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律师北京康德(北京康德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时间:2023-04-17 10:57:57来源:法律常识

刑事律师北京康德(北京康德律师事务所怎么样)

幼童生命的逝去每每令人心碎,尤其是毫无尊严的惨死。近日,发生在2018年10月的一起广西男子奸杀10岁女童案再次引发网络热议,凶手从一审被判处死刑,到今年3月因“自首情节”二审被改判死缓,对此被害者家人坚决反对,很多网友也表示难以接受。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对此案调卷审查。

人权不是罪犯的专利,要优先保障受害人权利

就本案而言,维持还是改判,都不违反刑法规定,但反映了二审法官的立场。维持原判反映的是对被害人权利的尊重,改判则凸显了对犯罪人权利的考量。在此意义上说,二审之“生”与一审之“死”判决上的差异,实则是两级法官在量刑立场上的不同。

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不仅地位是对立的,而且他们的权利也是相互对抗的,是一种“零和博弈”。任何对犯罪人的同情、对其权利的争取及希望使刑罚更人道的努力,都很容易被视为对被害人及其家人权利的漠视。正所谓“凡是犯罪人有所得,即意味着被害人有所失;支持被害人,即意味着主张严惩犯罪人。”法官的立场影响着量刑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长期以来,由于刑事法理论界对犯罪人权利的过分强调,特别是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法官难免受此影响,选择保障犯罪人权利的立场。

但在关注犯罪人权利的同时,却很可能会折损被害人的权利。正如加拿大学者沃勒在《被遗忘的犯罪被害人权利——回归公平与正义》一书中所言:被害人的权利越来越被我们的刑事司法系统遗忘,我们很少给予被害人所需要的帮助或应有的关注。

正如沃勒所言,保护我们的公民,防止他们成为被害人是刑法的主要任务,我们需要对犯罪被害人权利予以重新强调并加强其权利的敏感度。被害人权利,应该成为参与刑事司法体系的相关人员关注的焦点。

人权不是犯罪人的专利,刑事法治不能以牺牲受害人及其家人的痛苦为代价,不能只让犯罪人享受法治的红利。

司法审判考量民意,并非就是迎合舆论

我支持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不追求“杀人偿命”等量报应,但我也不赞成仅凭“自首”情节就免死的做法。杀人不偿命是有条件的,只有对那些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轻的被告人才可以适用。而对那些罪行极其严重的恶性杀人犯,如杀人动机极其卑劣,杀人手段特别残忍的,如果没有法定“应当”从轻量刑情节,就应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杨某奸杀10岁女孩,即属此类。

当下,理论界大都认为废除死刑是世界各国的趋势。实际上,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废除死刑、停止执行死刑并未成为国际潮流。例如,2019年美国司法部长宣布联邦政府决定恢复执行死刑;2018年7月,日本当局对奥姆真理教13名死刑犯全部执行死刑。

并且,刑事司法的立场选择不应该只是考虑理论界的观点,更要考虑被害人及其家人的感受。由于受到犯罪直接侵害,被害人及其家人难以“宽容”地对待犯罪人。但毕竟他们是犯罪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声音必须被听见、记忆必须受到尊敬、愤怒必须得以表达、恐惧必须得以化解,他们对刑事司法应享有话语权。

另外,刑事审判应适当考虑社会舆论。这是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需要。不过,刑事审判在适当考虑社会舆论的时候应该坚持法治的底线,即依法定罪量刑,遵循一定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防止冤假错案。要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为了迎合社会舆论,而法外定罪量刑;二是为了迎合社会舆论,而不讲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

以几年前的云南李昌奎强奸杀人案为例,该案最终处理结果既适当考虑了社会舆论,又坚持法治底线。云南高院二审改判李昌奎死缓,反映了云南高院法官在理念上过于强调犯罪人的权利保障,忽略了被害人及其家人的权利。他们未能全面评估该案的社会危害性,而是过于看重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因素、自首等可以从轻情节。

虽然云南高院再审改判李昌奎死刑(立即执行),其中社会舆论起了关键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意绑架了司法。原因很简单,李昌奎案件是典型的应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却没有判处的案件,在法律上有据可依,社会舆论的介入,只是起到了平衡犯罪人与被害人权利的作用。

如果你杀了别人,你就杀了你自己

最高法决定对此案调卷审查,也体现出对民意和被害人权利的珍视。未来,进一步依法作出提审或再审的决定,严惩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第一,避免被害人的家人上访甚至复仇。在故意杀人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的免死判决,常常引起被害人家属的不满,进而长期上访甚至私力复仇。10岁孩子被残忍杀害,其家人遭受的是毁灭性打击,他们也很难接受免死的判决结果。正如有学者所言,“在此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被害人家属的信访甚至闹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常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至于因不满法院免死判决而实施私力复仇的案件更是常见。

第二,回应严峻恶性犯罪现实的需要。根据相关统计,近些年虽然恶性暴力犯罪趋稳,但极端的强奸杀害未成年人案件还时有发生,民众对此深感不安。我们应该做的,是进一步强化刑法的威慑力,尽可能降低恶性犯罪,而不是急着不适用死刑。

第三,顺应民意的需要。奸杀10岁女孩案二审改判之后,同情被害人亲属、要求严惩犯罪人的声音成为舆论主流。民意对被害人亲属予以同情,要求杨某以命抵命体现了民众追求公正的朴素情感,即恶有恶报。正如康德所言,“任何一个人对人民当中的某个个别人所作的恶行,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的作恶。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杀了别人,你就杀了你自己’。”

第四,警醒犯罪人的需要。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在日本著名的福田孝行杀人案中,被害人亲属要求法院判处犯罪人死刑,其给出的理由是:“死刑的意义在于,让一个犯了杀人罪的犯人,诚实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从心里反省自己的误行……无情夺取他人宝贵的生命的确是很残忍的一件事。相对地,这个时候犯人才会真切体会到,他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报复手段,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面对自己所犯的恶行。”

□汪明亮(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兼职律师)

来源:新京报

编辑:马华莉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房屋 土地 自诉 案件 补偿费 债务 当事人 打官司 公司 律师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刑事案件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交通 合同 甲方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最低工资标准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鉴定 车祸 债权 补助费 工资 财产 程序 人民法院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伤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