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威海市低保

时间:2022-10-18 10:53:05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威海新闻网】

威海自2020年被民政部确定为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以来,从打破申办低保户籍限制、突破政策兜底保障瓶颈、优化经办流程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人人享有的普惠式兜底保障体系,让低保异地申办更便民更快捷,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全面提升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相关工作在全国社会救助创新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经验获评山东省救助领域及省民政厅优秀创新案例,调研报告荣获山东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

精准摸排,树立兜底保障新思维

提高政治站位。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以市政府等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明晰各部门职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紧压实责任,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试点任务顺利推进。

全面摸清底数。开展摸底排查工作,借助大数据选取相关信息,查询现有流动人口45.1万人,持居住证人口13.5万人,持外地身份证人员缴纳失业保险的约18.7万人,持外地身份证的学生约9.8万人。一方面结合“解忧暖心传党恩”、低收入人口排查等“大走访”活动,各区市组织村居工作人员开展摸底排查;另一方面从教育和医疗救助名单入手,深入查找非本市户籍困难群众。

积极争取支持。紧紧围绕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以争创全国范围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为目标,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积极向民政部、省民政厅汇报,听取相关指导意见,同时广泛征求教育、公安、医保等17个救助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达成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救助框架共识,树立兜底保障新思维,逐一完善相关方案及救助政策。

精心研判,拓展兜底保障新领域

明确申请对象范围。将申请对象按地域分为本市户籍、省内非本市户籍及省外户籍(含港澳台人员)三类,分别按居住或居住证明期限、缴纳三项保险和签订劳动合同等不同条件,实施梯度式分类救助,通过逐步增大救助辐射区域,有效控制救助对象范围的涟漪效应,为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22年2月,威海市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威海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进一步放宽外地户籍人员限制条件,将省外户籍(含港澳台人员)条件放宽至与省内非本市户籍一致,目前已将6户9人纳入保障,下一步争取将更多的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全市低保范围。

优化经办服务流程。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将低保审批权全部下放至镇(街道)。申请人可就近在居住地镇(街道)提交申请,居住地镇(街道)工作人员通过威海市“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对申请对象在威海的家庭财产、金融资产等信息进行核对,同步对其家庭缴存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状态进行核查。在此基础上,居住地镇(街道)委托户籍地协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根据户籍地反馈的相关信息,组织村(居)两委开展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公示和纳入保障,同时压缩审批时限,本市户籍的在20个工作日完成,非本市户籍的在35个工作日完成。

建立两地协查机制。威海市建立涵盖14个部门98个单位,41类96项经济信息的核对互联共享机制,与市内30家银行、53家保险机构联网核查比对,在全省率先实现金融资产核查全覆盖。依托部、省、市三级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将申请对象电子信息档案传输到户籍地县级民政部门或镇(街道),同步完成两地经济信息核对和入户调查等工作。对属于本市户籍的,户籍地镇(街道)无需进行经济信息核对,居住地镇(街道)与户籍地镇(街道)在5个工作日内同步完成入户调查和邻里访问等相关工作;对属于非本市户籍的,由户籍地与居住地镇(街道)在20个工作日内同步完成经济信息核对和相关调查,实现核查信息数据互通共享,切实做到“让困难群众少跑腿,让救助数据多跑路”。

健全救助配套政策。在与10个相关救助部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以市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申办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救助政策清单》,向社会发布涉及医疗、教育、就业、社保、金融、水费、司法、住房等8大类29项打破户籍的救助政策,以市民政局名义印发《威海市居住地低保申请表》,制定出包括户籍地协助调查函、户籍地协同走访调查表等在内一整套衔接完备的行政文书,确保基层政策执行规范有序。

精确施策,实现兜底保障新突破

压实各级职责。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实现100%全覆盖,市县两级全部建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镇(街道)全部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所有村(居)全部设社会救助工作站,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

强化资金保障。将非本市户籍低保保障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明确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本市户籍申请对象纳入户籍地低保,资金由户籍地负担;将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申请对象纳入居住地低保,资金由居住地负担。

加强业务培训。对全市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详细讲解救助对象范围、协作核查机制等业务流程及政策,对基层政策执行疑虑进行探讨解惑,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有效提高基层对居住地申办低保工作的认知水平和业务熟悉程度。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Hi威海”官方微访谈栏目,就居住地申办低保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并在各类媒体进行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和解读,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度,及时让更多符合条件的非本市户籍困难群众看得到、看得懂。

提升监测预警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实现救助领域监测无盲区。线上充分利用“威救你”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建立高效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对各部门救助的非本市户籍人员进行筛查比对。线下充分发挥村(居)主动发现、主动告知机制优势,做好人员排查筛选,努力将更多外地户籍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为推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贡献威海力量。(来源:威海民政)

本文来自【威海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