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7 08:36:09来源:法律常识
本报记者 苏畅
酉阳县车田乡,苗绣扶贫车间里村民正在绣制作品。(摄于一月二十八日)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2月20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小寨村风和日丽。在“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院坝内,谭小华正手持绣针穿针引线,在她的勾勒下,绣布上的红花栩栩如生。
“靠着这些‘针线活’,我不仅成功脱贫,日子还越过越红火。”谭小华说。
谭小华是小寨村一组的土家族人,2014年,谭小华一家因学致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供小孩上学,丈夫选择外出打工,谭小华自己留在家中,靠着种植“三大坨”(玉米、土豆、红苕)勉强维持生计。
脱贫攻坚之初,为保障乡上的留守妇女、贫困群众稳定就业,车田乡政府引进酉阳县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打造“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组织大家参加由苗绣非遗传承人指导的苗绣培训,帮助他们初步掌握非遗项目“酉州苗绣”技巧,培训合格的学员可成为工坊车间内的正式员工。
2019年3月,在村干部的介绍下,谭小华参加“酉州苗绣”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培训,谭小华成为了“酉州苗绣”非遗工坊扶贫车间的一名“绣娘”。
从农民变为“绣娘”,谭小华刚开始有些不适应,尤其是在绣制一些精小图案装饰的过程中,谭小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完成一件作品。“起初我很着急,培训老师告诉我,苗绣是一门熟能生巧、慢工出细活的手艺活。绣制的时间长了,现在我对粘花、上绷架、配线、刺绣、缝合等步骤都很熟练,一个月可以收入1500多元。”谭小华说。
2020年,谭小华一家不仅成功脱贫摘帽,还享受到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从逼仄破旧的老房搬进了新房。“过去怎么也想不到,我们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搬进新家后,谭小华用自己做苗绣赚的钱,为新家配置上彩电、冰箱等电器。“现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差不了多少。”谭小华说。
“等过几年,我们家的房子还要盖上一层楼!”谭小华说,苗绣这门手艺让她对以后的日子有了更多的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