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1:14:07来源:法律常识
随着鼓励生育的政策开放,目前处于生育活跃年龄的“独生”一代(80、90后)正在面临人生中前所未有的选择:是否要生二胎,甚至是三胎?只生一个孩子有哪些利弊呢?
为了全面分析只生一个孩子的利弊,我们参考了一系列关于独生子女和多孩家庭对比的心理学研究,试图从独生子女在儿童期、青春期、成年后乃至老年时期的的性格及心理特征、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的婚姻质量、养老问题通过客观、科学的角度,理性分析孩子数量与家庭结构的利弊。从而为读者们提供关于生育选择的参考。
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心理学研究人员Toni Falbo等人在1987年发表于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上的经典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更有野心;对比多子女家庭时,独生子女对目标的企图心超过了多子女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1]。(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研究人员Toni Falbo等人在研究通过对141项关于孩子数量与家庭结构的心理学研究分析,发现独生子女更具野心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比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不会刻意争夺父母的注意力,但父母却更有可能主动关注孩子并给予表扬,同时父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帮助独生子女完成家庭作业和练习。
因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得更高的目标上,而且明白只要投入更多精力,就更容易获取成功。因此在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的野心随着父母的关注和投入而增长,对成功的渴求和获取上也增强了企图心。
后来的另一些心理学研究佐证了上述的这些研究结论,例如Chiang Mai University的心理学研究人员Tinnakorn Chan-Ob等人还发现:独生子女不仅是在成长期拥有更强的野心,即使是成年后,独生子女的野心和抱负也更强。而在多子女家庭中,长子的野心通常是所有孩子里最强的,但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野心比长子都还要强[2]。(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另一些研究还更准确地发现:中产阶级家庭中独生子女的野心才明显更大,那些来自上层和下层家庭经济基础的独生子女并没有更大的野心。
这是因为中产阶级的父母最努力地推动他们的孩子取得成功。对于这些家庭来说,培养孩子的目标和思想灌输更倾向于关注成功。而且中产阶级家庭的经济地位处于可上可下的脆弱平衡状态,父母的危机感会促使孩子获得更大成就以稳定父母的焦虑。
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心理学研究人员Toni Falbo和Denise F. Polit在1986年发表于期刊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经典心理学研究中证实:独生子女比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为积极;独生子女在个人适应性测试中的表现也更佳,情绪调整能力更强[3]。(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研究人员认为,独生子女具备上述优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必与其他兄弟姐妹争夺父母的感情和关注,夫妇为独生子女提供的情感温暖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情绪稳定性。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研究也佐证了上述的观点。
例如,一部分研究证明,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的婚姻满意度更高。在夫妻更为和谐的家庭中,独生子女面临的家庭冲突较少,这有可能有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情绪。
又例如,独生子女与父母有更多互动的时间,研究表明,互动时间的增强有助于亲子关系纽带感的加强,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的积极情感。
多项研究证实:独生子女无论是在未成年时期还是在成年后,智商都高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
其中,德国心理学研究人员Bruce Kirkcaldy, Adrian Furnham和Georg Siefen在2009年发表于期刊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上的心理学文献中发现:对2500余名11岁以上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后发现,独生子女的智商明显高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4]。(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研究人员认为独生子女的智商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由于父母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独生子女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享有更多与父母独处的机会。例如: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可能就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故事时间,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情感支持和帮助也更多。
一项研究还发现,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在家庭作业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他们的成绩也比大家庭中的孩子要好。独生子女能花费在学习上的专注时间更高,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而专注力往往是获得更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成人后,较高的专注力也有利于提升学业和事业的完成度。
多项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往往比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有更强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更强的孩子往往有更强的自信心。
在两项对在校大学生的研究中,心理学研究人员均发现了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更独立。研究人员分析,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更多时间是独自玩耍,这样的玩耍模式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独立玩耍会给孩子带来一种自己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掌控事情的心理,从而塑造了自信心。同时,独立玩耍也避免了与别人比较的心理。
我们通常认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中缺乏同伴导致合作精神缺乏,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自私和在成年后不合群。但实际上,研究证实并非如此。
上文多次提及的心理学家Toni Falbo在1976年发表的经典心理学文献中发现:独生子女与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在童年期和成年后都享有相同数量的亲密友谊关系。同样,研究发现他们具有相同水平的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而且独生子女的外向性性格也不逊色[5]。(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研究还发现:那些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在儿童早期可能不太受欢迎。在小学,独生子女孩子不太受同学们的喜欢。尽管如此,他们也享受与其他孩子相同数量的朋友和相同水平的友谊质量[5]。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在人生早期缺乏与同龄人的互动,因此并不具备像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那样的社交优势。
但是,这样的社交劣势仅仅是暂时的。当独生子女通过学习的环境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与同龄人有互动后,社交方面的缺失就很快被弥补上去。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时,独生子女的社交能力就已经完全赶了上去。在一项针对10所高中的13500名青少年的大型研究中,青少年被要求说出10 个朋友的名字。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和其他青少年一样受到欢迎。
而在青少年时期,独生子女特有的独立性性格特征可能会避免他们受到校园霸凌。在一项调查中,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受到同学欺负的比例比独生子女高出50%。
心理学家Toni Falbo的研究还发现:作为成年人,独生子女总体上报告的朋友总数较少,但亲密友谊的数量与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相似。独生子女花相似的总时间与朋友、邻居和同事交往。这说明独生子女会寻找更有意义的陪伴,并花更多的时间与较少的人在一起[5]。
上述分析了独生子女在儿童期、青春期、成年后的社交情况和孤独感,那老年时期呢?
