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人口数是指什么,年净增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

时间:2022-10-31 21:12:08来源:法律常识

去年人口净增48万,将进入“零增长”“负增长”时代?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国人口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表示,我国“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此前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人口变化情况,其中几组数据引人瞩目: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亿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65岁及以上人口20056万人,相较2020年再次增加。

总体来看,2021年人口仍然是正增长,但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的差值正不断缩小。有舆论认为,这一趋势下,我国的人口拐点可能会在今年到来。

人口规模已达峰值?

去年人口净增48万,将进入“零增长”“负增长”时代?

贵州省龙里县第六幼儿园的孩子在做游戏,这里是龙里县冠山街道奋进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幼儿园(2020年11月4日摄)。


最新的人口数据公布后,“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数较上年末增加48万人颇具冲击力。记者梳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净增量发现2021年净增人口数创下了1962年以来的新低并且是除自然灾害年份外首次低于百万人。

对于出生人口减少,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人口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客观情况,老龄化、少子化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普遍发生的问题。

具体到2021年的出生人口减少,宁吉喆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第二,生育观念有所变化,婚育年龄在推迟,年轻人生育意愿在降低;第三,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迟了年轻人的生育安排。

继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以8.50‰首次跌破1%后,2021年继续下跌为7.52‰,表明每年的新生儿越来越少。这一趋势如果延续,是否意味着我国目前14.1260亿的人口规模已达峰值?2022年净增人口数会否为零或者是负?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口学中的确有零人口增长的概念,其绝对意义是指当年的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但这样的巧合几乎不会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也认为,从已经是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可以看出,零人口增长通常发生在某个时间段内,而不是具体的时点或某一年。

在王广州看来,我国可能会越过“零增长”直接进入负增长。他表示,2021年净增人口48万是一个抽样调查数据,反映的是人口减少的趋势,但从人口学讲,负增长也不应是最紧要的关注点,快速负增长或者说超低生育率才是问题的关键。“我国可能面临超低生育水平的负增长,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缓慢负增长。”

结合自身研究,王广州认为这一观点有数据支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1.3,此前已经在2.1这一人口更替水平下运行多年。“中度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决定了老人越来越多,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可能对冲不了维持在千万高位的死亡人口数。”

“况且育龄妇女还在减少。”数据显示,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上年减少约500万,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减少约300万。

“人群之间也是不均衡的。”王广州表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其中“一人户”,即独居人口超过1.25亿,占比超25%。“人口形势严峻的韩国2011年的一人户比例是23.90%,我们奔着这个趋势去,也是人口向快速负增长转变的信号。”

警惕负增长的“冲击力”

原新认为,我国有14亿的人口总量和近9亿的劳动人口,劳动人口规模庞大,即便人口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短期内也不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长期看,等到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效应消除后,人口问题对经济发展的挑战才会愈发严峻。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李佳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称,长期看,人口变化带来的矛盾必然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劳动力的大量减少,整个消费市场的变化,对工业生产、服务模式的影响等等。

和人口快速正增长时期面临生产力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分配机制等跟不上道理一样,人口加速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还要更多。

“我国目前所有的规划几乎都是基于人口长期正增长的模式制定的,比如公共资源的投入、经济发展的筹划等,当与人口形势相左时,难免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甚至宏观规划的跑偏。”王广州说。李佳也认为,以前的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难以指导下一步的经济发展,不改变难以应对人口形势的新变化。

去年人口净增48万,将进入“零增长”“负增长”时代?

兰州市一家养老机构内进餐的老人们。

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不仅是规模问题,也是结构问题。1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这是该年龄段占比首次超过14%。按照国际上对老龄社会的界定,我国进入中度老龄社会与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

“也意味着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更大压力,包括支撑系统和照料系统。”王广州分析称,以支撑系统里的养老金为例,目前出现透支的省份越来越多,“其中黑龙江2018年的亏空达557.20 亿元。”就照料系统而言,老人的临终时间平均超过半年,需要长期的人力照护,“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快速减少的情况下,人力成本其实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我国目前有超过1亿人的独生子女未来会面临这种需求。”

不同区域的人口情况并不均衡,以上影响如果投射在人口负增长严重的地区,形势会更为严峻。

王广州仍以黑龙江举例,黑龙江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比2010年下降16.87%,其中黑河地区下降超过20%,绥化市10年来减少166万人。“既有生育率低的原因,也跟人口迁移流动有关。”

最新数据披露,我国2021年的流动人口为38467万人,比上年增加885万人。“迁移是老龄化的变压器,加剧或缓解着当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出的农村来说,未来养老会是一大难题。”李佳分析。

王广州认为,劳动力向东部或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集聚符合人口流动规律,但会导致流出地人口缩减、经济衰退、城市萎缩和老龄化加剧。“这很容易带来一个循环,如果形成马太效应,实现共同富裕的难度可能会增加。”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去年人口净增48万,将进入“零增长”“负增长”时代?

2021年10月19日,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截至目前,我国人口依然是净增长。宁吉喆表示,我国人口总量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在14亿以上。

在王广州看来,关注点不应该放在人口总量上,如果出生率维持在非常低的低位,总人口不下降或者下降缓慢,说明高龄老人和长寿老人占比高,这是一个更沉重的人口结构。“劳动人口的负担会更大,除非调整劳动年龄、退休年龄,但这种调整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

受访专家表示,48万的净增人口数可以视为已经触底,从趋势上来看,人口迎来负增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扭转人口现状有何抓手?2021年6月,我国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被视为优化人口政策的顶层设计。

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受访专家表示,诸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用经验表明,提升生育率并非易事,我国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家战略意见、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地方的政策部署越来越多,同时更细化、深化。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完成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修订或启动修订,各地普遍延长产假30-90天,增加普惠托育服务发展、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等条款。例如,浙江将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改革举措纳入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苏州市计划财政投入4亿元用于促进普惠托育发展,攀枝花市完善生育服务体系、探索发放生育津贴。

在李佳看来,放开“三孩”只是开始,而不是鼓励生育政策的重点,重点在于解决由“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低幼儿(3岁以下)照料难题、长生命周期里的生育养育难题、如何让女性不受生育影响去工作和生活等等。

针对当前不少省份青睐带薪产假举措,但民众仍心存顾虑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回应称,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落地,要明确假期成本由国家、企业和家庭共同分担的机制,否则会影响女性的收入保障,甚至是加重女性就业歧视。

李佳表示,我国已经生过“二孩”的育龄妇女数不到千万,“三孩”最多是百万量级,如果鼓励更多单身的人结婚、生育,这将是一个以亿为单位的人口规模,但前提是要深入了解当代居民尤其是年轻人的想法。

“人口减少的速度比预想的快,而且冲击力强,现在很多政策要抓紧实施,调研工作也要接着往前推。”李佳表示,仅有重视还不够,要把政策的科学程度提上来,从源头上解决本质问题。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负担,更好地满足群众生育意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杨金瑞说。

去年人口净增48万,将进入“零增长”“负增长”时代?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图片来源:新华网

责编:徐豪


<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