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07:54:07来源:法律常识
#你认为女孩什么年龄段结婚最好#看到这个话题我直接笑了,这个“你”是谁?人家女孩子什么时候结婚关你什么事儿?要我说,当个看客,乐呵乐呵。
看了眼讨论区,除了一两个在说遇见合适的人什么时候都合适外,其余的好像是在说年纪了,要么觉得年纪太小,心智不成熟,应该等待心智成熟些了,再做出决定。要么就是直接放话,大言不惭地说死女孩子的“适婚年龄”。
甚至谈到了所谓“最佳年龄”,而最佳的原因在于:生产。
不好意思,应该用生育的,但看讨论区那个架势,妥妥的生育机器言论,将生育力这项机能排在了全部之首。这可不正是生产队的标志么,生产队,自然该用生产二字匹配了。
想来我是无意与之争高下的,与其争论什么年龄段最合适。倒是乐于分享下我生活中见到的婚姻,如今不同年龄段的他们,曾经是在什么年纪,什么形势下结的婚。
我猜,故事比争论有趣多了。
因为背景年代不同,所以所呈现出的形式也极具时代感,与其说是我的见闻,但在我看来,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不为过。
从40、50代的指腹为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60、70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萌芽的自由恋爱;80、90代的自由恋爱,同窗情、网恋由萌芽到爆发式增长。再到现下00年代的多元化。
年纪还小些的时候,从长辈们的交谈中才得知以往的婚姻,都是包办。不同处一个时代的我是断然不能理解当中弯绕的,更加好奇了。于是追着问奶奶,也是从奶奶耐心地讲述中慢慢了解到:
“最早的当属指腹为婚,相熟的人家知晓对方有喜,早早地就开始约定:生下刚好一男一女,便让孩子成婚。若同是女孩儿或是男孩儿,就让他们从小当作自家姐妹兄弟来处。
没有指腹为婚的怎么办呢?孩子10来岁,心急想要抢占先机的父母就早早计划在周围村张罗起来,寻个同龄人,由家中做媒,下聘礼。晚一些的在14岁左右,我的爷爷奶奶那会儿就是这个年纪。
待女孩子在自家长到16、17岁,才送到男方家交于父母,开始在男方家劳作,生活。
在到男方家生活前 ,虽有婚约,却是未曾谋面的。说是在男方家生活,但在成婚前两人是不似现在情侣的,黏黏糊糊连体婴似的同进同出,而是与家中其他兄弟姐妹外出劳作。
当然,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人丁兴旺,起码也有一两个兄弟姐妹。
良辰吉日一到,办过婚礼,小两口的日子算作正式开始。
然那时兄弟姐妹众多,一旦成婚,基本意味着分家,从此以后肩上扛的就是数不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不过我的爷爷与小爷爷年龄差蛮大,奶奶倒是自成婚就带着小叔子生活,一直到小爷爷长大成人,拥有自己的小家才算结束。”
不知大家看完后作何感想,当时我听完心中的好奇倒是解了,新的疑虑却出现了。
当即就提了个被奶奶笑话的问题,我说:
“您和爷爷没见面就结婚了,这个刚刚前面做了肯定的表述。那您不担心自己嫁的人与自己各方面条件相差太大么?”
其实我心里想的是,万一父母挑了个实在丑绝人寰的怎么办?但是我没敢说出口。
我觉得这个想法应该不过分,当然首先是排除了影视剧里那种极端的情况。我家时代光明磊落,这点底还是摸过一二的。
我奶奶开口了,同时脸上挂着的是那种无奈又好笑还带点不可思议的神情。
“每家父母定下孩子终身大事前,也是要先掂量自家孩子实际情况的呀孩子~条件实在悬殊的,人家也不会硬凑在一块儿的,大家心里都有数。”
果然!我喃喃道。
可反观所谓自由恋爱氛围遮罩的当下,实际掺杂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外力。
若想要促成一段姻缘,仿佛要历尽九九八十一难。
是不是更自由了,我无从得知。
生长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最大的见识就是有幸将由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造就的文化奇观尽收眼底。这不同的背景,它往往衍生出不一样的当地习俗。
色彩强烈的地域文化几乎涵盖了生活习惯、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传统习俗....
在这众多因素的堆砌下,最终造就出来的各类差异,相信我不说,大家也早就在平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有一定的感触了。尤其在更加开放的当代,随着越来越常见的远居和远嫁,使得这种感触来得更加直接猛烈。
想来也该理解的,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中展现出来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可想而知。
所以当我翻开讨论区,看着大家各自的观点,就知道了,这大小得是道开放题。
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是一段段差异化又鲜活的人生。等将这一页翻开,又会回到各自的角色当中去,继续着自己那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
这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人生这趟旅途何尝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