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10:59:11来源:法律常识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丁维 通讯员 谢育 实习生 夏谦雅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中灿
对话背景
新冠疫情期间,谢文敏带领武汉市女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团,向抗击疫情一线女性医务人员提供婚姻咨询和免费法律服务。同时,联合女律师工作委员会成立了24小时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和法律法规汇编志愿者团队。日前,她受省妇联邀请,以主讲人的身份参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宣讲。
对话人物
谢文敏,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妇联副主席(兼),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律师协会婚姻与家庭法律委员会主任。曾获得“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从业20余年,一直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奔走,对婚姻关系、家庭风险防范等议题进行了调研、走访,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剧夫妻矛盾
记者: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复工复产,没想到民政部门迎来的却是为数不少想要离婚的人,疫情真的带来了“离婚潮”吗?
谢文敏: 去年1-4月,深圳市登记结婚21272对,离婚10622对;今年同期,深圳市登记结婚14812对,离婚8685对。上海市闵行区婚姻登记所离婚预约同样排长队,西安离婚预约也上了热搜。解封之后,武汉的离婚登记和离婚诉讼案件也有所增加。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疫情影响,今年民政部门限制了办理名额,从而拉长了预约时间;二是有一部分疫情之前积压的案件。
因此,“离婚潮”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婚姻中的夫妻矛盾。
记者:疫情如何引发家庭矛盾,给婚姻关系带来了哪些变化?
谢文敏:家庭是承压的第一道防线,疫情拉长了夫妻之间的相处时间,把工作和生活全部浓缩在了家庭内部,容易产生矛盾;其次,很多原本独立生活的小夫妻,春节期间被疫情所迫与长辈同住,几代人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价值观的差异容易起冲突。随着疫情的发展,很多人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当负面情绪无法自我消解时,家人就容易成为倾泻负面情绪的对象,由此引发矛盾。此外,家务分工、养育孩子及家庭收入锐减,也是造成婚姻频频“爆雷”的原因。
但事物从来都是辩证的,有消极的反馈,也有积极的回应。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也可以帮你分辨什么是最重要的,有的夫妻会因此更加珍惜对方;还有的夫妻在携手面对疫情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沟通,懂得了如何妥善处理双方的差异与分歧,携手共渡难关,关系更加亲密。
冷静期让冲动的选择变得理性
记者:疫情期间存在轻率离婚和冲动离婚的现象,《民法典》将“离婚冷静期”纳入登记离婚程序,但有人说这是在干涉自由,对此你怎么看?
谢文敏:2019年,全国登记离婚数415.4万对,接近全年结婚登记数947.1万对的一半,离结比接近44%。轻率离婚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由于离婚登记手续过于简便,轻率离婚的现象增多,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发展。
为此,《民法典》设置了协议离婚的冷静期,减少轻率离婚的可能。冷静期只是让那些冲动的选择变得更理性,冷静期结束后,双方坚持离婚的,可去民政部门申请颁发离婚证。对每个人来说,婚姻都是人生大事,儿戏不得。设置离婚冷静期不等于不让离婚,其目的在于减少冲动离婚,同时涵盖了促使夫妻双方对未来子女抚养、生活规划更加理性。这对婚姻家庭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很多女性而言,是有益的。
记者:《民法典》将“树立优良家风”写入法律,意味着什么?
谢文敏:每一次立法修法背后都有着明确的立法理念和价值导向。我们常说家是国之本,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不论从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承担着诸多社会功能。个人婚姻家庭关系和睦与否,与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从法律制度层面弘扬家庭美德,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体现了立法者对于婚姻家庭关系中道德伦理规则的尊重,对我们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才能民风淳。
湖北家调委纠纷调解体现战时担当
记者:面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家庭压力及矛盾,是否有专业途径可供人们寻求帮助?
谢文敏:疫情期间,12338湖北女性公共服务平台承担了大量的专业心理咨询及婚姻调解工作,咨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3%。原本12338主要承担为广大妇女提供维权、法律、心理、健康及家教服务的功能,考虑到特殊时期,大量来电更多体现在心理危机、应激障碍、夫妻纠纷、求助宣泄等心理咨询方面的诉求,省妇联将五条专线全部转成心理咨询和婚姻调解专线。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全省县级以上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有需求的家庭免费受理咨询473件次,免费调解246件次,达成调解协议192件次。可以说湖北家调委纠纷调解体现了战时担当,将大量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在萌芽时刻。此外,还有很多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在疫情期间也迅速行动起来,加入到家庭矛盾调解的工作中来。
复工之后,我曾在一个上午接到了5起离婚诉讼申请。现在的人们面对婚姻矛盾,更倾向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寻求调解和帮助。一方面,和人们的认识相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平台覆盖和专业人员在数量上还存在缺口。在特殊时期,这样的需求更为强烈,而婚姻调解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相关经验,与应急需求下的志愿者队伍又不相同,需要我们在平时就做好储备。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成立了“婚姻调解中心”,还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婚姻家庭矛盾化解。
后疫情时代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
记者:还有哪些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谢文敏:疫情所暴露出来的婚姻问题,远不止这些家庭内部矛盾这么简单。除了婚姻调解平台和专业咨询调解人员短缺,我们在两性关系、婚姻教育以及家庭抗风险能力的短板也不容忽视。
当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不少年轻人对婚姻抱着“不行就离”的观念,而不是去想着解决问题、修复关系。实际上,很多离婚案件并没有涉及原则性问题、也没有“三观”不合,大多数的婚姻家庭矛盾其实来源于男女的生理和心理差异。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再加上没能进行有效沟通,使得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婚姻危机。
疫情期间,省妇联启动了“家爱心坊”妇女儿童心理援助项目,聚焦婚姻家庭、情绪管理及育儿三个专题,从4月开始,每周开设1期直播课程,帮助了许多夫妻学习和处理两性关系和家庭矛盾。夫妻之间也需要持续学习,学习沟通和表达爱。
一杯热茶、一句“你辛苦了”以及一个温暖的拥抱,也能抵抗巨大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少些责难、多些理解,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的方法,努力为感情账户储蓄,才能在灾难面前,用爱将家人紧紧维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