不睏两样的人(被窿:即棉被。指两个人品行、性格一样,气味相投,多指贬义。)
屙屎都要隔三条田埂 (形容此人本质恶劣、品行不端,要离他远远的,不能与他为伍。)破锣破鼓好救圆
拣个小红枣当火种吹
半夜擤鼻涕——瞎搭
◆◆
方言俗语的保护
◆◆
一个地域的方言俗语是民间语言的活化石,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它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饮食起居、人文气象息息相关,是生活在这一个地域内群体的身份标签,蕴含着本地域内劳动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取向、思维表达方式及文化意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谓保护,就是继承传承,使用应用。在祖国文化的百花园中,保护好地域传统人文文化脉络就是维护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吸引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方言俗语在古典小说里运用较多,如“停当”一词在《金瓶梅》这部小说里就多次出现,其意思是把事物归类,整理有序。而“停当”在我们枞阳乡下也经常运用,多指家庭主妇对公婆孝顺孝道、对邻里和睦,干事快速精炼的妇女的赞誉。例句:某某家媳妇很停当。又如:薛嫂在傍插嘴道:“妻大两,黄金日日长。妻大三,黄金积如山。”(见小说《金瓶梅》)这当是一句俗语了,而这句俗语在枞阳乡下也是人人会说能道的。当然,这说法是来源这部小说呢还是我们的本土语言,这里暂不探讨,我们这里还有一句与这意思相近的俗语是“妻大一,粥饭有得吃。”举例的目的,是说方言俗语要在我们的文章作品中有所运用,就能在文化的百花园里得到传播,这样,方言俗语流传的地域就广,传承下来的时间就长。
人民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保护和传承方言俗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调查搜集方言俗语的同时,要尝试应用。运用及是保护,保护就是运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如下两点:
一、口头语言表达:在人与人谈话交流时,可根据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氛围、气候等有利的条件下,使用方言俗语。在与个别学生谈心、课堂授课时也可恰当好处地使用方言俗语,如若引用得当,可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凝聚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学生在用方言俗语进行口头表述时,要鼓励不能反对,积极提倡学生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
二、书面语言表达:教师的备课、总结、作文批改、年度报告及文字写作也可大量使用方言俗语。唯有引用,才能保护,才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