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08:11:09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前妻受教育程度低,担心孩子经常接触会影响其成长,为此这名男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前妻探视孩子必须征得其同意,不得离开其视线,且不得将孩子带到前妻新组建的家庭。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綦江法院获悉,该院审理的这起探望权纠纷案已经判决,男子的诉求被依法驳回。
男子告上法院
要求限制前妻对孩子的探望权
綦江的姚梦与朱梅经过甜蜜的恋爱期,在2007年12月底登记结婚,两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次年5月,他们的儿子小彬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许多的欢乐。只是,幸福美满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人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2013年7月,在法院调解下,两人选择和平分手,并达成了离婚协议,即两人自愿离婚;儿子小彬由姚梦抚养,朱梅支付每月抚育费200元,直到孩子年满十八岁。
离婚后,朱梅想念孩子,时不时前去看望。然而,去年7月姚梦向綦江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前妻探视孩子必须征得其同意,不得离开其视线,且不得将孩子带到前妻新组建的家庭等。
法院驳回诉讼
不能以学历量化对子女的感情
法庭上,姚梦表示,前妻只有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有限,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也未按时支付孩子的抚养费,且个人私生活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道德影响、心理伤害。而他的条件,则能够更好地给小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
朱梅则称,她和儿子的关系很好,也曾给儿子转过抚育费,并当庭举示了大量的转账记录,还有相应的照片。
法院在审理后认为,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原告设置苛刻条件限制被告探望子女,既侵害了被告正当探望孩子的权利,也侵害了孩子正常接受母亲关爱的权利,该院对其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教育子女不是父或母一方的事情,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姚梦作为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朱梅与孩子的母子交流,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
文化水平高低不是衡量一个母亲人品和教育子女水平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以学历去量化对子女的感情。
姚梦诉称朱梅个人生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并无提供有效证据予以证明。
为此,该院依法判决,驳回姚梦的诉讼请求。
(注:文中人物系化名)
律师说法:
离婚后,父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离婚后,父或母对子女的探望,法律上是如何规定的呢?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京师(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晨曦。
夏律师表示,根据《民法典》第1084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第1086条还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还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该条中提到的合理运用的方式方法中,第一款也提出,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
第二十条还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者离异的,应当相互配合履行家庭教育责任,任何一方不得拒绝或者怠于履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阻碍另一方实施家庭教育。
“这也就是说,离婚后,不管男方抚养孩子,还是女方抚养孩子,都不能随意阻碍对方探视孩子。”夏律师表示,探望权不仅可以满足父亲或者母亲对于子女的关心、抚养和教育的情感需要,在保持与子女的往来中能及时、充分地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子女进行抚养教育,而且可以增加子女和非直接抚养方的沟通和交流,减轻子女的家庭破碎感,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遇上探视受阻该咋办呢?
夏律师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中规定,对于拒不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有关个人或者组织,可以由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是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制执行。
专家声音:
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缺位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只需母亲,或者父亲的陪伴即可?而陪伴孩子的成长,会因父母学历高低而受影响吗?上游新闻记者专门采访了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重庆市家庭教育理事严文强。
严文强表示,孩子是一个完整的人。孩子的这个“人”字,左边一撇代表父亲,右边一捺代表母亲。父亲母亲一个都不能缺位,共同支撑起孩子这个健全的大写的完整的人。父爱体现孩子生命的方向感,是孩子灵魂和精神的引领者。父亲着眼于培养孩子人格的整体性,父亲更看重精神方面的关怀和成长的引领,突出的是社会智慧的传递。而母亲的爱表达的是给孩子的安全感。母亲的体贴细腻,柔情善良,展现的浓浓情意是情感的传递者。
而孩子和父母的链接,则是通过情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品格的涵养,道德的修养,人格的熏染,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它是靠精神和灵魂,靠潜移默化身教,和学历、能力、学位、学分无关。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耕耘孩子的心田,是心灵的东西。学历高低和家庭教育没有最紧密的关系。
而且,学历低的人不代表没文化,学历高的人不见得有文化,真正的文化是做人的修养与教养,是真诚、质朴的体现。父母与孩子之间,依靠的是情感链接、心灵共鸣,与学历无关。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共同陪伴,也需要父母双方爱的滋润。这对于离婚家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严文强称:“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咨询治疗过程中发现,缺少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的陪伴,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记者调查:
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成长有影响吗?
你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有影响吗?怎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针对这些问题,上游新闻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多数人认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教育孩子是有一定影响的;也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陪伴更为重要;还有人认为,教育好孩子跟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中,家住两江新区的陈女士认为,父母文化程度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熏陶。整体而言,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更豁达,更开明。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成长,会更有安全感。而高质量的陪伴,互动的陪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亲子互动也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亲密感,对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好处。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言传身教,以及更多陪伴,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在渝北区上班的魏女士则表示,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绝对。家庭关系的和睦,父母的耐心,重视孩子品格的教育,松弛有道的学习和生活,这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成长。
而家住江北区的肖先生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教育。而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不能只是给他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怎么一起创造环境和灵活融入。
家住渝北区新牌坊的周先生则认为,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好多都是知识匮乏的普通农民。在他们身上,勤劳、善良、淳朴,对人热情、热心就是其代名词。我们从小耳闻目染,也学会了很多。而且,现在好多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并非个个高学历,却有着很好的素养。所以,在他看来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教育和陪伴孩子成长影响是有限的。
上游新闻记者 徐勤
本文来自【上游新闻-重庆晨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