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0:11:53来源:法律常识
来源:消费日报网
消费日报网讯 (记者 卢岳)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和央广经济之声《天下财经》等权威官方媒体,接连发布深度报道,揭露目前愈来愈烈的恶意逃废债等“债闹”行为,一些反催收团体披着维权外衣,以营利为目的,不择手段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债务,给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威胁,不少借款人因此上当受骗。
央视《“减债降息”明码标价 “反催收”渐成黑灰产业》的报道中,揭露了“债闹”的典型操作手段。受访者上海汪女士因投资失败欠款30多万元,一家推广“反催收”业务的公司找到了她,表示可以替她与银行协商还款、停止催收。“反催收”组织通常会向债务人传授“减免利息”“延期还款”技巧,对于金额较大的债务人,还会劝说他们购买委托服务,由其全权与银行或网贷平台沟通,并收取债务人减免欠款费用的30%-50%作为报酬。
央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短视频平台成为这类黑产犯罪的重要推广渠道。有些博主在短视频中毫不掩饰地提及所谓的代理维权、征信洗白等服务,只需避开敏感词汇(如用WD代替网贷),就可以轻松绕过平台审核,平台引流成功后,他们会要求债务人添加微信,或电话沟通。另一些则更加隐蔽,通常打着“法律援助”的幌子招揽“客户”,让短视频平台难以察觉。央视记者调查发现,欠款人不仅逃债不成,反而很容易掉进陷阱。张先生在网贷平台上欠款6万多元,在咨询了一家反催收公司后,先后充值980元会员费并交纳300元费用,收到一套沟通话术和假贫困证明,后与借款平台沟通无果再联系中介,发现已被对方拉黑;信用卡欠款5万元的小帅在寻求一个“反催收”团队时,提供了身份证复印件、手机卡、信用记录清单及借款平台账号,两个星期后,对方不仅没有兑现合约上的承诺,还将小帅的个人信息倒卖给其他黑中介。
征信修复、非法代理投诉等反催收业务,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央广报道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涉及 “停息挂账”“债务重组”“修复征信”等词汇的群聊名就有88000多个,每个群人数少则百人,多则超过千人。这意味着加入“反催收”队伍的人员已超千万,这其中不乏催收行业的前从业人员,这些人深谙银行政策要领,利用自己所谓的“专业知识”帮助借款人恶意拖欠或逃避债务。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呼吁,披着维权外衣的“逃废债”中介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必须高度警惕。“恶意逃废债行为如果蔓延开来,对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非常不利,最终会损害诚信的人的根本利益,对整个金融的发展、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冲击。”
鉴于债闹危害,监管和行业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3月29日,中办、国办发文提出,要建立健全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想失信长效机制,健全债务违约处置机制,依法严惩逃废债行为;3月31日,发改委办公厅发布通知,对假借“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摇撞骗,通过虚假宣传、教唆无理申诉、材料造假、恶意投诉等手段骗取钱财或个人信息,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市场主体进行专项治理;去年以来,辽宁、北京、海南、湖南、广东、山西等多省市监管部门陆续发布了关于打击金融领域恶意投诉的相关通知,采取专项行动。
行业也积极开展行动,今年3月,马上消费、平安普惠、招联金融、乐信等十余家机构成立全国首个打击金融黑产行业共享互助组织“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联盟),聚焦恶意逃废债、恶意代理投诉、违规修复征信等行业痼疾,建立打击金融黑产合作平台,定期同步金融黑产的打法套路、“问题客户”的预警防范信息,组织研讨金融领域黑产现状和应对策略,共享黑产人员信息,净化行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