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2 16:55:18来源:法律常识
大名县(史称魏州、北京、元城)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经度:115° 09′东,纬度:36° 18′北),隶属于邯郸市,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海拔:45 米,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全县辖20个乡镇,651个行政村,人口近百万。
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马颊河等河湖渠,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
漳河 (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漳河,古称衡漳、衡水,衡者横也,意指古代漳河迁徙无常,散温而不可制约。公元8年(西汉末年)以前,漳河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
漳河干流,自涉县合漳村起,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自西而东,从涉县丁岩入磁县西南境,沿磁县南边界及南部,至观台村流入岳城水库,出库后复为南边界线。经讲武城南入临漳县南部的习文、孙陶集、张村集、砖寨营,东入魏县。漳河南双庙、胡野拐、沙口集入大名县。
大名县西未庄、万堤,至营镇回族乡与馆陶县王桥镇交界的馆陶县徐万仓村与卫河汇流。
其间河道(合漳至徐万仓)长189公里(有资料记为192公里,也有记为179公里)。其中:涉县境内长31公里,磁县境内长55公里,大名县境内长27公里,馆陶县境内长4.2公里。
漳河上源有两支:分别为清漳河、浊漳河,皆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清漳河上游分东、西两源,其东源发源于晋中昔阳县漳槽村附近;西源发源于和顺县西部的八赋岭。浊漳河上游分北、西、南三源,其西源发源于沁县西北之漳源镇安高岭;南源发源于晋东南长子县西发鸠山;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西河口村。清漳河、浊漳河两支入涉县境后,在合漳村汇流后称漳河,与卫河合流后称漳卫河、卫运河,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
漳河干流,自涉县合漳村起,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自西而东,从涉县丁岩入磁县西南境,沿磁县南边界及南部,至观台村流入岳城水库,出库后复为南边界线。经讲武城南入临漳县南部的习文、孙陶集、张村集、砖寨营,东入魏县。漳河南双庙、胡野拐、沙口集入大名县。西未庄、万堤,至营镇回族乡与馆陶县王桥镇交界的馆陶县徐万仓村与卫河汇流。其间河道(合漳至徐万仓)长189公里(有资料记为192公里,也有记为179公里 [3] )。其中:涉县境内长31公里,磁县境内长55公里,大名县境内长27公里,馆陶县境内长4.2公里。 [4-5]
清漳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46公里,自郭家村北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61公里,全长207公里;浊漳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29公里,自张家头村西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21公里,全长250公里。
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若以最长的浊漳河为源,全长应为439公里。但一般资料皆记为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 是海河水系是最长的河流,故有资料称漳河是海河的正源。
河道特征
漳河在河北省磁县观台以上河段,两岸地势陡峻,河谷狭窄,水流曲折,坡陡流急,并间有赤壁、侯壁、天桥断等处天然跌障,河床纵比降为1:200-1:300。河道出观台至岳城水库为丘陵地带。岳城水库以下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为漳河平原河段,全长为119公里,落差64.7米,平均比降为1:2430,其中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桥河段河底比降为1:500-1:1000,河槽相对稳定,宽200-600米,河床质为粗砂卵石;铁路桥以下至南尚村河段长46.7公里,比降骤减,平均为1:2130,河槽宽达500-1350米,槽深仅为1-2米,沙滩密布,河身宽浅,主槽摆动不定,具有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南尚村至穿漳涵洞河段长21.84公里,平均比降为1:2160-1:2440,河床质为砂土,主槽平均宽381米,深2.5-5米,河槽较稳定;穿漳涵洞至徐万仓河段长35.26公里,平均比降为1:3050,河床质为淤土,河槽平均深3.8米,河槽宽一般在100-200米之间。
漳河在河北磁县高庄以上河段没有堤防。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左堤全长99.7公里,堤顶高程为83.13-46.87米,堤顶宽6-8米,内外边坡1:3;右堤自临漳西太平至大名周庄全长104.1公里,堤顶高程为84.74-45.89米,顶宽4-6米,内外边坡1:3。左堤高于右堤0.5-1.0米。
漳河堤距极不规则,临漳县境内河段,河槽滚动,塌岸坍堤,堤防弯曲,堤距860-2780米;魏县境内河床较为顺直,堤距约2000米左右,进入大名县境内,堤距渐宽,最宽的万堤段达5800米。
河道变迁
漳河,原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禹贡》中所指的衡漳和降水就是漳河。后来黄河南徙,漳河脱离黄河,加入海河水系,为海河中一大支流。历史上其变迁比较复杂,它的变动最南可达到安阳河,最北可达到滏阳河及其前身衡水,长芦或葫芦河所能迁徙之道,其变动顶点是在出山后邺镇(古邺都)之西,即三台口。
古代的漳河因受黄河的影响而多次变迁。历史上黄河曾两次改道由天津入海。第一次在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至新莽始建国3年(公元11年);第二次在宋庆历8年(公元1048年)至金章宗明昌5年(公元1194年)。两次共计759年。黄河具有洪峰高,含沙量大,善淤善徙等特点,遇河必夺,不仅卫河、漳河难以穿越,就是本来单独入海的滹沱河,亦不得不改变方向,沿黄河的边缘,东北流由天津入海。黄河是促使海河水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金代,黄河夺淮入海以后,在华北平原留下了高出地面的黄河故道,加之漳河含沙量大,将淀泊淤成平陆,河水盛涨,泄水受阻,至使漳河经常泛滥成灾而不可制约。清顺治9年(公元1652年)至光绪20年(公元1894年)242年间,漳河泛滥成灾40次,平均约6年1次。人们称之为“桀骜不训的漳河。”据《临漳县志》记载:“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7月,(漳河)渍曲周城西门;天启6年(公元1626年),水抵城下深丈余;崇祯3年(公元1630年)夏决南堤,后几岁以为常。”据《元城(大名)县志》记载:“嘉靖36年(公元1557年),漳卫横流,泛滥于大名、南乐、魏、清、内黄等县境,人有构巢而栖者。”
漳河历史上的改道路径大致有三。其一是漳河北源与滏阳河合流,史称北道,大体自临漳、经广平、至邱县、出威县西北、过新河县一线。其二是漳河南行与卫河合流,史称南道,故道大体自临漳、魏县、经大名、至馆陶一线,并在馆陶县以上入卫。其三是介于北道、南道之间的中道,大体自临漳、经肥乡、广平东北流,至冀县与滹沱河合流,再北流河间等地直达天津入海。从时间上看,走南道时间最长,从公元1368-1942年的575年间,有347年走南道。
