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案例分析,食用金箔违法吗

时间:2022-10-17 16:40:10来源:法律常识

喷涂上一层薄薄的金粉

一口咬下后就爆浆出金黄色的流心内馅

表面还撒着亮闪闪的金箔与银箔

我们常吃的食品突然“升级”成了:

金箔饮品、金箔冰淇淋

金箔蛋糕、金箔牛排、金箔蟹黄面

……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联合制定《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规定金银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虽然在各网购平台、外卖平台搜索关键词已经查找不到售卖含金银箔粉的店铺,但以“食用金箔”“食用银粉”等作关键词进行检索后,仍然能看到多家店铺在经营售卖相关材料。此外,仍然有不少消费者青睐此类“镀金食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食金”的图片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食品真的能吃吗?

吃了对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镀金食品”为何需要禁止?

缘何屡禁不止?

应该如何防范?

金银箔粉毫无营养

奢靡之风应当禁止

2018年夏天,北京朝阳居民贾先生在某个烟酒超市购物时,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一瓶格外显眼的酒,瓶身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瓶底晃荡的金光。

据店主介绍,这是其通过内部渠道进货的金箔酒,本就醇香的白酒中添加可食用金箔粉,不仅有营养价值,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并夸赞说“金箔粉是古代帝王才能吃到的”“买回家寓意升官发财”。贾先生听后心动了,以300元一瓶的价格购入两瓶金箔酒。

从贾先生展示的金箔酒照片来看,该款酒在外包装上印有“黄金品鉴酒”的字样,文字说明中采用大量古文典籍如《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宣传“食金”对于身体健康有益。

后来,贾先生将其中一瓶金箔酒送给懂酒的朋友,结果被告知,这种酒其实是噱头,是某小酒厂私下研发售卖的,成本极低廉,大概率是“三无”产品,“别说有益身体健康了,喝下去会不会食物中毒都不一定”。

像贾先生一样,因为好奇或追崇奢靡之风而落入“镀金食品”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一些商家看到含金银箔粉食品背后的商机,不仅售卖此类商品,而且用各种话术对这种商品进行包装宣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蛋糕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行业内,用金银箔粉做蛋糕或甜点装饰几乎是共识,即使禁令出台,也有一些同行悄悄使用金银箔粉。“一般使用金银箔粉的蛋糕都是特定的某些款式,宣传语都是‘豪奢风’‘拜金主义’这类强调其高端上档次的。禁令出台后,有的同行会改一改宣传图和宣传文案,避开金银箔粉等关键字样,对外宣称‘不卖了’‘没货了’,但如果熟客提出订购需求,仍然可以做。”

一些“镀金食品”在售卖时大肆宣传的“有益健康”卖点,其实并不属实。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向记者介绍说,金银箔粉并不会被身体吸收,只会原样排出体外,对人体并无营养价值。

“不仅如此,如果是假冒伪劣的,混有其他不明杂质的金箔、金粉,还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食品安全风险,比如摄入重金属、色素等,过大过多的金箔可能伤害肠道黏膜,过于微小的纳米级金粉一样有风险,还可能滞留在消化道黏膜内,伤害肠道上皮细胞。”朱毅说。

在她看来,禁止“镀金食品”很有必要,除了不助长奢靡之风外,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健康的预防性保护。

相关商品变相存在

屡禁不止原因多样

事实上,此次《规定》并非有关部门首次针对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出台相关文件。

早在今年1月2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就联合印发了《关于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虚假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以及进口含金银箔粉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黄群辉告诉记者,从今年1月至《规定》出台,短短几个月,主管部门连续发文,联合单位从三家到四家,文件级别从通知到规定,足见重视程度和查处决心。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一些网购平台、社交平台上,仍能看到含金银箔粉食品的身影。

在部分网购平台上以“金银箔粉食品”等词进行检索后,记者发现,虽然弹出的商品界面已无金箔酒、金箔蛋糕等食品,但仍可检索到大量标题中含“可食用金银粉”等内容的金银箔粉添加剂,其中销量最高的已月售800多单。

