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12:25:28来源:法律常识
在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里,大凡深受老百姓爱戴的英雄人物都有一个“很好”的出身,要么出身寒门,要么家道中落。有关包拯的民间故事自然也逃脱不了国民的审美心态。这有点像鲁迅所批评的“十景病”。一直到现在有些人还对这种“理论”深信不疑。但包拯的出身在民间传说中既不同于“出身寒门”,也没有“家道中落”的情节,而是民间作者另辟新径给包拯创造了一个“好”的出身。
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都把包拯的父亲写成是个胆小怕事、虐待包拯、吝啬小气的“包十万”、“包百万”。
明代成化说唱词话中有《包待制出身传》,是最早的包拯身世故事,在后世流传广泛,对各种包公戏典、小说影响颇大,在包拯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包待制出身传》开篇唱道:“休唱三皇并五帝,且唱仁宗有道君。四十二年为天子,经过几度拜郊恩。十度拜郊三十载,四度明堂十二春。四十二年兴社稷,只靠朝中武共文。文有清官包待制,武有西河狄将军。但是两班文共武,创立仁宗定太平。听唱清官包待制,家住庐州保信军。离了庐州十八里,凤凰桥畔小包村。爷是有钱包十万,妈妈称呼叫太君。家有水田三千顷,每雇长工二千人。好养耕牛千百个,头生两子甚超群,末遇三郎生得鬼,八分像鬼二分人。面生三拳三角眼,太公一见怒生嗔……”
从这短短的几句唱词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取这样的信息:包拯出生时家庭富有,但包拯因长得丑而令其父生怒,结果是无缘享受幸福的童年。
包太公见三儿小包拯“八分像鬼二分人”,就叫童儿抱到南山下润水中溺死,全然没有一点父子骨肉之情。就在这关键时刻,包拯的大嫂出现了。“大嫂直至厅阶下,深深下拜说原因。三叔虽然生得丑,一双眉眼怪双轮。头发粗浓如云黑,两耳安邦定国纹。公公不要三叔后,媳妇乞叔做儿孙。看养在房年十岁,看看长大得成人。”
包拯的大嫂将小包拯抱回家,整整抚养了10年。这一日,太公见小包拯在厅前玩耍,把他叫到一旁说道:“你在嫂嫂房中吃饭年深,今日爷爷给你一差遣。”小包拯听了便告诉大嫂,大嫂说:“不是让你去读书,而是让你到南庄放牛。”
已经开始懂事的小包拯,心里受到多大的刺激啊!唱词中唱道:“三郎听得爷爷语,眼中热泪落纷纷。”小包拯只好驮犁牵牛去南庄了。
话本说到这里,包拯“不幸”的童年和少年遭遇已值得我们非常同情了。而包太公虐待小包拯的情形已看不出他们之间还有什么骨肉之情!当然,这只是民间故事的传说而已,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在新编长篇小说《包公》里,把包拯童年、少年的故事写得更加曲折离奇。小说的第一回是《做怪梦包公降世锦屏山文拯遭弃》。包拯的母亲在未生包拯之前,已有二子。长子包山,次子包海。这兄弟二人,虽是同父同母,一个血统,然而品性却迥然不同。大少爷包山,心胸豁达,忠厚老实,为人正直。二少爷包海,心胸狭窄,阴险毒辣,尖酸自私。大少爷之妻王氏,品行端正,贤妻良母。二少爷之妻李氏,阴毒奸险,爱财如命。而包拯的父亲包太公则被定为一位清心寡欲、安分守己之人。
这一年,老夫人周氏和大儿媳王氏几乎同时怀孕在身。大儿媳王氏生一个胖儿子,取名包勉,合家庆贺了一番。这一日,包夫人即将临盆。包员外独坐在书房里随手抓起一部鬼怪小说,看着看着不觉伏案而睡,做了个怪梦。恍惚之间,半空中祥云缭绕,瑞气千条,一道红光轻轻地飘落到自家的屋顶之上。这红光猛地一闪,一个怪物掉到自己面前。包员外暗吃一惊,定睛细看,只见这个怪物,头生双角,红发黑脸,巨口猴牙,左手托金银,右手执朱笔,朝着包员外舞拜。包员外见状,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这时,只听见门外传来丫环的声音:“方才老夫人生下一位少公子,奴婢特来报喜!”包员外听罢,想起刚才的怪梦,吓得心口乱跳,惊疑不止,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只疑心周氏生下个妖精!