南道入卫河,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卫河(卫运河)水源匮乏,明代将漳河部分河水引入卫河,康熙三十八年,将全漳入卫,漳、卫两河完全合流,以保证南运河的槽运。这也几经变化。明正统13年于肥乡入卫,明正德初年,在大名县闫家渡入卫;明嘉靖年间又在回龙镇入卫;不久又在内黄县石村入卫。清康熙47年,全漳入卫走南道;嗣后,漳河虽变迁不定,但一直在南道。1942年,漳河在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入卫至今,形成了现在漳、卫河合流的态势。
水文特征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穿行于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河道纵坡平均为1/260,水性湍而悍,急流以高屋建瓴之势,穿峡谷、越断崖,奔腾而下,“漳水洪涛声闻数里”(《畿辅安澜志》)。洪流挟带大量泥沙,据对1923-1965年资料统计分析,漳河观台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580万吨。“漳水之浊虽减于黄而易淤于黄”,故漳河素有“小黄河”之称。在海河流域,漳河的输沙量仅次于永定河,居第二位。 [2]
历史上漳河上游十年九旱,下游洪涝频繁。据统计,1607-1911年的305年间,漳河共发生洪水55次。
漳河流域位于太行山以东的迎风面,暴雨多集中于汛期,特别是七八月份。该区洪水出现频次较多,且集流迅猛,峰高量大,年际变化亦大。整个漳河的洪水主要特性是,峰形陡峻,峰高量大,持续时间短,因此漳河素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如1963年洪水,观台日平均流量超过500立方米/秒,只有12天,而洪峰量竟达5470立方米/秒。洪水传播快,如岳城水库至南馆陶120余公里长的河段,洪水传播时间仅需要33个小时。由于漳河河道内自身特点,上游来沙量多,大量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内,年平均淤积泥沙约1583万吨。岳城水库建成后,漳河上游75%的泥沙被岳城水库拦住,减少了泥沙的下泄,使漳河下游由堆积为主改变成以冲刷为主。同时,漳河行洪能力也受卫河洪水顶托,漳、卫河洪峰遭遇时就降低了漳河泄量。
河源支流
清漳河
清漳河,由于流经地区多变质岩,泥沙含量不多,河水清澈,故名。发源有二,即清漳东源和清漳西源。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以北河为正源,清漳东源发源于太行山区山西省昔阳县漳漕村山麓,东南流至左权县下交漳村汇清漳西源,河段长120公里;清漳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古为辽县),由西北而东南过左权县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长90公里。东、西两源汇流后,清漳河又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经黎城县下清泉村出山西进河北涉县污犊村,流经刘家庄、涉县、匡门口至合漳村汇浊漳河。清漳河在山西省境内长146公里, [1] 自郭家村北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61公里,全长207公里。[1] [6-7]
浊漳河
浊漳河平顺县阳高乡段
浊漳河,流经河北省地区多黄土丘陵,河水混浊,故名。上游分为南源、西源和北源。南源又名潞水,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出长子县,经长治县入长治市郊区,在此建有漳泽水库。水库跨长治郊区与屯留县界,出库后又流经潞城县、襄垣县,在襄垣县甘村与浊漳河西源水相汇,仍称浊漳河南源。主流长103.9公里,流域面积3521.6平方公里;西源又称铜鞮水,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村附近。宋太宗“下河东”时,开辟太行道曾过此,认为此名对行军不利,改为“交口”。河出沁县,入襄垣县,在此建有后湾水库,并在甘村会南源水。西源主流长80.2公里,流域面积1693.4平方公里;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主流长116公里,流域面积3684.6平方公里。西、南两源的襄垣县甘村汇合后,向东北流27公里,与北源汇合后称浊漳河。干流长90公里,在平顺县下马塔出山西入河北省涉县境,在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东流。在潞城西流、南流村漳河边有群泉注入河中,与浊漳河水可并行数公里,清浊可辨,泾渭分明。下游叫漳河、漳卫河、南运河。直接汇入干流的各支流流域面积2708.6平方公里。浊漳河在山西省境内长229公里,自张家头村西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21公里,全长250公里。浊漳山西边界段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有河南省林州市修建的红旗渠引水工程。浊漳河出马塔关后,进入了河北省涉县与河南省林州市的交界处,是冀豫两省的界河。这里的浊漳河谷,自古就是冀豫两省进入山西省的交通孔道。 林县在山西省境内建引漳河水的红旗渠渠首闸,安阳县在林县境内建引漳河水的跃进渠渠首闸各一座。
清漳河支流
东崖底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武乡两县交界分水岭黎城一侧、黄崖洞镇漆树村西的狮子杯,向东南流经水寨、东崖底等村,在看后村东注入清漳河。河流全长19公里,平均纵坡24‰左右,流域面积118.7平方公里,河床为砂卵石,河床糙率约0.067。在东崖底河干流以南,有一较大支流黄崖洞河,源于著名的黄崖洞一带,流经黄崖洞、赤峪、上河等村,在东崖底村南汇入东崖底河,河长11公里。东崖底河是一条季节性河道,平时干涸。汛期洪水随降雨而生,来得猛去得快。该河年径流量1200万立方米。河流泥沙主要为推移质。
源庄河,是清漳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黎城县北部西井镇,有南、北二支,北支在杏树滩村西,南支在千仵村,两源相距3公里,两源自西向东流,分别在南委泉村北、南两侧流过,汇合于茶棚滩,而后绕玉泉山向东流经源泉、源庄村,在寺底村东与西井河汇合后继续向东经石背底、圪台磨村出省界,经河北省涉县西辽城东流入清漳河。源庄河有两条较大的支流西井河和柏官庄河。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发源于洪井乡黄草擉村西,自西向东从王家庄、柏官庄村南流过,在长畛背村北改向北流,经过曹庄、三十亩村,在源泉上游2公里处汇入源庄河。源庄河河长24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内21公里),河道比降20‰,流域面积274平方公里,河床糙率约0.065。源庄河支流西井河河长17公里,柏官庄河长12公里。源庄河为弯曲型河道,河谷宽300-500米,河道宽80-100米。由于上游南委泉近于干枯,源泉以上河道在汛期有水,源泉以下河道因接纳源泉(玉泉)而有清水流量。[13]
东枯河,发源于涉县偏店乡,属清漳河支流,流经涉县县城后注入清漳河,汇水面积119平方公里。
浊漳河支流
平头河,也称马岩河,是浊漳干流的一级支流,源于武乡县东南部韩北乡小窝铺村北的黄纪脑(位于石门乡),向西南2.5公里进入黎城县上遥镇南余沟,转向南经阳和脚、葫芦脚、马岩、后家庄、平头,从西下庄村起改流向为南偏西,再经东坡、石板村,最后于石板村西南从浊漳河左岸汇入浊漳河。平头河河道全长21.5公里,流域面积104.9平方公里。在平头村有岚沟河汇入。平头河为山区洪水河道,年平均径流量约700万立方米左右。马岩村以上河道无基流,在马岩村因有龙洞泉的出露,下游河道清流量约为0.06立方米/秒。
原庄河,是浊漳干流的一级支流,源于潞城市北部合室乡张家河村,向北经过黄蒿沟、小熬脑、西岭、申庄、西坡等村,在西坡村北2.5公里处进入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改向东北,流经原庄、井关、普关等村,在普头村北1公里处流入黎城县境,最后流经长治、榆树村,在上遥村北0.6公里处从浊漳河右岸汇入浊漳河。河道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110.10公里。原庄河是一条穿行于丘陵沟壑区的季节性河流,年平均径流量约300万立方米。流域上中游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下游为石山区和土石山区,地形较为完整。高程大都在1000-1200米,入河口为740米。河流年输沙量为4.73万立方米。