尽管有一些金银箔粉添加剂商品在标题中显示“不可食用”,但记者点进部分金银箔粉添加剂商品详情界面后看到,几乎所有商家都在详情页中展示食品添加金银箔粉的照片。在商品问答界面,有消费者留言询问该商品“是否可食用”,其他消费者给出的答案均是“可以”。

为何“镀金食品”之风屡禁不止?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晓娟告诉记者,在食品中添加金银箔粉的行为屡禁不止的现象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商家有谋利的需求。商家的夸大宣传迎合、误导消费者追求奢靡之风的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光顾进一步促进了商家“研发”的动力,不仅在食品中使用而且花样翻新地使用金银箔粉。与之相伴随的就是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很多非理性的消费者,只要看到市面上销售一些新奇的商品,就想去尝试”。

在朱晓娟看来,针对这类食品的监管存在难度,最核心的原因是规范不明确及技术监管手段跟不上。针对金银箔粉使用的行业,政策与法律规则不够清晰明确,一定程度上给了商家恣意使用金银箔粉的空间。监管部门借技术主动监管的能力受限,加上在相关规范不明确的前提下处罚的力度和威慑力也不足,助长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黄群辉说,商家在各类食品中简单加上金银箔粉,立刻改头换面,商品“身价”提升数十倍甚至百倍,利润空间巨大。另外,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宣传还不到位,消费者对食用金银箔粉食品还存在认识误区。同时,食品生产从初级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会经历生产、再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涉及食品添加剂,因此存在违法链条长、添加手法隐蔽、同步监管难度大等现实情况。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强化监管协同共治

遏制“食金之风”,监管正在路上。

今年3月,重庆市渝北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某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场检查时发现,该蛋糕店裱花间存放着两瓶金银箔装饰品,其中一瓶已开封使用。执法人员依法对相关金银箔粉产品进行了查封扣押,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立案调查,经调查认定,该公司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品,渝北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该公司处以罚款5000元、没收涉案物资的行政处罚。

今年4月,南京某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因生产经营国家禁止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经查,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期间,当事人将金箔作为原料使用在甜品“菠萝香菜慕斯”菜品中。此外,执法人员在厨房操作台上发现已启用的“装饰银箔”。

《规定》亦强调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各级海关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监测,发现违反本规定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和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的,应当依法予以查处。

黄群辉建议,杜绝“镀金食品”,需要以执法带动普法。执法部门在查处案件后,及时公布违法事实和处罚结果,以严惩警示潜在违法者;通过公布典型案例,解读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传播营养健康知识,达到执法一件带动普法一片的效果。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在电话、网络举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消费者举报途径,比如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增设一键举报按键,形成快速举报、及时查处的反馈机制。此外,还应强化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责任。网络交易平台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管意识,充分利用技术优势,通过文字检索、图片比对等,及时发现含“金银箔粉”等违规食品,并确保第一时间下架,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朱晓娟认为,杜绝“镀金食品”,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共治。相关食品生产者、经营者、进口商等在生产加工、销售经营、进口食品时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决抵制含金银箔粉的食品生产、售卖与经营。不得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宣传、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

“网络平台应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平台内经营者资质审核,禁止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宣传、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平台在发现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宣传、销售含金银箔粉食品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朱晓娟说,此外,行业协会也要制定违规使用金银箔粉的自律管理措施,通过行业协会规则进行引导。

她还提到,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监测,发现违反规定生产经营含金银箔粉食品和宣传金银箔粉可食用的,应当依法予以查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适时组织专家解读含金银箔粉食品的安全风险,及时发布消费警示。

“消费者要理性消费,自觉抵制畸形和不健康的消费理念与习惯,不给售卖含金银箔粉食品的商家以可乘之机。”朱晓娟说。

警惕!网红金箔食品被叫停!不能吃还违法

综上

金银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剂,

不能吃!

本身没有味道,

不好吃!

对人体并无益处,

不要吃!

不仅要拒绝购买,

如果发现食品中添加了金银箔粉,

或其他不明物质,

还应立即停止食用,

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孙天骄 全媒体记者 赵丽

来源: 法治日报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