目前很多父母在做要生二胎的决定时,很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就是希望能给老大添个伴儿,希望能够通过再多生一个或者两个孩子为老大建立一份“与生俱来”的社会关系。尤其希望在孩子们年老时,还能互相扶持,不至于孤苦伶仃。
但实际上,从心理学研究的统计数据来看,独生子女在老年时期并不会比有兄弟姐妹的人更孤独。主要原因是因为兄弟姐妹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一个人在老年时期获取生活满意度的主要来源,伴侣和朋友才能增强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5]。
在Toni Falbo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非常遗憾的是,兄弟姐妹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似乎都并不是一个人排解孤独和增强幸福感的来源和最佳人选,相反,很多兄弟姐妹之间的内部矛盾成为了很多人不愿回忆的亲情,尤其在成年后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往往难以弥合,导致形同陌路,相互都留下了很深的情感伤害。
因此,为人父母仅仅希望为老大增添一个伴儿来排解成长中的孤独而决定生二胎,似乎大概率并不是一个理智的考虑。
上述分析了独生子女本身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及对比多子女家庭孩子的结果。那么,对于独生子女所在家庭而言,又有哪些差异和优势呢?
首先我们来看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婚姻质量。
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心理学研究人员Nicoletta Balbo、Bruno Arpino在2016年发表于期刊Demography上的研究表明:每多生一个孩子都会降低女性和男性的个人幸福感,同时夫妻间的婚姻满意度也会降低[6]。(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相似研究结论的研究还有很多,众多研究都证实了多生孩子实际上并不会为父母本身带来更强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来自于:养育孩子的精力、时间消耗,资金投入增加,夫妻间单独相处的时间减少。
所以相对于多子女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幸福感和婚姻满意度更高。还有研究统计显示,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妻比没有生育之前的个人幸福感更高,婚姻满意度也会随之独生子女成长到仅3岁后回复到生育前。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在于父母的养老问题。
独生子女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父母全部的关注和时间投入,是否意味着在父母年迈后,独生子女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呢?
非常遗憾的是,研究统计显示:独生子女并不会花更多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
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Raymond T. Coward和Jeffrey W. Dwyer在1990年发表于期刊Research on aging上的研究表明:对3742名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学调查和统计后发现,独生子女每周花在照顾生病父母的时间上与非独生子女的时间相同。因此,有更多孩子的父母得到的总的照顾时间更多[7]。(文献题目及摘要截图如下图所示)
在心理学调查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独生子女在心理上通常并没有愿意花更多时间照顾父母的意图,也没有希望多花自己的时间去照顾父母以弥补父母没有其他孩子陪伴的不足。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每个人在拥有自己的家庭后,所面临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事业压力导致一个人所能为父母付出的精力是差不多的,都是有限的。独生子女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而变得有所不同。因此,生病的年迈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少而得到较少的家庭照顾。
所以,常言道“养儿(女)防老”是有道理的。
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独生子女本身的性格、心理特征,及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从这些分析实际上可以分析出独生子女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优越性主要在于父母的时间、精力、财力投入,这些物质和心理的投入高于多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独生子女所享受的物质及情感资源都更为丰富。
这样的结果并非是说多生孩子会带来弊端,而恰恰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怎样才能养好孩子。
为什么本文提到的研究中,非独生子女在某些方面就要弱于独生子女呢?如果当你决定要生二胎、三胎时,是否可以通过这些研究结果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希望的弊端产生呢?
希望本文能为正在考虑是否要生二胎、三胎的父母提供有价值的思考,也希望借此文向已经为人父母和即将准备为人父母的读者们致敬!
为人父母后,都是真真切切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养育一个新生命,养育的目的并不是图等他(她)长大后能为我们付出多少,而是希望能尽一切可能呵护这个将自己生命无条件信任地交予我们,让我们塑造他(她)的人生,就凭这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信任,都值得我们倾注生命。成为父母的最大成就就是为一个生命创造了属于他(她)的时间。
[1] Polit, D. F., & Falbo, T. (1987). Only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9(2), 309–325. doi.org/10.2307/352302
[2] Pinyopornpanich, M., Intaprasert, S., & Kuntawongse, N. (2002). The birth order and personalities of medical students. Journal of the Medical Association of Thailand = Chotmaihet thangphaet, 85(1), 97–101.
[3] Falbo, T., & Polit, D. F. (1986). Quantitative review of the only child literature: Research evidence and theory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0(2), 176–189. doi:10.1037/0033-2909.100.2.176
[4] Kirkcaldy, B., Furnham, A., & Siefen, G. (2009). Intelligence and Birth 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Psychiatric Care.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0(1), 43–55.doi.org/10.1177/0143034308101849
[5] Falbo, T. (1976, September). Folklore and the only child: A reassess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6] Balbo, N., & Arpino, B. (2016). The Role of Family Orientations in Shaping the Effect of Fertility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Approach. Demography, 53(4), 955–978. doi.org/10.1007/s13524-016-0480-z
[7] Coward, R. T., & Dwyer, J. W. (1990). The association of gender, sibling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patterns of parent care by adult children. Research on aging, 12(2), 158–181. doi.org/10.1177/0164027590122002
《心理学解析》独家原创|禁止转载
文章版权归《心理学解析》所有
关注@心理学解析 每天获取有价值的心理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