小东河,是浊漳干流的一级支流,源于黎城县东阳关镇老金峧。向西南方向流经东黄须、停河铺乡大停河、停河铺、黎候镇午桥、黎城县城、南桥沟、东洼、西洼、西仵乡西仵、赵店等村,在赵店村南从浊漳河左岸注入浊漳河。河流全长20.8公里,河道宽10-30米之间,河道纵坡为5-15‰,河床糙率为0.025-0.03之间,流域面积215.6平方公里,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径流主要为洪水径流,径流量1499万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19.23万立方米,流域地貌为丘陵与河谷阶地。整个河道处于黎城盆地,北由横岭为分界线,东、西两侧分别由大山阻隔,河床比较稳定。阳南河、七里河分别在停河铺七里店村汇于小东河。流域内年平均降水量531.9毫米。流域内有小型水库3座和多座塘坝,总库容620.8万立方米。
平顺河,又称百里滩河、西沟河,发源于平顺县龙溪镇大门道村东南4公里与壶关县交界处一带的深山区,在大门道村以上河(沟)称“马道河”,属无人居住区,流向为先向西而后转向北。河流从大门道村东流过后,向北流经北坡、龙镇、南坡、西沟乡申家坪、南赛、西沟、川底、石埠头,青羊镇(平顺县城)等村流经山南底、南耳沟、张井三村,然后向北偏西方向经过中五井乡天脚村、中五井、下五井、留村进入潞城市黄牛蹄乡李庄、庄头、清口、下黄等村,在下黄村改向东,经辛安村后从浊漳河右岸注入浊漳河。河流全长49公里,流域面积677平方公里。较大的支流有南大河,在潞城市李庄村西北从左岸汇入平顺河。平顺河为季节性河流,年平均径流量约1400万立方米,全部为洪水径流,河道清水流量为零。流域内有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2332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312平方公里。有安乐、西沟、西岭提水工程。
南大河,是平顺河的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发源于壶关县集店乡西庄村北一带,在当地称百泉河,向北偏东方向流经该县的辛村、西桥上、河东等村,进入平顺境内后经过苗庄、北甘泉、常家、北社等村,在北社村北进入潞城境内,在潞城境内,河流沿东北方向经过苗家、木瓜、王家庄、南桃、黄牛蹄,出黄牛蹄水库后汇入平顺河,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293平方公里。南大河流域内有小水库4座(河东水库、南五马水库、北甘泉水库、黄牛蹄水库),累计总库容2937万立方米。
露水河,是浊漳干流的一级支流,发源自平顺县杏城乡浦水,先向东南流经鲜泉、黄崖、牛石窑,过牛石窑村后缓慢转向东北,经苇池、河楼沟、阱底等村出平顺境入河南省林州市。在林州境内向北偏东方向流经高家台、石板岩、南谷洞、尖庄、杨耳庄、槐树庄、东盘阳等村,最后从浊漳河右岸注入浊漳河。在尖庄村上游,有支流苤兰岩河从左岸注入。露水河干流总长53公里,其中山西省境内河长16公里。山西省境流域面积471.12平方公里(包括苤兰岩河及其他从出省境汇入的水支流面积)。露水河干流出境处多年平均径流量400万立方米,多为洪水径流,河道清水流量0.1-0.3立方米/秒。露水河流域有小型电站4处,总装机容量6台483千瓦。林州市境内建有南谷洞水库。
小丹河,小丹河是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子、高平两县交界的琉璃山(丹朱岭)北麓,与山南麓的沁河支流丹河源以-岭(丹朱岭)相隔。河自西而东流经张店、崔庄、而后蜿蜒北上,经田良、布村、离村、邹村、韩坊、交里等村,在交里村北归入浊漳南源。河流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主河道宽5-20米。小支流固益河在邹村东北从左侧汇入丹河。流域内年径流量630万立方米。年平均清水流量0.07立方米/秒。地表水19万立方米,地下水360万立方米。
陶清河,是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源于壶关、陵川两县交界附近壶关县常行乡西马安村北,其主流流经壶关、长治、长子三县,全长78.7公里,是一条季节性洪水河道。在壶关境内,河流先是自南向北流经东井岭乡西马安、百尺镇韩庄、流泽,店上镇店上、固村,而后向西北经龙泉镇西堡(西堡水库)、紫岩掌、宋堡,在宋堡村南转向西南,经过黄山乡新庄村入长治县西池乡河头村、西池村入陶清河水库,再次改向西偏北方向,过东和乡、北呈乡北岭头、六家后,沿长治、长子两县交界蜿蜓北流,最后在长子县宋村乡南李末村北注入浊漳南源。陶清河流域面积735.18平方公里,较大支流有荫城河、师庄河(色头河)。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属季节性暴雨型山区河流。河川径流量以洪水流量为主,清水流量甚微。陶清河年平均输沙量63万立方米。陶清河流域内有中型水库2座(西堡、陶清河)、小型水库9座(葡萄山、脚步河、石门口、流泽、北宋、东庄、河头、仙泉、坟上)。
岚水河,是浊漳南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屯留县盘秀山东麓的丰宜镇桥华沟和沙则沟,自西向东流经黑家口、吴寨、西流寨、丰宜,在丰宜以东入长子县境,继续东流经过营里、鲍家河水库,在东里村南流向东偏南方向,沿途经过关村、岚水、东贾、李庄,而后又向东偏北经大关村、董村进入长治市郊区,在杨暴村北注入浊漳南源,河流全长58.43公里,流域面积463.36平方公里。该河在长子县吴村以上流经土石山区,比降为20-15‰;吴村以下流经黄土丘陵区和冲积平原,比降5.2-0.63‰。岚水河的主要支流有金丰河、雍河。岚河年平均年径流量2499万立方米,该河径流来源主要在上游山区,各支流均有清水流量,枯水期清水流量0.216立方米/秒。河流冰封期一般在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上旬。年输沙量约30万立方米,主要为粉砂至细砂。
迎春河,是浊漳西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县西部的伏牛山东麓,源头在漳源镇罗卜港村东,河流自北而南流经元王、上湾、东坡等村,在东坡至福村间转为向东流,又经丈河上、迎春、西渠上等村,在沁县城西汇入浊漳西源。在河源至福村间,多条平行的小支流从右岸汇入。石板上河为迎春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册村镇石槽沟、尧山村、东山一带,流向为先向北而后朝东,在福村正南从迎春河右岸汇入迎春河。迎春河河流全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32.88平方公里。上游河道(福村以上)纵坡17.4‰,下游纵坡2‰,流域宽度10.4公里,河床糙率为0.04。迎春河年平均径流量1061万立方米,年输沙量12.05万立方米。该流域有元王、池头等几处泉水,较大的为郭村镇池头村青龙池泉水,因此该河常年清水不断,水色清澈透明,没有污染。在迎春河建有小(1)型的迎春水库和迎春灌区,支流上建有小(1)型的石板上水库。
圪芦河,是浊漳西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县、沁源交界圣佛岭东麓的沁县册村镇新庄村西北,上游接纳了后泉(漫水)泉水和余交村西的余河水,经册村向东流,在樊村南与右岸支流南里河汇合,于樊村以东2公里汇入浊漳西源。流域面积151.8平方公里。圪芦河主河道流经杨家铺、后泉、漫水、寺庄、后沟、下湾、册村、河止、道兴9个行政村。主河道全长26.9公里,流向为自西朝东,河道平均纵坡6.4‰。有三条主要支流:一是南庄至册村支流,流经南庄、南余交、北余交、册村4个行政村,河长6.3公里;二是南马服至陡沟支流,流经南马服、北马服、新柱、陡沟4个行政村,河长6.3公里;三是西林至寺家庄支流,流经西林、东庄、侯家庄、上张庄、下张庄、南里、中里、唐村、寺家庄9个行政村,河长8.1公里。流域内有册村雨量站,建于1971年,有30年的观察记录。河道年径流1350万立方米。清水流量漫水至河口为0.2-0.3立方米/秒。河流输沙为细砂和粉细砂,年输沙量15.80万立方米。圪芦河流域内有中型水库(圪芦河水库)1座,小型灌溉工程(圪芦河和五一渠)2处和鱼池100亩。