包海夫妻俩一直为财产问题发愁,听说生了个弟弟就更是记恨在心了。李氏骂道:“百万家财,好好的二一添作五,偏偏生出个三妖精来!”包海一听“三妖精”,计上心来,急急忙忙走进父亲书房,跪倒说道:“刚才听爹爹说梦见一怪物,莫不是锦屏山那棵老槐树成了精?古人说,妖精进门,全家不幸,不是家败,就是人亡!我们怎么敢把这个妖精留在家里呢?”包员外正为此事发愁,沉思片刻,说道:“我儿起来。家丑不可外扬。你去把这个小妖精扔掉,要办得隐蔽。日后,你母亲问起小妖精来,我就说落生不多时就死了。”包海闻言,如得了圣旨一般,立刻离开书房。他乘人不注意,伸手抱起三弟,用小被子一裹,放进一只茶叶竹篓里,拔腿便往锦屏山跑去。走到润边,正欲把三弟扔进润里,忽听一阵风响,只见草丛中现出两点绿光。包海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头猛虎,吓得把三弟往草丛中一放,掉头就跑。
这是长篇小说《包公》第一回的故事概要,情节生动,各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也较鲜明,而这一段故事在话本中只有八句话。两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亦有不同。从这也可以看出,包拯故事是一个不断丰满的发展的体系。小说的第二回是《过生日包公认母文曲河又遭暗算》。
包拯一生下来,就遭二哥二嫂暗算,遭父亲遗弃,但就像包拯的各种传说故事一样,他总能够逢凶化吉。包海夜奔锦屏山,正要把包拯扔进深润之中,突然被一只猛虎吓了回来。故事说到这,有人恐怕会想,这只猛虎定是只母虎,它不仅没吃包拯,反而用乳汁喂养包拯,但这本书的作者没有走入这个带有神化色彩的故事套路中去,而是让包拯非常侥幸地虎口逃生。这只猛虎看见一个竹篓子摆在面前,就用前爪拨弄,不料篓子顺坡滚下,碰到一棵树,把包拯甩了出去,掉到一蓬深草丛中。猛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叼住空篓,咔嚓一咬,觉得味道不对,就吐出篓子,在松树底下舔起舌头来。
这时,从树后跳出一个人来,托起三股钢叉,疾步向前走来,对准虎头,猛力叉去。老虎与人搏斗了几个回合,终于喷出一股鲜血,倒地毙命。此人乃附近的猎人,前不久妻子产下一子,不幸初生的婴儿竟患脐风死了。猎人今夜打到一只老虎,好不快活!他正要拖着老虎回家,小包拯恰到好处地哭了起来。猎人听见婴儿的哭声,闻声找到包拯,又惊又喜,兴冲冲地抱起孩子下山而去。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屋里说话,窗外有耳。当包海夫妇在屋里商议谋害小包拯的时候,大嫂王氏恰巧打窗外经过,从头到尾,听了个明明白白。王氏回屋把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丈夫。包山听完,犹如晴天响起一声露雷,大吃一惊。救人如救火!包山心急如焚,风一般冲出家门,直奔锦屏山。包山来到山上,正好碰上猎户,就问他有没有见到一个婴儿。猎户想把小包拯抱回去养着,以安慰妻子产后丧子的悲痛之心。正在犹豫之时,小包拯又恰到好处地哭了起来。包山见状,忙跪下拜谢道:“莫不是壮士救下小弟?!请受我一拜!”猎人忙叫包山快快起来,从怀中抱出婴儿,交给包山。包山说了一些感激的话,才下山回家。
包山将小包拯抱回自己的屋中,与妻子王氏商议该怎么办。若禀报父母,只怕伤了二弟夫妻的脸皮,有失手足之情。最后两人商议,将小包拯暂且抚养,瞒住他人,将包勉送寄到山中相遇的猎户家,让他们收为义子,此事可两全其美。两个人这样商量的,也这样做了。可怜王氏深明大义,忍痛割爱。也可怜小包勉从小就被送出家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包拯已长至7岁,生得一张黑脸,黑亮光滑。包山夫妇给他取了奶名,叫做黑子。包黑子从小就把大哥大嫂呼为父母,并不知亲生父母是谁。
