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创投张军辉:沙拉消费真的是伪需求吗?

时间:2022-11-10 23:24:43来源:法律常识

■张军辉,竞技创投董事总经理。

2016的创投领域已经到了一个谈O2O色变的阶段,一提O2O就像说到一个笑话,这跟前两年凡事都要O2O化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那时候项目BP中如果不提O2O都不好意思出来融资。O2O经历了一个从疯狂到崩盘的过程,最近很多O2O项目都因无法获得下一轮融资,本身又没有盈利能力而倒闭,其中不乏拿到巨额投资的明星项目,甚至不少互联网大佬和分析师都说O2O是个伪命题,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时代已经结束。

然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状态显然是不理性和不健康的。硝烟散尽,踩着钢锯岭上遍地的尸体,仍有很多优质O2O项目生存了下来,并且发展的不错,炮火的洗礼帮助这些项目去除了泡沫,淬炼了内功,回归了商业本质,新一波战斗还将继续。

随着理性的不断回归,很多细分市场也仍然存在着被O2O改造升级的机会,这就是后O2O时代。

那么在后O2O时代,创业者如何选择创业方向?在投资人眼中,什么样的项目是值得投资的项目呢?

沙拉消费真的是伪需求吗

一般的看法是创业项目要选择一个有千亿规模的大市场,才有机会成为所谓的独角兽。然而在后O2O时代,或者说是后移动互联网时代,能发现这样大市场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如果有,那也多半是一个坑,早晚或者已经是BAT等巨头嘴边的肉了。

不要怕进入细分市场和小众市场。对于有一定空间且处于成长中的小众市场,BAT们没有能力通过标准化产品覆盖到,往往存在着不错的创业机会。随着主力消费人群的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市场也随之变化。今天是个几十亿甚至更小规模的小众品类,不久之后有望快速成长为千亿规模的新兴市场。而原本千亿规模的市场,却有可能在萎缩。所以,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脉搏,找出这些有潜力的新兴市场,提前布局,在这其中进行投资和创业,成功的概率才会大。这可参考发达国家的消费习惯和成功案例。不得不承认,美国有的东西,中国也逐渐的有了,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变化趋势,极有可能就是中国人的未来消费习惯和趋势。

投资和创业的前瞻性是必须的,总是要走在市场前面,虽然有可能会成为烈士,但如果在一个成熟的、已有很大规模的市场中创业,更大的可能性是连成为烈士的机会都没有。跟随战略只适合转身慢的巨头,要选择能够建立起相对壁垒的方向,并在巨头转身之前树立起这个壁垒。

竞技创投投过一个发展比较快的沙拉O2O项目。项目初期,团队通过“斯巴达300勇士送餐”等一系列强大的事件营销引爆,成为当年朋友圈刷屏事件之一。吸引了一批种子用户后,业务迅速扩张,每年保持五倍的增长,仅在北京一地,仅靠线上配送,年销量就达到了两亿多元,而且如果获得线上流量的支持,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初步尝试在上海扩张,也得到有效验证,表现出比北京更强的发展潜力。而沙拉消费此前被认为是伪需求,是一个小众消费品类,原因是沙拉作为一种“代餐”,并不能取代正餐成为主流食物。

然而代餐在运动减肥、健身领域十分常见。该沙拉的客单价能够达到一两百元,主要原因是周套餐产品的巨大成功,用户一吃就是一周。沙拉在某些特定人群中,以其低糖、低脂、低盐等特点,正在成为注重饮食健康的都市白领的主食,而不会代餐。其冬季推出的可加热的沙拉产品,也证明其属性正在从代餐成为主食,而不只是下午茶。

用户买的其实不止是沙拉,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朋友圈里晒油腻美食的人,说明其刚刚脱离温饱,偶尔吃顿好的;在朋友圈里晒健身,晒跑步轨迹,晒沙拉,体现的是更高的消费层次,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消费升级。

健身、跑步、瑜伽、减肥等用户群体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连锁健身房、健身、跑步、瑜伽也都有不少项目获得巨额投资,培养了海量用户。

