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信用金分付逾期,关于防控信用卡分期业务风险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11-14 17:25:18来源:法律常识

随着我国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消费金融亦随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信用卡分期业务作为消费金融的典型产品,在产品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风险敞口也随之扩大。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分期业务和信用卡支付结合在一起,不仅面临传统信贷的信用、操作等各类风险,还伴有持卡人否认、商户合谋等风险。如何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科学创新技术防控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各类风险,是发卡行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分期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卡分期业务是指持卡人持卡消费或取现后分次还款,或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大额消费时,发卡行给予持卡人一次性额度,用于向指定商户一次性消费、分次还款的业务。分期业务在我国发展十余年以来,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手段的更新,分期业务在促进消费、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越来越面临着传统风控手段无法有效防范风险的问题。

1.身份欺诈风险

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欺诈风险与信用卡欺诈风险类似,分为身份欺诈和交易欺诈两大类。根据中国银联数据,2018年,贷记卡申请欺诈损失占整体欺诈损失的52%,其中占比高的为身份欺诈。

信用卡业务一直将“三亲见”作为强监管要求,即银行客户经理需亲见客户、亲见签名、亲见证件,2008~2018年的十年间,虽然信用卡(含分期)申请欺诈占比从64%降至52%,但仍为信用卡及分期业务的主要欺诈方式,“三亲见”措施在防范信用卡虚假申请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一方面是由于客户经理对申请人身份的识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客户经理在业务量和服务质量考核的压力下,仅做到形式合规,而并未真正做好实质性的风险验证。

2.交易欺诈风险

交易欺诈风险即利用虚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欺诈行为。信用卡分期业务是嵌入消费支付环节的融资业务,该场景中除银行、客户外,消费商户的存在增加了来自商户端的风险,如商户与客户合谋,伪造虚假交易或抬高消费品价格,以套取银行资金;或商户自身伪造虚假客户、虚假交易欺诈银行,套取银行分期资金。与身份欺诈相同,客户经理在大额分期现场的面签行为对防范虚假交易欺诈并不完全有效,在高频、多场景的交易中,仅依靠人工手段更无法进行有效的欺诈监测。

3.信用风险

信用卡业务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再加上各类信贷融资机构纷纷涌入消费金融市场,罔顾风控条件而大量放贷,使得部分年轻客户的负债比率升高,信用卡行业的逾期风险不断上升,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攀升。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经或即将调整信用卡预借现金的还款规则,显示了对此类信贷发放的趋紧。在授信环节,仅靠查询人行征信评估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远不能防范在当前宏观经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不断升高的共债风险。

4.操作风险

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自银行客户经理端的风险随之增大。客户经理因考核压力等因素与商户或客户合谋导致分期金额的道德风险上升。客户恶意否认消费交易、分期业务的行为同样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和损失。

二、应用金融科技防控分期业务风险

随着各类消费场景和用户消费行为习惯的变化,消费市场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信用卡支付及信用卡分期也随之变得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传统的信贷风控手段早已不能适应当下消费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形势。如今,在以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Bank4.0时代,商业银行可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做好分期业务的风险防范工作。

1.应用生物识别技术防范身份欺诈风险

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由于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终身不变、可测量等特点,且一般不会丢失,无需特别携带,较传统认证技术存在较大优势,因此可有效弥补客户经理对假证件识别能力的不足。金融机构在诸多领域已经应用了生物识别技术来替代传统的人工面签识别,如证券公司开户、银行二类户远程开户、人脸识别取款、刷脸支付等。

2.应用大数据防范交易欺诈与过度授信风险

2017年,我国信用卡行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通过自建队伍或与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在小额、分散的信用卡交易反欺诈领域中,借助技术手段是刚需。应用大数据建立反欺诈数据规则模型或反欺诈机器学习模型,引入除人行征信外其他各类共债数据、第三方征信数据等对客户进行精准授信,是商业银行当下开展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必备能力要求。

如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应用个人法院执行记录、人行与鹏元等第三方征信数据、非银机构的贷款数据、运营商数据等多种来源的大数据在汽车分期消费场景构建反申请欺诈模型、精准授信模型,有效防范了汽车分期的欺诈交易,分期业务资产质量持续优化。