这一日,老夫人周氏过生日,合家摆了个家宴以示庆贺。王氏带着小包拯先来到婆婆屋里拜寿。小包拯来到老夫人面前,双膝跪倒,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老夫人见状,顿生怜爱之情,一把将小包拯搂在怀里,仔细端详起来,又不由得想起7年前的事来,便对王氏说道:“我常常怀念7年前所生下的那个么儿子。当夜落地不久,不知怎的就死了!若是活着的话,也该这么大了。”王氏闻言,心里一酸,泪流满面,连忙跪倒在地,欲将7年前包海暗算、包山救小包拯之事说来,又恐全家因此事又生事端,忙改口道:“儿媳恳求婆婆恕罪!”王氏忙问:“我儿何罪之有?”“启禀婆婆,此子正是婆婆7年前生下的三弟!儿媳怕婆婆年迈,乳食不足,担不得乳哺操劳,故而大着胆子,将三弟暗暗抱到自己屋里抚养。欺母之罪,实在难当!”老夫人闻言,早已大喜过望,哪里还肯责怪儿媳?!又过了几日,王氏把包勉接了回来。一家人聚在一起,将事情说明。包海看到此情景,先是大吃一惊,以为先前的事情败露,正吓得两腿哆嗦,再听老夫人说话,并不知真实情况,方才平静下来。包海夫妇不但不感谢王氏替他们隐瞒了罪过,反而对小包拯更加怀恨在心。
转眼之间,又过了两年,包拯长至9岁,愈发惹人喜爱。包海夫妇看在眼里,恨在心里,谋害包拯之心有增无减!一天,包海来到书房,对包员外说道:“爹爹,我们庄户人家,总以勤俭为本。勤俭发家,勤俭持家,乃古之常理。如今三黑已经9岁了,什么事也不会做,日后长大了有什么用呢?依我看,是否叫三黑跟着长工周老大的儿子长保,去学学放牛放羊。一来学点本事,二来不吃闲饭,三来身体也会结实些。”包员外听罢此言,也觉得有道理,就与夫人周氏商议。周氏虽有些不愿意,但最终还是被包员外说通了。周氏又将儿媳王氏叫来,王氏道:“一切听从公公婆婆的调度。”这样,小包拯就走上了放牛的道路。
打这以后,包拯与长保早出晚归,与牛羊打起交道。长保领着包拯或到锦屏山下,或到文曲河边。他们在河边放牧时,就到河里玩耍,在浅水处练习游泳。
这一日,太阳热辣辣的,连一丝风也没有。二少爷包海也跑到文曲河里来游泳。突然,他发现包拯和长保在浅水竹排边玩耍,那股谋害三弟的恶念,又涌上心头,心想:“我然恿爹爹叫三黑出来放牛牧羊,实指望他能够出事身亡,不料天不遂人愿,他倒越长越结实了。今日机会又来了!看来三妖精不会游泳。我何不趁此良机,叫他淹死在这里!”主意已定,便急忙游到包拯身边,装出一副亲热的样子对包拯说:“三黑,我来教你跳水,好吗?”包拯对水的兴趣正浓,听二哥说教他跳水,很是高兴。长保知道包拯连游泳都不会,怎么能跳水呢?但一想到是二少爷的话,也不敢插嘴。包海对包拯说道:“学跳水,就要到水深的地方去。这里水浅不能跳。三黑跟我来!”长保担心出事,就跟在后面。包海拉着包拯走到河边一个长满杂草的土包上,伸手向下面一指,说道:“这里水深,就在这里跳水最好。”包拯仔细一看,这土包离文曲河面少说也有1丈多高,心里犹豫不敢跳。长保心想:“不会水的人跳下去,不淹死才怪哪!”长保在一旁,做着准备,好下水救人。此时,包海催促道:“跳呀!”嘴里说着,冷不防伸出右手,朝包拯的背脊上狠命一推,包拯大叫一声:“唉呀!”身不由己,掉下文曲河去了。这一节故事是原来话本中所没有的,唯一的相同之处是保留了传说中的“长嫂抚养”这一故事原型,此外又添加了不少东西,让读者又为包拯多担心了几次。
包海暗算包拯,推他跳下深水中,从而把故事引到第三回《送油饼暗中放毒后花园落井下石》。