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传播的催化剂,微博、朋友圈、微信群使人们的连接更加紧密,通过分享的照片,人们不但可以追随他人更潮、更酷的健康生活,甚至还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直接下单购买产品。

电子支付和物流网络也使人们可以方便快速体验产品,进而转换更多用户,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好的产品反过来推动了消费人群的不断扩大。

关于选择要进入的市场,还有一类长期被忽视的领域,那就是多年来没有增长甚至是在萎缩中的领域。正是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个市场在萎缩,所以创业者和资本都不愿意进入,机会才在这些死地中产生。剑走偏锋,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了资本和人才青睐,新技术还没有机会进入这些产业,那么就存在着很大的改造空间,这就是创业者的机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些被忽视的蓝海中,杀出来的概率显然要高很多。

讨论是不是刚需,意义并不大

是不是刚需的讨论其实永远都不会有答案。投资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和争议往往也在这里。看好项目的人认为是刚需,否决的人认为是伪需求,到底谁是对的,恐怕不是0和1这么简单,最后只能拿数据和成败来说事。

其实是不是刚需的争论意义不大。有人说人们可以不打车,但不可以不吃饭,所以说吃饭是刚需,打车是伪需求,有很多出行方式可以替代打车。但事实恰恰相反,非刚需的打车领域迅速诞生出了独角兽,而人人都要吃的餐饮领域却发展缓慢。

脱离了使用频次、客单价、毛利率来讨论是否是刚需的意义并不大。是刚需还是伪需求,必须综合频次、客单价,毛利率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考量频次x客单价x毛利率的总量。频次足够高,但客单价极低,毛利率极低的外卖市场,单独计算并不是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商业模型,必须有其他业务支撑。例如,饿了么只有纳入到阿里的生态中才能存活。而频次极低但客单价和毛利率足够高的互联网装修、定制服装领域等却存在很大的O2O发展机会。

考虑是否刚需也不能脱离特定人群。对有些人是刚需的产品,对另外一些人则不是。这就像鸡同鸭讲,鸡永远不懂鸭的世界,鸡和鸭的刚需不同。兔子也不明白鸡鸭为什么一定要吃石子。如果可以批量的,可复制的满足一些细分人群的需求,一样可以开拓一片不小的天地。

东西不好吃,再打情怀牌也没有用

消费升级是近两年的投资热点,而且还在持续,人人张口闭口必谈消费升级。可是很多项目打着消费升级的旗号,将产品和服务包装一下,然后涨价销售,认为这就是消费升级了,消费者就会为此买单。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要让消费者肯为你的溢价买单,要基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然而打造一个生命力持久的强势品牌谈何容易,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巨额资金的持续的投入,这个条件是初创项目所不具备的。这样失败的项目比比皆是,初期通过有力的营销,打造出几个爆款,也许能够吸引一些尝鲜的消费者,但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持续认同,进而持续发展。就好像现在流行的网红经济,消费者的口味千变万化,喜新厌旧,而网红又很难持续的产生吸引粉丝的优质内容,所以很难持续的红下去,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用户来得快,却走得更快,上升空间有限。

消费者的钱包虽然鼓了,但消费者并没有变傻。因为有钱了,所以要买贵的了的逻辑并不通。本质还是要物有所值,只有为自己喜欢的东西,消费者才肯花大价钱购买。

消费升级也并一定就是涨价,反而有些是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通过缩减供应链,使消费者用同样的价格,获得了比以前大幅提高的体验,形成持续的购买,最终转化为忠实用户,并乐于传播这个品牌。

消费的升级是消费质量的升级,消费体验的升级,而不仅仅价格的升级,如果还做得到价格更低,那就更理想了。竞技创投投过一个互联网服装定制平台,仅用成衣一半的价格,就可以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享受到量体定制服装的美好体验。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口口相传,而不是烧钱的网络营销,服务覆盖了近200个城市,获得了十余万个用户的订单。

同样大幅降低了用户购买价格的例子还有挖酒网,通过整合供应链,直接把上游数万个酒庄的产品对接给国内的酒类零售商,将以前百元一瓶的进口红酒,大幅降低到了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价格,使消费者从偶尔尝鲜升级到持续消费红酒。

