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网贷20多万,桂林一对父母卖房还贷

时间:2022-11-12 13:29:30来源:法律常识

网贷为一些资金紧张的人解了燃眉之急,但“消费一时爽,还款火葬场”。为了替儿子还债,桂林一对父母就被逼得卖了房子。此外,过度索取权限、个人信息遭到泄露、逾期还款被暴力催收等乱象,也一直让网贷App饱受诟病。有关专家建议,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年轻人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不要随意通过网贷进行超出自身能力的超前消费。

网贷平台鱼龙混杂。 朱慧卿绘

儿子网贷20多万元 父母被逼卖房还债

“卖房的20多万拿来还债了,我和妻子现在已经是家徒四壁。以后他要是再借钱还不上,我们也无能为力。”这是去年年底,桂林人唐先生回复给债务追讨人员的一条短信。唐先生口中的“他”,是自己的儿子小强(化名)。

小强是家中独子,2015年进入桂林一所高校就读。家里每个月给小强1500元生活费,此外小强还会再向家里要钱购买电子产品,但父母并不能满足他的所有需求。为此,小强几次与父母发生争吵。在升入大二后,除了生活费,小强渐渐地就少问家里要钱了,“我还以为他是懂事了,学会控制自己的开销,现在回想起来,他应该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借网贷的”。

小强告诉南国早报记者,1500元的生活费只够日常及跟朋友聚餐的花销,大二时他还用着高中时代的旧手机,而身边的同学用的都是新款手机。他想换最新款,但家里只支持他买一台2000元左右的手机。

“我当时看中的手机要6000元,没钱也不知道问谁借,最后就学着别人用了网贷。”小强说,最初几期都按时还款了。然而,游戏要充值,手机要换,最新款的运动鞋要买,还要买高配置的笔记本电脑……他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网贷,借款总额也不断飙升,同一个平台额度有限,他就在多个平台借款。

由于花销实在太大,小强大四就开始了“以贷还贷”“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借款和利息加起来有5万元,远远超出了他的偿还能力,追债人把恐吓电话打到了父母的手机上。在父母帮结清了这部分欠款后,他过了一段安份的日子,并找到了工作。

但已习惯了超前消费、每个月4000多元工资的小强又贷款买了一辆车,加上有增无减的生活开销,他又开始了网贷。去年,刚毕业一年的他欠款和利息总额已超过20万元,每个月还款额近2万元。无奈之下,唐先生夫妻俩只好把县城里的房子卖掉,搬回了老家,卖房的20多万元全部用来给儿子还债。

深陷网贷麻烦多 网上互助希望“早日退组”

记者调查发现,网贷App快速放款的代价,是对个人信息的大量索取。多数开通贷款服务或入口的App需要读取用户通讯录,并需要一直读取用户位置信息。

方先生说,他在某网贷App上借钱逾期后,不仅本人每天要接受平台的电话、短信轰炸,其父母也频繁接到第三方催收公司的电话,对方还发信息称要按家庭地址寄送法院通知,并向通讯录里的每个人发送相关信息,“我没有失联,会尽快还清欠款,希望他们停止骚扰家人”。

在调查问卷“你觉得网贷平台有风险吗”的问题中,98%的网友都认为存在风险。有两成网友最担心的是“利率比看起来要高”“暗藏其他费用”以及“借贷条款有猫腻”。此外,还有不少网友担心,一旦借贷逾期还不上钱,不但个人征信受影响,还会被这些平台的人追债,影响正常生活。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去年网贷逾期后遭遇了暴力催收。对方先是打电话,话语里多数带有侮辱性。接着,机器打来的催收电话接踵而至,他不得不将手机调成静音或免打扰模式。但拒接后会不断地收到短信,手机一开机就会弹出无数条短信,直到卡死。最恶劣的是有人在住所门口泼油漆、砸门。

如果借了网贷,你会选择以哪种方式偿还消费借贷款?在本报发起的调查问卷中,有超8成网友选择“自己赚钱还贷”。

网友“秋撒满天”对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借贷还款经历。2015年,他还在读大学时,已通过网贷平台进行分期消费,“那时我一个月生活费600元,但每个月要还款900多元”。当时正好碰上“双十一”“双十二”,他一下课就去兼职送快递,收入用来还款,“后来总算是还清了,庆幸自己没有陷进去”。

网友“秋撒满天”没有陷入网贷无法自拔,但深陷其中的人有很多。在豆瓣上有一个“负债者联盟”小组,创建1年多已有3万多名成员。

一名网友根据组内11月的帖子进行抽样统计,发现超前消费和游戏是最主要的欠债原因。而负债者的身份五花八门,欠债金额有多有少,但几乎都体验过满足某种欲望的短暂快乐,以及还不上钱的焦虑无助。他们进组的愿望也如此相似,就像组规里那句鼓励人心的话:“让我们一起努力,早日退组!”

监管措施陆续出台 遏制平台花式劝

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年轻人习惯于超前消费、分期消费,习惯于使用各种信用卡分期业务,消费金融市场巨大。

南宁一名金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为获取海量客户,各种App竞相降低借贷门槛,不少借贷广告把提高借贷额度描述得极其简单,似乎毫无风险,其实不然。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这对监管者、App运营商和App用户,都是一种警示。

记者获悉,针对互联网平台花式诱导贷款行为,相关监管措施已陆续出台或正在酝酿中。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州中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应明确消费信贷的贷款利率、风险、还款期限及要求,避免虚假宣传;加强消费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等跨平台合作,实现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打通信息鸿沟,确保个人贷款需要和收入相匹配或者是与整体负债水平相匹配”的建议。

树立理性消费观 注意提高风险意识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覃伟华认为,年轻人消费观念相对不成熟,容易受攀比观念和盲从心理的影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对此,除了部门加强监管及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个人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消费观,避免虚荣、攀比、盲从等一些不理性的消费习惯。

理财师徐伟表示,网贷平台鱼龙混杂,消费者还应提高风险意识,自觉了解金融信贷和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甄别和防范不良网贷平台的能力,不明链接、不规范App不要点击,更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个人有借贷需求就到金融机构官方App上申请办理。此外,也不要点击太多个网贷平台链接,否则对后续申请正规贷款不利,“如果一段时间内密集向几家机构申请借款,银行系统审批时会认为你缺钱,进而影响授信额度”。

来源:南国早报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