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扫码点餐属侵权,扫码点餐是否侵犯消费者

时间:2022-10-18 09:40:04来源:法律常识

互联网的触角,已渗透至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部手机,已然可以搞定包括衣食住行、娱乐休闲等在内的一切。但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衍生出的种种行为很多时候也存在弊端。共享充电宝随意加价、网约车引发诸多负面事件、外卖平台的乱象、长租公寓频频爆雷……每一个事件的曝光,都让人有瞠目结舌之感:还有这样的操作?

相较而言,人们“被迫习惯”的一件小事——扫码点餐,其实也暗藏“玄机”。原本只是被抱怨步骤繁琐的扫码点餐,在被曝光有过度收集信息、可能侵犯权利等负面行为后,一时间引来极大争议。不受待见的扫码点餐,或许该有革新之举了。

以便利之名行侵权之实,强制扫码点餐是否侵权?

餐饮玩家纷纷上马扫码点餐,只因好处多多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去稍微大点的餐馆吃饭,都会“被迫”扫码点餐。因为没有服务员接待,消费者只能扫描桌上的二维码点餐。这种完全电子化的点餐方式,或许让一些“社恐人士”非常喜欢,却让很多人都不适应。因为扫码点餐不仅缺少了人情味儿,且把点餐步骤变得相当繁琐。

较为简单的方式,是扫码即可进入点单页面。稍微复杂的一点,是扫码后进入微信或支付宝的商家小程序后,再点餐。更复杂的,是扫码时会出现餐饮品牌的公众号,消费者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进行后续的点单操作。对消费者而言,一些扫码点餐方式其实并不友好。看似便利,其实很容易引人烦躁。

明明扫码点餐有种种缺点,为何餐饮玩家还纷纷上马?其中一个原因,在于餐馆通过扫码点餐,能够快速引流,并最大化实现消费者的留存——这样的意图很明显。比如我在某家知名酸菜鱼餐馆关注公众号并点餐后,没有取消关注,公众号后续就一直发送各种优惠信息。更具针对性的精准营销触达,由此达成。

此外,扫码点餐能够极大地节省人力成本。对于大大小小的餐馆来说,人力成本一直是众多成本中的“大头”。不用再雇服务员去负责点餐,这部分人力成本就能节省下来,对餐馆来说大有好处。

便利之下,存在侵权行为

扫码点餐看似带来便利,却让人厌烦,甚至还有侵权的行为。最直接的侵权表现,是让消费者没有了自主选择权。对消费者来说,在点餐时应该想扫码就扫码,不想扫码就应该有服务员来服务。试想一下,如果是不会扫码点餐的老年人去吃饭,难道就没有了消费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扫码点餐还存在过度收集信息的侵权行为。消费者明明只是想吃顿饭,但在扫码点餐时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授权。这些授权的信息包括微信或支付宝账号、昵称、个人信息、手机号和位置等。可以说,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点餐所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

好玩的是,因扫码点餐侵犯隐私一事还让一位大佬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前几日,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在微博上写道,“特别特别讨厌扫码点菜,一般碰到我就直接要求服务员记录点菜,做不到或者拒绝者,我就老老实实滚蛋换餐厅,没有一丝纠结。国内用户对隐私的不敏感我不吃惊,但又很吃惊。”这样的言论,立刻引来网友的炮轰,“都注重隐私的话,你投的公司靠什么增长?”

因为经纬中国曾参与智能排队点餐系统“美味不用等”的A轮和C轮融资,还曾投资ofo小黄车、饿了么等获取用户隐私的项目。无可奈何之下,张颖又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不管是不是经纬投资的,技术创新,用户增长与保护隐私不是也不应该是矛盾的。”看来,这位大佬也知道惹了众怒。

加强监管,让扫码点餐回归服务本质

不可否认的是,扫码点餐的确有其便利之处。如果对步骤再度进行优化的话,也会让消费者对其少很多抱怨。但过度收集信息或侵犯隐私却不能容忍,必须加强监管。

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意思表示。只是在具体落实时,如何把扫码点餐这种已大行其道的行为真正管住,还需要更多方法。

毕竟只靠商家的自律和消费者的投诉,很难杜绝扫码点餐中的种种侵权行为。如果能够有明确的投诉机制,以及相应的处理渠道,专门针对扫码点餐等行为,或许再好不过了。(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