一个消费者购物后有了满足感,舒适感,甚至优越感、进而产生认同感,才会产生下一次的购买。消费者愿意改变原有的消费习惯,进入了更高的消费层次。

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再满足心理需求,这是一种消费升级。人们不仅仅是在买你做的产品,还是在买你生产这些产品的方式。小恒水饺坚持用手工的方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为了控制产品质量,自建工厂而不是外包生产,工厂按照可口可乐工厂的标准建造,投资自建水源净化设备,有效保证了用于和面的水质,坚持用损耗大的木质刀头来拌馅儿,而不用损耗小的有金属味的不锈钢刀头,正是这种精心打造产品的匠人精神赢得了消费者,使吃小恒水饺变为了一件时尚的事,开店成功率100%。顾客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买的是健康,买的是快乐,消费升级是表达自己个性的一种方式。

虽然消费者买的不只是沙拉,买的更是生活方式,然而说到这里,光靠情怀是不够的,品质是情怀的基础。具体到吃,逻辑特别的简单,口味永远是第一位,其他都排后面。有些餐厅的老板,从餐厅开业到餐厅倒闭都不明白为什么我那么努力的宣传,那么努力的打折,最后仍然惨淡收场,其实在顾客第一次去他餐厅吃饭时就决定了餐厅必然倒闭的命运,原因特别简单:不好吃。沙拉必须要比其他健康代餐更好吃,更安全,才能持续留住顾客。定制的衣服必须要比买现成的衣服更加合体,购买更加方便,设计更加个性,同等价位下品质更高,才能持续赢得顾客口碑。

关乎项目成败的两项成本

成本问题是后O2O时代初创项目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以业务场景切入,持续烧钱培养用户习惯,积累海量用户,再通过其他渠道变现的模式,虽然可以快速积累用户,但在现阶段已经越来越难融到钱,除非团队有豪华的背景,有超强的融资能力,能让投资人肯一起跟你赌未来。

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指那些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直接成本。例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原材料成本,在一定期间内它们的发生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变动的那部分间接成本,如管理成本,固定设备成本等。

在O2O项目中,有两个成本情况有些特殊,那就是上门成本和获客成本。这两个成本的模型关乎到项目的成败。

上门成本

在多数O2O项目中,上门成本是变动成本,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的,也就是说每一单都要上门。这使得这类O2O项目,无法通过规模化来显著降低成本,出现卖得越多反而亏得越多的怪现象。如果业务本身微薄的利润不能覆盖变动成本和分摊的固定成本,那么这种模式多半不成立。上门送外卖,上门洗车……等项目就是这样。

有的O2O项目能够改变成本结构,服装定制项目将上门这个变动成本变为固定成本,只需要上门一次就可以持续的提供后续服务。客户只需在第一次下订单上门量体一次,平台就有了用户的身材数据,如果身材不变,此后再次购买任何产品都不再需要上门,上门成本就成了一次性的固定成本,那么订单越多,则分摊到每单的上门成本就越低。

还有一些O2O项目,能在钱烧完之前打败这个行业绝大部分的对手,在这种特别苦逼的模式下,形成垄断的格局,那时你就怎么做都是对的了。上门送药抓住了病患的痛点,而且抓的非常准确。生了病都想在床上躺着,有谁愿意出门去买药呢?生病要求上门的需求比送餐硬多了。但上门送药就象药的口味一样苦,客单价只有三四十,却要1小时内送药上门,1小时上门这连京东都做不到,团队通过自建物流做到了1小时送货上门。送药不比送其他的货,如果送得慢,就没有意义了。如果隔天才能送到药,那时病可能就被耽误了,如果不能在1小时内送到,消费者只能自己下楼去药店买药了。所以,这个品类的创业项目基本全都死光了,只剩下了稳扎稳打不烧钱的快方送药。在一片质疑声中,不知不觉间,该项目仅在北京一个城市的日订单量已经突破了18000单。而一个传统药店每天销售只有一百单左右。该项目已经成了药厂一个新的重要销售渠道,而这个渠道因为直接连接药厂和用户,可为药厂提供以前无法掌控的终端用户数据,这个数据对药厂来说非常的宝贵。送药平台直接连接了终端患者和药厂,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有可能颠覆药品销售格局。这个O2O项目也因此成为资本争抢的目标,在资本寒冬中连续获得了数亿元的投资。