白玉河,是浊漳西源上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沁县西南部南泉乡泊村,流经南泉、郭庄、连家庄、故县、徐村、月岭山、太里、南池等村,在南池村东南注入浊漳西源。主河道流经南泉乡、故县镇、新店镇3个乡镇12个行政村,河型呈树枝状,干流在连家庄上游流向为东北,连家庄以下流向正东。河流总长32公里,流域面积280.7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5‰左右。白玉河有4条较大支流:一是连家沟至连家庄支流,流经连家沟、八东坡、下庄、唐庄、连家沟,河长10.8公里;二是寺沟至东仁支流(后河),流经寺沟、北集、五科、后河、东仁,河长9.9公里;三是阳坡至杨楼角支流(清河),流经阳坡、西庄、窑科、东庄、安仁、新尧科、余沟、清河、下清河、杨楼角,河长8.1公里;四是西待贤至古城支流(待贤河),流经西待贤、东待贤、何家庄、杨湾、下窑、沙圪道、古城,河长7.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为2493万立方米,最大5740万立方米(1989年),最小293万立方米(1999年),清水流量为0.2-0.3立方米/秒。年平均输沙量为34万立方米,由于植被逐渐改善,梯田整治,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河流泥沙逐渐减少,平均输沙量为5.75万立方米(1988-1999年),河水水质良好。白玉河流域内有1座中型水库(月岭山水库),1处小型灌溉工程(月岭山)及人畜饮水工程。
郭河,在沁县段称杨安河,在屯留县段称谷河,是浊漳西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沁县西南部杨安乡韩庄西的苗行沟和坟上沟,流经沁县的上湾、上观、许庄、杨安、松交等村,在松交村东2公里处入屯留县,经吾元镇的黑豆沟、三交、东坡、甘草滩后入襄垣县境,经上马乡的高崖底、温泉、固村、司马、流渠等村后入后湾水库。郭河在沁县段流向为东偏南,入屯留后即开始转折,自三交村起至后湾水库流向为东北。河流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285.55平方公里,河道平均纵坡2‰。海拔高程在1000-1200米之间,入后湾水库处高程917.00米。郭河流域内水利工程有小(2)型水库1座,塘坝2座,打井120余眼,节水灌溉面积1200余亩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
淤泥河,是浊漳西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屯留县余吾镇杏树脑村西南,流经董庄、响水头、史家沟等村后,出境入襄垣县侯堡镇的安沟、邕子、闫村、侯堡、东周、南丰沟,在古韩镇东里村从右岸注入浊漳西源。河流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14.35平方公里。河流上游(闫村以上)为向东流,平均比降15‰,下游流向北偏东,比降约2‰。流域内建有小(1)型水库2座,潞安矿务局自备水源工程、后湾水库灌区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滩地开发300余亩。
涅河,古称涅水、甲水,是浊漳北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武乡县西部分水岭乡的五里铺村,流经武乡、沁县两县的勋欢、权店、南沟、程家沟、东寨底、南涅水、窑上坡、祁村、松村、聂村、富庄、东村等村镇,在关河水库下游约1公里处汇入浊漳北源。河流流经地多为丘陵山区中的河谷平川,河道平缓多曲折,总的流向为自西北流向东南。在程家沟---松村河段,河流基本上作为两县的分界,但由于平川河流的摆动性,河流与县界又不完全一致。涅河沿途从右岸接纳的主要支流有西汤河、南涅水河、松村河,从左岸接纳的主要支流有高寨寺河、涌泉河、马牧河等。涅河全长48公里(五里铺——河口),流域面积696.7平方公里(其中平遥21.56平方公里,武乡421.8平方公里,沁县253.34平方公里),河道纵坡上游故城水库(南沟)以上为26‰,中下游为1.25-8.33‰涅河河口断面年平均径流量3648万立方米,枯水期清水流量在0.5-1.0立方米/秒间,年平均输沙量89万。河道全长48公里,可治理长度为30公里,已初步治理21公里,其中石堤5公里,土堤6公里,生物堤10公里。控制河道宽度为100-150米。
贾豁河,是浊漳北源关河以下的一级支流,位于武乡县贾豁乡,贾豁村以上分为两支,一支发源于下细堙村南,向西偏南流经刘家沟、上王堡、李家庄、下王堡、贾豁等村,另一支发源于大堙村南,流经柳亭郊、石泉、郭村,在贾豁村南汇合改向南流,经东坡、官道甲、古台、田庄,流经故县乡的李庄汇入浊漳北源。河流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遇暴雨,山洪暴发,雨过天晴,河道即干,河床为岩石,河床稳定。河流年径流量为635.5万立方米,径流系数为7.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输沙量为18.66万立方米。土壤侵蚀模数石山区为1000吨/(平方公里·年),土石山区为1800-2000吨/(平方公里·年),丘陵区为2000-2500吨/(平方公里·年)。
蟠洪河,又称洪水河,位于武乡县东部,是浊漳北源较大的一级支流。蟠洪河上游(武乡洪水镇寨坪村以上)分为左、中、右三源,三源大致流向均为由北向南。左源自武乡县墨镫镇岩洼村,流经墨镫、马堡、新村、白和等村。中源自左权县的神凹村,经左权县三教、三架沟、佛口村进入武乡,又经武乡县墨镫镇玉石沟西、洪水镇北台、南台等村,在白和村西南与左源合流,流向洪水、寨坪。右源源自榆社县甲堰沟,经营村、驼骆、上石墙等村进入武乡洪水镇后,又经下石墙、上黄岩、广志、东沟、西沟等村,在西沟村南、寨坪村北与左、中二源合流。三源合流后,蟠洪河向西南方向经寨坪、店上、中村、蟠龙、型塘、监漳镇的下北漳等村,出武乡境后在襄垣西营镇南漳村西归浊漳北源。河道全长40公里(神凹-河口),流域面积525.61平方公里。蟠洪河沿途有广志河(古称黄岩水)、窑湾河、石门河、陌峪河汇入。河道年平均径流量约3800万立方米。一般清水流量0.013立方米/秒。河流年输沙量76万立方米。
石门河,是蟠洪河的一级支流,源于蟠洪河与清漳河流域分水岭西侧武乡蟠龙镇境内,向西北方向流经南郊、郊口等村后改向西,再经石门、温庄等村,在河不凌村东入蟠洪河。河沟全长16.7公里,流域面积100.6平方公里。沿途有石瓮河、马兰头河汇入。石门河为季节性河流,平时基本干枯,汛期遇暴雨,山洪暴发,雨过天晴,河道即干,河床为岩石,河床稳定。流域上游为石山区,中下游以土山区为主。河流年径流量533.5万立方米。该流域地貌为土石山区和丘陵区,灰岩区约20平方公里。
史水河,是浊漳北源一级支流,发源于沁县水凹村,沿沁县、襄垣县界向南至沁县李家庄东进入襄垣县王村镇境,向东南流经史北、下庙、王村、北姚、店上,又缓慢转向东北,经下良镇西故县、下良、西坡、水碾村,在西邯郸村西约1公里处注入浊漳北源。在王村,有支流龙王堂河从左岸汇入。史水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90.83平方公里。史水河一般清水流量0.05立方米/秒左右。年平均径流量约1000万立方米。河流清水流量为0.13-0.22立方米/秒。河流年输沙量为8.73万立方米。史水河上有3座小(2)型水库,分别是东风水库、店东水库和王家峪水库。
治理开发
古代水利工程
引漳十二渠(西门引水渠),战国时魏国人西门豹所开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古代大型引水灌溉渠系。公元前422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至邺、革除河伯娶妻之恶俗,兴民屯,又发民力在漳河右岸(距岳城水库大坝下游5公里,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附近,当地群众称作闸门沟的地方)开凿水渠十二道,引漳水灌田,民得饶足。引漳十二渠的工程措施是在漳河中修筑十二座溢流低堰以拦河水,每堰在南岸开取水口,共建成十二条渠道,能灌能排,旱时可引水灌田,水大时又可排涝。“蓄为屯云,泄为行雨”,效益十分显著。据姚汉源教授考证,当时粮食亩产可提高8倍以上,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纪念他,代代香火不绝,今仍存。从西门豹修建引漳十二渠后,唐、宋、元、明、清对漳河十二渠也都有修复或扩建,但近代渐被淤废。
