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摩根大通顾玮:人民币国际化“全面开花”看好资金流入中国债市

时间:2022-11-11 14:55:18来源:法律常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金融市场深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正不断取得新突破。

5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完成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权重仍保持第三位。这也是2016年人民币成为SDR篮子货币以来的首次审查,新的SDR货币篮子在今年8月1日正式生效,并于2027年开展下一次SDR定值审查。

此外,3月31日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由去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这也是IMF自2016年开始公布人民币储备资产以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近期人民币有所贬值,但自2016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仍升值约2%,人民币兑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升值约6%。

人民币国际化目前进展如何?一路走来有哪些里程碑事件?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解决跨境支付痛点?金融机构怎样破解疫情带来的挑战?业务模式创新将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摩根大通环球企业支付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大中华区产品总监顾玮。

(摩根大通环球企业支付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大中华区产品总监顾玮)

人民币国际化“全面开花”

21世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颁布,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程。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如何?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顾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人民币作为一个交易货币,其实接受度已经非常不错。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客户,特别是外资,已经把他们跟中国之间所有的交易货币全部转换成人民币,这对规避汇率风险等方面有非常多的好处。以跨境资金池为例,我们的跨境资金池可以使用多币种货币,包括人民币和其他外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在客户跨境资金池的量上,人民币跟外币相比还是占绝对的主导。不管是一些日常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项下,还是企业内部资金管理和集团资金管理方面,只要是跟中国进行交易,人民币已经成为一个主流的货币。

此外,随着这一两年资本项目项下、投资项目项下的放开,包括证券通、债券通等更多渠道陆续放开(对比来看以前只有RQFII、RQDII等),更多外资愿意来投资中国市场,这部分的资金量占非常大的比例。这两年以上海为代表人民币跨境的量增长很快,上海占到全国大概50%的人民币跨境总量。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飞跃?也是因为资本项目项下、投资项目项下的一些放开,不管是机构还是银行,甚至一些央行,海外的投资者都愿意来投资人民币债券市场。跟刚刚开始人民币国际化那时候相比,现在应该是一个“全面开花”的状态,而且越来越成熟。

21世纪:201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启动,如何看待持续发展中的CIPS发挥的作用?

顾玮:CIPS是一个比较新的系统,但是它的很多架构设计本身都已经参照国际通用标准,使用的接口、基础设施等等都非常国际化。比如,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提倡使用ISO20022最新的报文格式,现在CIPS也在尝试这方面接口的对接,确保将来与海外之间的报文接口都是采用最新、最标准的接口来处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可以最大范围连接到所有海外需要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参与机构。

21世纪:你从2009年就开始从事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业务,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见证者,这一路走来,你觉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能否分享一下个人经验?

顾玮:印象深刻的里程碑有挺多的。从一开始我们鼓励客户去使用人民币,去发掘使用人民币的便利之处,到后来人民币进入SDR篮子货币,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我们一路也是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起成长。此外,我自己参与了摩根大通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成为第一家外资人民币海外清算行的过程,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整个过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过去几年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当中的一种决心,希望有更多不同的参与者进来,去共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非常自豪的重要事件是:摩根大通在2020年把中国政府债券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GBI-EM),并为中国人民币债券分配了10%的指数权重。GBI-EM是全球三大主流债券指数之一,这对于资金流入人民币债券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期我们继续看好资金流入中国的债券市场。

如何解决跨境支付痛点?

21世纪:你刚才提到摩根大通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首家非中资离岸人民币清算行,摩根大通具体做了哪些工作?能否介绍一下摩根大通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外资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上具备哪些优势?

顾玮:作为人民币海外清算行,摩根大通在我们的海外网站上发表了多篇推广文章,并举行一些研讨会来帮助推广人民币在北美、南美地区的使用,以提升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了解及接受程度。

此外,在我们所有的跨境结算量中,人民币的比例超过了50%,摩根大通在这中间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根据摩根大通的调查,中国出口电商市场的整体规模已达到1.8万亿元,并持续在增长,过去十年以来一直维持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但在与一些境外电商平台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跨境电商买卖双方在处理跨境支付时都存在一些切实需要解决的痛点。比如,他们都在探索怎么能够顺利、快速、高效地把款项特别是以本币的方式收到国内。这些电商平台上的交易双方,可能本身的体量不是很大,也没有专门的人力物力去处理跨境交易上的问题,所以我们也跟人民银行在解决他们的痛点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另外,摩根大通是第一家被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批准的试点银行,为跨境电商提供跨境人民币支付。在跨境申报或者是人民币结算等方面,我们设计提供了一些尝试性方案来提升跨境电商收款的效率,最终也得到了很多电商的认可。