获客成本

好的O2O项目必须面向特征明显的用户群。如果目标用户的特征非常明显,那么就有方法精准获客,此时的获客成本就相对较低。例如,针对大学生的服务,大学生就在校园里。针对白领的,客户就在写字楼里。针对追求身材的女性,那么她们不如不是在健身房里,就是在去健身房的路上。要是一个服务是针对高净值人群的,那么获客就困难了,有钱可不写在脑门上,有钱人也不待在特定的地方。面向企业的服务,获客就更难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复杂,通常很难找到并接触上最终能做决策的人,这使得获客成本极高。

通过广告投放直接获客的成本属于变动成本,通常这个成本还会随着获客量变大而持续走高,最终吃掉大部分利润,使得项目最终无以为继,死在了获客成本上。

所以,好的O2O项目必须要有自传播属性或社交属性,这样的获客成本会成为固定成本,并随着获客规模变大而成本持续降低。

过于依赖个人技能的项目难做大

O2O项目是不是有地域属性,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只有不存在地域属性的项目,才可跨区域复制,否则最终偏于一隅。很多主要依赖线下开店获客的项目,或者所依赖的核心资源是本地资源的项目,就会在进入新的城市时陷入困境。

过于依赖个人技能的O2O项目,通常服务无法标准化,生产无法规模化,最终受制于人力资源而不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市场中,服务提供商一般比较分散,无法规模化。如果能借助新技术,降低在服务过程中对人的依赖,使产品或服务可以标准化,才能够快速批量复制,做大规模。

去中介化的极致:从工厂直达用户

去中介就是要砍掉中间环节。在一个市场中,往往存在各种中间环境和代理商,这些中间环节层层加价,“吃掉”了大部分利润,使得用户购买成本虚高,这就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机会。

去中介化的极致就是订单从用户手机直达生产工厂或供应商,零流通环节。在一切逐渐被连接的环境下,使得这种极致成为可能。O2O项目可以重新组织生产元素、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重构成本要素,通过提高行业效率、大幅降低成本切入市场,使终端销售以一种全新的形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建不了壁垒,凶多吉少

一个O2O项目:

如果不能建立壁垒,就不能垄断;

如果不能垄断,就不能产生超高利润;

如果不能产生超高利润,就不能高速发展;

如果不能高速发展,就不能获得融资快速复制形成规模;

如果不能形成规模,就在上游没有议价权,对下游没有定价权。

所以选择创业项目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看能否建立壁垒,能否在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壁垒。可以是人的壁垒,技术的壁垒,资源的壁垒,专利的壁垒,规模的壁垒,成本的壁垒,资本的壁垒,行政性的壁垒。

壁垒也是阶段性的,现在是壁垒,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不是了,不可能永远都是壁垒。靠单一壁垒发展起立的项目,如果不能建立新的壁垒,未来凶多吉少,不可持续。

跨界创业成功概率高

一个团队中最核心的是CEO。各行各业CEO的领袖气质是基本相同的,有很强的共性,所以创业团队并不一定要来自行业内。跨界创业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消费者学习能力强、好奇心重的后O2O时代。

跨界创业能带入新的思维和商业模式,象鲶鱼一样打破一潭死水。有互联网经验的人跨行业创业,并且有过小成功和失败过再次创业的团队,比本行业团队转型互联网成功的概率要高,这和前面说的“壁垒不会是永久壁垒”如出一辙。

壁垒就是用来打破的,传统就是用来颠覆的,这是创业的真谛。

综上所述,后O2O时代,流量红利已经基本消失,项目拼的是对市场的前瞻性,对细分人群需求的准确把握,拼的是小团队的高效执行力,拼的是模式创新,拼的是成本结构……后O2O时代仍然会不断产生优秀的创业项目。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