利漕渠,三国初期,建安9年(公元204年),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为向北方战争运粮,于建安18年(公元213年),开渠引漳水过邺入白沟(卫河),转通黄河,名利漕渠。利漕渠南起馆陶,西北至斥漳(今曲周县东南)。 [2]
蓄水工程
长畛背水库,位于源庄河支流柏官庄河上柏官司庄乡长畛背村,1966年5月竣工,属小(1)型水库,总库容150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水库大坝为重力土坝,坝高22米,达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年一遇。 [13]
漳泽水库,又名太行湖,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是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浊漳河南源干流上的一座以工业、城市供水、灌溉、防洪为主,兼顾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多年调节水库。兴建于1959年11月,1960年4月竣工蓄水投入运用。1989年10月至1995年6月进行了除险加固改建。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76k平方米,总库容4.27亿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漳泽水库自投入运用以来,为上党盆地,特别是对长治工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承担为长治钢铁厂、漳泽发电厂、王曲发电厂等十个工业企业的供水任务。由于防洪、供水作用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被誉为“太行明珠”。 [14]
屯降水库,位于屯留县城西13公里处的河神庙乡店上村浊漳南源支流降河上,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07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317.5平方公里,土石山区8.75%,多年平均径流量522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5190万立方米,已淤积库容1800万立方米。水库于1958年始建,1959年9月基本建成。水库防洪标准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
鲍家河水库,修建在浊漳河南源支流岚水河上,位于长子县碾张乡鲍家河村东。与原关村水库连通,水库以上干流长25.83公里,河道比降6.3‰。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75.4平方公里。水库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1979年7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径流量1837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总库容1442.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999.03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43.0万立方米。至1994年已淤积166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450万立方米。
申村水库,位于长子县西南约10公里浊漳河南源干流上,控制流域面积23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123平方公里,土石山区面积58平方公里,黄土丘陵区面积54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12.2公里,河道长19.3公里,平均纵坡8.04%。申村水库于1958年开始兴建,1959年基本建成多年平均径流量3730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总库容2578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49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63万立方米,死库容424万立方米。至1983年库容淤积量为863万立方米。
陶清河,水库建在浊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位于长治县东南15公里处的韩店镇南曹家沟村,控制流域面积615.3平方公里。水库区间流域面积392.8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152.7平方公里,土石山区面积180.2平方公里,丘陵区面积59.5平方公里。区间河道长24公里,平均纵坡6.9%,流域平均宽度15.6公里。水库于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基本竣工。多年平均径流量801万立方米。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水库设计总库容3970万立方米,其中调节库容10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50万立方米,1981年底淤积库容达1220万立方米。
西堡水库,位于壶关县城西南13公里的西堡村,系浊漳河南源支流陶清河上的较大的水库之一,控制流域面积222.5平方公里,其中石山区面积148.8平方公里,土石山区面积81.0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度8.06公里。河道长28.7公里,河道平均纵坡8.9%。多年平均径流量190万立方米。设计库容为3364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639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709万立方米,淤积库容1016万立方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校核,水库于1959年10月动工兴建,1962年正式拦洪蓄水。
庄头水库,位于壶关县崇贤乡庄头村南500米处,建在浊漳南源支流石子河上,水库以防洪为主,兼顾工业供水、人畜引水和农田灌溉。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19.2平方公里,流域长21.93公里,平均宽度5.43公里,平均坡降1.72%。多年平均径流量32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1675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76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28万立方米,死库容87.0万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始建于1974年10月,建成于1977年10月。 [15]