3.应用视频面签、电子签名技术防范操作风险

在生物识别验证客户身份真实性的基础上,应用视频智能图像技术,通过双向视频模式,实现客户经理与客户、合作方业务人员的交流沟通,可有效避免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

当客户经理工作繁忙时,可由人工对话转换为机器对话,由机器智能化地询问客户有关问题,通过智能逻辑判断,实时分析客户消费交易的真实性,确认客户办理业务的意愿,提升客户体验。系统可记录视频面签整个过程,后续可再进一步通过智能图像、智能语音等技术对视频、语音信息进行分析,辨别出客户、客户经理的可疑语言、可疑行为等,有效防范客户经理、客户的道德风险,应对客户的恶意否认问题。

同时,在客户申请环节,应用电子签名技术可通过数据识别分析、数据存储等进一步防范客户恶意否认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其中明确了满足一定技术标准的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同等的法律效力。

2015年和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分别对其进行了修正,进一步推动了电子签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实践中,商业银行在支付、转账等业务领域采用的数据电文形式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电子合同的法律规定。“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U盾+支付密码”“平台账号+密码”都是被法院认可的电子签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信用卡分期业务也应积极应用电子签名技术,在提升业务办理效率的同时,防范风险,优化客户体验。

三、应用金融科技的建议

在应用金融科技防控风险的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确认大数据应用的合规性

商业银行引入外部大数据时,必须确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制定数据引入的准入标准与准入流程;应用时需做好外部数据和内部数据的整合,商业银行原有的数据系统架构一般均相对复杂,涉及的系统平台多,在内外部数据整合应用过程中技术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投入较大的技术力量;大数据的安全规范仍待完善,大数据整体缺乏统一的存储管理标准,在个人隐私的保护方面还未形成可信的安全机制,在此状况下,商业银行在大数据的应用中务必要做好对客户信息安全的保护。

2.保障技术的可靠性

生物识别、视频面签、电子签名技术的应用替代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客户经理与客户面对面的行为,商业银行要在技术应用流程制度上进一步规范。首先,需要从流程与技术上具备确认客户身份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其次,应当按照有关监管规定,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妥善保管视频面签录像、电子签名的制作数据,以确保视频数据、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最后,银行要选择经过有关机构认证的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合作方。

3.建立金融科技应用体系

商业银行不仅在单纯的某一环节应用金融科技,还要全方位建立金融科技应用的立体化管理体系。在分期业务中,如单纯应用视频面签或电子签名,而缺少应用生物识别技术验证客户身份真实性的环节,视频面签和电子签名的有效性和法律效力就不能得到保障。

近两年来,中国银行经过在系统建设、流程设计等方面的不断完善,现已在浙江、江西等分行建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金融科技应用体系,主要包括应用生物识别技术验证客户身份真实性,应用大数据技术验证客户交易真实性,应用电子签名验证客户签字数据的真实性,同时由视频面签全程录像记录。百融金服、网易云信、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等机构提供了相关技术支持,有效保障了技术的可靠性。

上述金融科技在中国银行汽车分期业务中得到全方位应用,汽车分期业务场景是预先可知的具体消费场景,引入金融科技的力量后,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欺诈风险的识别能力,更重要的是,整个业务办理环节客观清晰,相较传统客户经理人工面签的方式,既解决了客户经理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规避了客户经理内外勾结的道德风险,且全流程均留存痕迹、不可篡改,为后续处理客户纠纷以及贷后管理检查都提供了完整的依据,电子档案的保存调取也更优于纸质档案。

通过这些技术应用,中国银行汽车分期业务在取得良好发展的同时,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提升了整体汽车分期业务的市场口碑,为30多家汽车主机厂提供了有口皆碑的金融服务。

作者:中国银行银行卡中心 韩丽君

监管严查:摆摊销售MPOS、宣传秒到、免费领取POS机!

补贴无上限!刚刚,支付宝正式发布新一代刷脸产品!

刚刚!关于刷脸支付,央行官员再次表态

微信即将推出分付,“珍珠港偷袭”再次上演?

在看的你正在变好看!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自诉 房屋 土地 补偿费 案件 债务 离婚协议书 公司 债权人 合同 甲方 最低工资标准 交通 车祸 债权 伤残 条件 鉴定 工资 程序 补助费 拆迁人 刑事案件 兵法 期限 标准 交通肇事 解除劳动合同 财产 补偿金 客户 当事人 企业 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