从2020年起,我们开始以摩根大通上海分行为主体着手构建电子商务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让境外电商能够以跨境人民币形式向中国境内的卖家或服务提供商支付结算款项。目前我们已经搭建多个境外电商平台向中国境内商家进行跨境人民币付款的通道,境内的中小商家可以轻松地利用这些通道直接从境外电商平台收到人民币货款或者是服务结算款,省去了换汇、递交收汇说明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比如,我们已经帮一家行业领先的电商平台独立站实现从它位于两个不同亚太国家的在线销售平台向境内多家供货商支付人民币货款。畅通便捷的跨境人民币支付通道可以让这样的电商独立站和它境内众多的中小供货商更有信心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推广到全球各地。

电子化、数字化破解疫情挑战

21世纪:最近一波疫情给整个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挑战,金融机构如何应对疫情下的困难?如何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顾玮:简单说一下我们疫情期间支持企业交易的情况。总体来说,疫情期间我们还是按照之前的标准继续为客户提供同样高水平的服务和支持。由于居家办公,疫情期间有些客户交易指令的传递中产生了一些困难,例如纸质支持文件的传递、敲公章等等,但是在严保合规的前提下,我们还是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在疫情之下100%完成了对客户交易指令的处理,没有出现任何延迟,同时我们也鼓励更多的企业采用电子化方式,既保证操作的顺畅,同时也保证了安全性。

摩根大通提供的电子化操作包括很多种,比如说我们的虚拟柜台,客户通过申请可以在线递交所有跨境付款的支持文件,包括申报文件。又比如,通过我们跟海关直接单一窗口的联网,我们直接可以从海关获取所需要的相关报关信息,无纸化的同时也能非常快速、高效地帮客户处理跨境付款。这个中间我们也观察到我们人民币跨境交易量在这两个月出现了小幅提升,说明很多客户继续使用人民币跨境的方式来处理交易。

之前可能有一些客户相对比较保守,更喜欢用纸质的签字或者水印签字来递交文本。在这次疫情之下,我们鼓励客户使用电子签名的方式来提交包括交易合同、电子银行等申请文件,并在合同中全部使用电子签名的方式。在很多人居家办公的情况下,我们顺利地帮助很多客户新开通了网银、新户头等等,这些都得益于电子签名的更广泛使用。此外,当然还有一些企业需要资金方面的支持,我们也尽量在这个期间帮助客户渡过难关。

对于我们的一些电话银行或者电话授权、客户热线等等,员工可以通过电脑系统连接去认证客户的身份,所以他们居家办公可以接收客户账户交易信息的查询。这些都得益于我们之前的全面风险预案,让可以大家在家办公。

科技赋能业务模式创新

21世纪: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疫情的暴发也促进了企业业务转型,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随着疫情的逐渐平稳,摩根大通会对业务模式进行哪些反思?未来在哪些方面会有所创新?

顾玮:在比较严格的防控措施下,我们看到先前已经显现出来的趋势可能会继续,包括远程电子化交易的处理,乃至尽可能充分的线上预案等。这种趋势不光适用于金融业,包括其他的一些客户端、企业端可能接下来也会继续强化在线预案的安排。就电子化方案而言,之前有一些客户可能对电子化解决方案安全性的认可度还没有达到最高,但是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大家可能会重新审视自身的安排。

另外,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使用电子商务,因为线下交易暂停,所以线上的商业模式会被大量使用。我们看到有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慢慢把线上模式提上议事日程,比如原来做批发的客户,包括B2B的一些客户,现在都是考虑通过线上的模式进行交易。

21世纪:你提到的业务模式创新会是可持续的吗?未来摩根大通支付业务的着力点会在哪些方面?

顾玮: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持续的,因为这是跟整个社会的发展,跟疫情的影响、新科技的进步是吻合的,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我们的着力点还是要继续探索和使用最新的科技。对于摩根大通来说,我们愿意在科技领域进行投资,哪怕是尝试性的投资,但我们相信长期的探索可以让我们走在更前端。我们去做尝试,然后去看技术推广的效果,最终证明我们对于科技投资方面的眼光还是准确的。科技赋能应该是不可逆的趋势,在任何行业都是如此。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