后湾水库,后湾水库位于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虒亭镇后湾村,浊漳河西源干流上。1959年兴建,1960年3月竣工。总库容130330000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323×105立方米,防洪库容92280000立方米。设计水位923.4米,校核水位924.3米。防洪标准为2000年,控制流域面积1300平方公里。年均入库水量为1.16×108立方米。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长300米,高26米,坝顶宽8米,底宽146.6米。坝顶高程926米,防浪墙高程927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917米,设计泄量为548立方米/秒,输水洞泄量为7立方米/秒。该水库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产养殖效益,河道安全泄量为500立方米/秒,保护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太洛、榆黄公路、太焦铁路的安全。水库设计灌溉面积584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为4067公顷。
关河水库,关河、古称武乡水,属浊漳河北源。上游支流很多,较大的支流有泉水河、云簇河、南屯河、东河等。关河水库地处太行山麓,位于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关河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745平方公里,总库容1399×105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56680000立方米,兴利库容277×105立方米,防洪标准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相应百年洪水位为994.42米,千年洪水位996.0米。由于水库上游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至1987年底已淤积63810000立方米,占总库容的45.8%。水电站为坝后引水式季节性电站,总装机3×700千瓦,于1990年10月1日投产。关河水库为多年调节的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
岳城水库,位于河北省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的漳河上,大坝左端在河北省磁县境,右端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英烈村北,控制流域面积18100平方公里。1958年8月开工,1970年全部建成。电站装机一台17000千瓦。灌区渠首河北省民有渠与河南省漳南渠分别引水,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其中河南约占1/3,分水比例河北与河南省54比46。1981年后,并向河北邯郸市、河南安阳市工业供水。
南谷洞水库,南谷洞水库位于林县城西北35公里太行山东麓浊漳河支流露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70平方公里,为深山区,山高谷狭石头多。原规划50年一遇洪水设计,百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位于深山峡谷中,坝基为震旦纪石英砂岩。大坝为粘土斜墙堆石坝。1958年4月动工,1971年7月大坝修至75米高,完成一、二级输水洞及溢洪道部分工程,开始发挥效益。1960年、1963、1968年、1975多次补建,最大泄量达492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达5000年一遇标准。但以后廊道内又出现大量漏水,仍属病险水库,多年只能低水位运行。
水电工程
漳河上游在未修建大中型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以前,河道径流量比较丰富稳定,人们对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较早。1942年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在其驻地赤岸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10千瓦的水电站,为军政机关照明使用。1944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西达兵工厂,在其驻地西达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28千瓦的水电站,为工厂动力和军队机关照明供电。1945年3月冀南银行在驻地茅岭底村兴建了装机容量为10千瓦的水电站,为币厂造币纸供电。进入 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不少沿河村庄利用木制水轮机,用以发电照明或作为机械动力加工农副产品,由于易损坏,效率低等原因,而逐渐被淘汰。小水电站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80年代建,属于定型化水轮发电机组。这些小水电站多为沿河村所修建。侯壁、匡门口至观台河段,沿河49个村庄,已建电站46座。村办电站,单位机组容量一般在100千瓦以下。县办小水电站规模较大一些,平顺县侯壁电站,装机容量达9000千瓦。赤壁电站装机容量为7500千瓦。涉县西达电站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
南谷洞水电站隶属于林州市南谷洞水库管理所,位于南谷洞水库坝基后,属坝后式引水泄流发电站。即在南谷洞水库向红旗渠泄流时发电。该站主厂房等设施建成于1979年,后因资金及管理体制等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才安装2台800千瓦机组,实现当年安装,当年投产发电。用10千伏线路送至任村35千伏变电站并入系统电网。
水文监测
清漳河刘家庄国家级重点水文站,位于岳城水库以西的山区,采用卫星和GPRS两个信道,刘家庄断面采用超声波水位计监测水位。
大型灌区
漳河两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大大小小的灌区很多,其中实灌面积在6667公顷以上的大型灌区共有6个,它们是河南省的漳南灌区、红旗渠灌区、跃进渠灌区,河北省的民有渠灌区、大跃峰灌区和小跃峰灌区。
漳南灌区
漳南灌区受益范围有安阳市郊区、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鹤壁市郊区以及河北省临漳县。下属幸福、万金、洹南、洹东、汤河5个分灌区。1966年由中央和省批准修建漳南总干渠,将5个分灌区连成一片。总干渠由岳城水库供水,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00立方米/秒。输水方法:一是通过幸福、万金渠道向安阳市区、安阳县和汤阴县送水;二是通过安阳河经洹南、洹东两渠向内黄送水。
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原有效灌溉面积的91.4万亩,后衰减到42.5万亩。
漳南灌区由安阳市水利局统一管理,各分灌区设有管理处。水源除万金一、二支渠和“五六”建设渠由彰武水库供水外,其他灌区由岳城水库供水。1958年冀豫两省协议岳城水库分水比例为冀54%、豫46%。
(一)幸福渠灌区是古老灌区之一,战国魏文侯时(公元前412年)邺令西门豹引漳灌田,名为漳河十二渠。后汉、曹魏、晋、隋均有整修,东魏(公元535年)取名天平渠,北齐时改为河清渠,1928年改名三民渠。1949年灌溉仅5万亩。1949年后改名为幸福渠。岳城水库建成后,在漳南总干渠五孔桥(位于渔洋村北)上引水,设计流量13.6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6.1立方米秒。干渠长26.9公里,支渠5条总长99.04公里,连同安阳河以北自漳南总干渠上引水的3条支渠,设计灌溉面积为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5.5万亩。