包拯掉下河去,长保见了,吓得魂飞魄散,大叫了一声:“不好。”紧跟着跳进了文曲河。包海叉手站在河岸土包上,心里盘算着,阴谋终于得逞了。包拯沉到河底,并不十分慌张,而是奋力往上面拱,待半截身子露出水面,伸手蹬腿在河中拼命挣扎,按照平时练习游泳的动作拍打起来,而这时,长保已奋力游到了包拯身边,高声说:“三少爷,不要怕!我来保驾了!”包拯顿时胆大起来,脚蹬手划,竟向前游开去,不禁乐得大叫:“我会游水啦!我会游水啦!”包海见状,不由得心里骂道:“小妖精,算你命大!总有一天,我要叫你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包拯上得岸来,穿好衣服,不见二哥包海,并不介意,而只是沉浸在学会了游水的欢乐之中。
眨眼又过了几个月。一天,包拯同长保一起赶着牛羊到锦屏山鹅头峰下放牧。忽然间,乌云四合,狂风呼呼,雷声隆隆,电光闪闪,伙伴们赶忙往山窝里的一座关帝庙中躲雨。只听得一声露雳,瓢泼大雨从天而降,整个锦屏山淹没在狂风暴雨之中,包拯等人早已淋得身无干纱。直到傍晚时分,雨住天晴。包拯受雨着凉感到不舒服,长保就赶着牛羊同包拯一道回村。他们刚到村头,就见包海房里的丫环秋香,手托一个茶盘,盘里放着一碟油饼,迎面走来说道:“三少爷,这是二奶奶叫我送给你的点心。”原来包海夫妇谋害包拯之心急切,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李氏瞅准今天这个机会,亲手把碰霜掺进油饼里,叫秋香送给包拯吃。包拯一死,他们又可拿秋香去抵命。这一箭双雕的计好毒啊!秋香哪知底细,自然奉命而来。包拯接过油饼,正要往嘴里送,只觉浑身猛地颤抖,手指发麻不听使唤,竟将油饼掉落地下。包拯山上淋雨着了凉,想不到竟救了自己一命。长保家的狗这时跑过来,叼起油饼就跑走了。两人来到周老大屋里,周老大服侍包拯喝茶更衣。长保把牛羊赶入圈中,走到院里,忽然惊叫起来:“不好了,我家的黑狗死了!”周老大闻言,甚感奇怪,就问长保刚才看见狗吃了什么东西没有。长保就将秋香送油饼的事情给爹爹说了。周老大一把将两个孩子拉到屋里,对长保说,此事以后不准再提。然后嘱咐包拯道:“三少爷,你要多长个心眼啊。这黑狗只不过是个替死鬼呀!”包拯明白周老大的话,但不相信二嫂会有害己之心。包拯回家,又把这事与大哥大嫂讲了一遍,包山夫妇听了暗暗捏了一把汗。
包拯病了,王氏请医治疗,精心护理,老夫人每天数次来探望三黑。这天中午,包海夫妇知道包拯病体已愈,乘包山外出办事、王氏到后堂服侍婆婆的机会,突然来到包拯房里。一见面就假惺惺地问:“三弟病体可好了些?”包拯答道:“好多了。明日就能去放牧。”李氏皮笑肉不笑地接上腔:“哎哟,好兄弟,急什么呀!多养几日,不打紧。”“多谢二嫂关心!”“哎呀,好兄弟哇,我讲一件怪事给你听。我们家里的后花园,不是有一口枯井吗?那是老祖公在世的时候挖好的。到公公去世以后,径自干枯了,几十年没人过问。你说怪不怪,昨日我们到后花园观花,忽然听到枯井里有人叫喊,我以为是哪个死丫头不小心掉进去了,我趴在井边,伸着头往下看,一不小心就把头上的金簪子掉到枯井里去了。我生怕婆婆责怪,就叫你二哥去打捞,只因井口太小,下不去。这件事,嫂子不便声张,想来想去只好请三弟辛苦一趟。不知三弟肯不肯呢?”包拯听了,觉得新鲜,就满口答应了。包拯翻身下床,兴致勃勃地跟着二哥、二嫂来到后花园的枯井旁。包海拿起早已准备好了的绳子,拴在包拯腰间。包拯手扶井边纵身跳下井口,说道:“二哥,你将绳子慢慢放松,待我摸到金簪,拉一下绳子,你便将我拉上来。”包海答道:“二弟放心。”开始,包海手中的绳子放得很慢,包拯很高兴,觉得怪好玩的。可绳子放到一半时,包海猛然撒开双手,包拯一下子掉到井底,摔得浑身麻木疼痛。这时包拯才明白:“二哥、二嫂果有害我之心!”想到这里,包拯又惊又怕。在这枯井之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包拯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头顶上井口外面阳光明亮。包拯随着井壁向上爬,可井壁光滑,无法扣住。包拯并不死心,在井的四壁乱摸。正当他从井东面往井北面摸的时候,突然双手扑空——正在这个时候,包海夫妇在井上搬来石头、砖瓦,一块一块地向井口砸,真个是落井下石!包海夫妇砸着包拯没有?没有。原来,这口枯井的北面是一个大缺口,包拯刚才双手扑空,正是摔倒在这缺口里。刚才讲到,这口枯井是老祖公时挖的,那时是为了防锦屏山上的强盗而挖的秘密通道。后来,锦屏山上的强盗被官兵歼灭,这口井也就渐渐地被人遗忘了,到包员外这一代,就不知道这口井的秘密作用了。包拯随着缺口,往上爬,竟是一条一人宽的通道,直通地面的一处荆棘处。这样,包拯又死里逃生,脱离了险境。
在长篇小说《包公》的前三回里,包拯先后遭到二哥、二嫂4次致命的暗算,真是一来到这个世上,就多劫多难,就看到了人世间的险恶。然而,大哥、大嫂那种对包拯胜于对自己亲生孩子的深厚的爱,又让包拯看到了人世间善良的一面。童年的包拯处于这人世间的大恶与大爱之间,养成了孤僻少言的性格。这也对包拯以后的思想性格的成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使他嫉恶如仇,对待恶人毫不留情,一方面也使他爱民如子,同情那些善良的人们,故而包拯才能在善与恶面前立场坚定、不徇私情!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中的包拯、文学中的包拯。
包拯真实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呢?时代久远,我们也难详其究。所有的历史资料对这一段的记载也较少。和包拯同朝为官的吴奎,也是包拯的挚友,在包拯的《墓志铭》中对包拯的童少年时代只说了九个字:“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猬。”
在1990年版《肥东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包拯故居,位于县城东解集乡包村(古名小包村)。故宅早毁,现存一井一塘,均在故居后院。井与塘东西并列,相距百米。井名花园井,深13米,井筒上部5米为近年重修,其下8米仍为宋井风格。塘名清净塘,又名清明塘、荷花塘,长方形,水甚清澈。”二嫂谋害包拯,大概就是从这口井演绎而来。
县志里还有这样的记载:“祖籍县境小包村,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迁居合肥城。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兼耕牧。”“村东南有凤凰山,又名柴山。山上杂树稠密,传说包拯少年常在此山打柴、嬉游。”从这里可以看出,包拯的童年、少年,是比较贫苦的,放过牛,砍过柴,因而传说中的故事,也有所依据,并非完全出自主观臆造。传说中包拯的性格,也与这些记载基本保持一致。至于演绎出的那些奇特而又生动的故事,那就要感谢那些无名的、民间的艺人和创作者了。这些奇特的传说,很有力地表明:包拯了解民间疾苦、贴近黎民百姓,为他今后的执法如山、为民除害、打击权豪铸造了可靠的基础,这就增加了这位“包青天”的魅力和可信性。这种创造,反映了普通人民的意愿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