(二)万金渠灌区创自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刺史李景“堵洹开渠”,原名高平渠。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韩琦浚渠后改名千金渠,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抚民参政朱瑄浚修,改名万金渠,沿用至今。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始建石闸,至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拦河建石堰,加大了入渠流量。民国期间,渠闸由渠户自理,成立水利协会,专办渠田纠纷事项。旧章各闸灌田,每月均有定期。安阳西干渠有4座闸,安阳东有南、北、中3条万金渠。1949年灌溉面积共约10万亩。今日之万金渠包括万金、胜利、“五六”建设3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4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9.5万亩。
(三)洹南灌区1956年兴建,引安阳河水3.5立方米秒,灌溉3.6万亩。1963年被洪水冲毁,1965年底全部恢复并配套。1968年在安阳河上建拦河浮体闸后,与洹东渠同在闸上引水,灌溉面积扩大到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
(四)洹东灌区建于1968年11月,设计流量21立方米秒。灌溉安阳县14万亩,内黄县10万亩,共24万亩。
因用水纠纷,工程失修,目前效益不足一万亩。
(五)汤河灌区位于汤阴县境,1959年兴建,原由小河子(汤河)水库供水,后由漳南总干通过“五六”建设渠供水,设计灌溉面积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万亩。
红旗渠灌区
红旗渠灌区1960年兴建,1979年完成。渠首拦河坝建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侯壁断下,以漳河为水源。总干渠沿太行山的悬崖陡壁,穿过高山,跨过深谷,越过洵河,流经山西省境内19公里,进入林县,经河口,盘阳村到分水岭,全长70.6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23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47万亩。重点建筑有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渡槽和总干渠尾水分水闸枢纽。全灌区有9条干渠,长233.5公里;主要支渠51条,长501公里。各级渠道全用块石衬砌。灌区有中型水库两座,兴利库容6900立方米;小型一类水库3座、二类水库45座、塘堰348座,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沿渠建有小型水利发电站50处,装机70台,共1.35万千瓦。灌区自1965年4月开始供水,年平均引水3.065亿立方米,解决了农田灌溉及人畜吃水问题。
民有干渠一段
民有渠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名公益渠,能灌溉岳城西沙滩地数顷。光绪26年(公元1900年),由岳城、屯头、上七垣3村联合,将该渠向东延伸,更名为天顺渠,扩大灌溉面积200公顷。公元1913年,当地士绅吝百川、王国玺、王宪谟、王纯懦等集资20000元,创办裕华水利公司,开挖北屯头至高庄的裕华渠,长20公里,能灌溉田地2667公顷;1931年,又组织民有渠社,民有渠因此而得名。1945年磁县解放后,民有渠社改为民有渠委员会。1958年由邯郸地区行署接管,并成立民有渠管理处,对工程进行维修扩建,灌溉面积达13333-26667公顷。岳城水库建设期间,1960年汛后,将民有渠取水口从库内潘旺村移至泄洪洞左边墙,引水规模扩大到100立方米/秒,灌溉面积也逐年增加,由1961年的26667公顷扩大到1977年的139333公顷,扩建后的民有渠全长256公里,经磁县、临漳、成安、肥乡、广平、魏县、大名、曲周等县,渠深2-3米,宽20-30米。
跃进灌区
位于安阳县西部,引漳河水灌溉。1958年开工,1974年完工。渠首在林县古城村西南的浊漳河上,总干渠经河北省涉县,穿山越谷,南至安阳县李珍西,全长40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干渠2条,长107公里;支渠36条,长208公里。渠道盘行山区,穿山岭320座,越沟河600多条,兴修斗渠以上建筑物1120座,并有小型水力发电站23座,装机容量864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30.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3万亩。渠道所经多强风化区,有塌方和漏水之患。1974-1978年,平均每年引水1.1亿立方米,由于河北省邯郸地区在渠首上游15公里浊漳河天桥断至清漳河下游的台庄段,沿河设坝截断跃进渠水源,1979-1980年,跃进渠仅引水4162万立方米,此后,水源减少。
大跃峰灌区
1956年河北省邯郸地区水利局提出“跃峰渠工程规划要点”,1975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并正式通水。总干渠长83.5公里;分干渠5条,总长113.6公里;支渠159条,总长397公里。渠首在涉县邰庄村清漳河左岸,进水闸3孔,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为保证水源,在浊漳河左岸天桥断和白芟四里坡附近又辟两处引水口,距清漳河渠首分别为21公里、13公里。天桥断渠首建有溢流拦河坝和进水闸,设计引水能力为10立方米/秒,渠长13.2公里;四里坡引水口引水量为7立方米/秒,渠长4.55公里。灌区总控制面积10900公顷,设计灌溉面积40467公顷,配套20333公顷。大跃峰总干渠末有索井、老吊沟两座泄水闸,向东武仕水库送水。
小跃峰灌区
位于河北省磁县西南。1957年12月动工兴建,1969年全线通水,1974年干渠衬砌,1977年完成全线改扩建,渠首在漳河干流左岸王合村,设计引水能力25立方米/秒,实际最大引水17立方米/秒。总干渠长57公里;分干渠4条,总长41.7公里,支、斗渠1283条,长332公里。渠系建筑物841座,节(泄)闸99座,桥梁337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000公顷,最大实灌面积7867公顷。
河道整治
1944年解放区人民修筑临漳、魏县两岸堤防;1947-1949年间,对漳河左堤磁县高庄至漳卫河汇流处徐万仓95.8公里,右堤自临漳县太平庄至大名县高冢固87.4公里,进行了全线加固。建国后,1954年临漳县组织民工整修右岸砖寨营至后屯堤段2250米,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年临漳、魏兴、大名3县多次动员民工复堤。1963年大水后,由邯郸专区水利局编制了漳河复堤计划,后经水电部批准、“同意漳河左右堤按1963年讯前标准恢复,除左堤闫桥漫溢堤段外,一律不得加高。堤顶宽度应按原规定:左堤6m,右堤5m,升斗铺以下为3m进行复堤;漳河左堤大名县境内闫桥漫溢段(约7公里),同意结合堵口复堤,将原堤顶加高到与1963年实有洪水位相平。1964年春,修复工程全部完工。1982年完成左堤王乍村堤段筑前戗11.73公里;1983年完成漳河右堤下段与卫河左堤衔接工程,共17.3公里
漳河防护整险办法,历史记载不多。建国后,在1954年前,主要是退堤和挂柳。1955年开始采用土石丁坝、柳枕护岸、双桩坝、柴排护岸、磨盘坝、柳盘头等护岸形式。1979-1980年修建了3处钢筋混凝土井柱网格坝。
1991年5月15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批准漳河整治工程,共18项,主要有陈村、三宗庙、吴村、常家屯、刘深屯、北吴庄、黄炉、徐万仓、邺镇、羊羔屯等险工整治。
1992年6月22日海河水利委员会按“漳河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治理原则,批准10处22项工程,主要有北吴庄、三宗庙、陈村、张看台、刘深屯、申桥、董村、徐万仓等处险工整治。1992年7月7日开工,11月6日前全部完工。
海委在1993年、1994年先后批准漳河19处险工护岸工程,计有油坊、常家屯、砚瓦台、砖寨营、申桥、徐万仓、邺镇、西冀庄、东辛庄、方里集、黄炉等。
1996年1月11日,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会同海河水利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漳河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6年5月22日水利部对该初步设计报告进行了批复。总工期4年。在漳河整治工程立项批准后,海委成立了漳河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局。1996年完成了邺镇、曹村、三家村、二分庄、张看台、岗上、北吴庄等工程护险项目。
水利管理
漳河流经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尤其是三省中长治、邯郸、安阳三市,历史上围绕漳河水形成相互争水,又利益共生的关系。岳城水库始建于1959年,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总库容13亿立方米。这个水库是河北河南两省共同动员50万民工修建,河南还修建了200多公里的引黄工程——共产主义渠,计划将黄河水引入岳城水库,供两省共用。岳城水库位于河北境内,由于河北省将岳城水库据为己有,用不上水的河南,果断地将共产主义渠废止,200多公里的共产主义渠仍处于废置状态。
河北为了增加漳河水量,在红旗渠的附近,修了规模更大的大跃峰渠。河南省再建跃进渠,河北省再建小跃峰渠。由此,两省之间的分水矛盾逐步激化。为处理漳河水的问题,1989年国务院下发42号文件,规定河南、河北两省按照48%、52%的比例对漳河水进行分配。漳河上游管理局在靠近三省交界的三河桥附近,设了三个管理站,按照分配方案引水。1993年,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简称漳河上游局)成立,对三省边界地区的108公里河段实行统一管理。2009年,因为山西计划在清漳河上游修建吴家庄水库,曾引发河北涉县沿河16万群众联名以“万民书”的形式请愿,要求邯郸市政府为民请命,阻止上游山西修建水库。 [20]
流域概况
山西省漳河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域内包括晋中市的和顺、榆社、左权3县和长治市的市区(城区、郊区)、武乡、沁县、襄垣、黎城、潞城、屯留、平顺、长子、壶关、长治市12个县、市、区。 [1] 浊漳河在山西境内流域面积共11608.2平方公里。流域包括长治和晋中2地(市)12个县,209乡,3186村,250万人口,500万亩耕地。
漳河流域面积4159平方公里。浊漳河流域面积为11741平方公里,其中南源流域面积3580平方公里,西源流域面积1669平方公里,北源流域面积3797平方公里,干流流域面积2695平方公里。 [1] 漳河干流流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其中控制邯郸境内流域面积2863平方公里。 [7]
地貌环境
漳河流域西南高、东北低,在磁县观台镇以上为太行山区,河谷狭深,弯曲度大,两岸地势较高,没有堤防,河床纵坡为1/200一1/300。河道由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为丘陵区,纵比降为1/500一1/1000,至徐万仓为平原区,平均坡降为1/2430。
建制沿革
太岳山北部长治区境,屯留县,商、周时代为黎侯领地。春秋时赤狄邑谓留吁,鲁宣公十六年(前593)晋灭潞子国后称“纯留”,战国始称“屯留”。西汉置屯留、余吾两县。长子县,周始有此名,秦置长子县。武乡县,西周为皋狼之地,春秋时有甲氏国的传说。战国时称涅,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西汉置涅县。东晋时后赵置武乡郡,及武乡县。沁县春秋初,沁地为赤狄所居。晋人灭狄余部,置铜邑,从此铜鞮为县名入史。春秋周灵王十二年(前560)被封为晋大夫羊舌氏食邑之地。元、明、清沿明称沁州。民国初废州改县,始称沁县。沁源县,汉始置县,名谷远县、谷近县。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因县境地处沁河发源地始名沁源县。隋置绵上县,后复称沁源县。
邯郸,历史久远文化深厚。“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历经8代国君达158年之久,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统一六国后,为天下三十六郡郡治之一;汉代与长安、洛阳、临淄、成都共享“五都盛名”;东汉末年,曹魏时期在邯郸南部邺城一带建都;北宋时期,邯郸东部的大名成为北宋都城汴梁的“陪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邯郸西部涉县是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出自邯郸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成语典故多达3000余条,脍炙人口的"胡服骑射"、"将相和"、"完璧归赵"、"脱颖而出"、"黄粱美梦"、"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奉公守法"等成语典故皆源于此,邯郸有“成语典故之都”之誉。邯郸是杨式、武式太极拳起源地,享有太极圣地美誉。查明文物古迹1500余处,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1处。市内主要有“赵王城”、“武灵丛台”、“ 学步桥”、“ 回车巷”“插箭岭”、“照眉池”、“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
社会发展
2018年,长治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45.6亿元。第一产业占3.9%;第二产业占54.2%;第三产业占41.9%。第三产业中。人均47540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0.7亿元,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2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8元。[24] 邯郸全市生产总值3454.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4亿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7元,比上年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33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7元,增长8.8%。 [25]
历史文化
浊漳河南源长子县发鸠山,是著名神话故事“精卫填海”中的西山,也是神话人物共工所撞的“不周山”,有《山海经》记载的《精卫填海》故事中炎帝之少女精卫的灵湫庙,精卫也也被崇为漳源水神。
清漳河山西末端的左权县麻田镇,在抗日战争时是八路军总部的驻地,左权副参谋长壮烈牺牲于麻田附近的十字岭。他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清漳河南流河北省涉县的索堡镇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这里有祭祀人文始祖女娲的娲皇宫,有北齐摩崖石刻,刻有佛经6部、13万余字,号称“天下第一壁群经”。 [6]
清漳河东源之一的南河,也称梁余河,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
漳河流经的临漳县域,只有临漳带有“漳”字。临漳为古邺城,战国时,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民赖其用”,又治淫祀,“投巫于(漳)河中”,这些历史故事,一直被人传颂。邺是曹魏都城,曹操曾在此建有“三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以铜雀台最为出名,“铜台高揭,漳水东流”,是临漳河而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