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2:22:29来源:法律常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日,中原消费金融视频号发布了多条短视频,“借8万一分钱利息都不要”、“新用户七日内还款不要利息”等推广口号成了短视频的主要内容。
有网友质疑,七天服务到底是为了引导受众理性消费,还是以“七天免息”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贷款。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消费金融业人士表示,“七天免息”虽然降低了贷款门槛,但对于自制力差、对自身还款能力尚不清晰的年轻人来说,依然存在一定风险。部分年轻人还会因为失信惩戒等问题,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后悔权”?
记者点击了中原消费金融视频号的相关短视频,和以往短视频不同的是,出现的页面并不是中原消费金融的视频号主页面,而是注册中原消费金融账号的页面。页面提示,只要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就直接开通个人账号并下载其APP。随后,记者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注册成功。其页面显示最高可获得20万元借款额度,并附带相关网页链接。
此外,有部分网友在点击了短视频后,接到了中原消费金融的贷款推广短信和电话,部分电话号码已被手机系统判定为骚扰电话。也有网友质疑,相关贷款链接的安全性以及个人信息是否遭到泄露。
中原消费金融于2016年底成立,公司总部设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注册资本为20亿元。
为了将风险筛选进行前置,今年2月,中原消费金融推出“贷款冷静期”服务,首次借款用户可享“7天无理由还款”权益,用户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不收取包括利息在内的任何费用。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借贷回归理性,鼓励合理适度消费。”中原消费金融总经理周文龙曾解释到,“首次”,是为了避免个别消费者滥用“反悔”权益,因此只对首次借款的用户提供一次“反悔”的机会。
当下信贷产品由于其便捷性、可得性,更容易引起居民“过度负债”,再加上消费金融行业的强监管,规范行业服务理念,都是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下,“7天无理由还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创新尝试。
据中原消费金融官网显示,截至今年9月1日,中原消费金融共为超过140万用户提供了“7天无理由还款”服务,共有32000多名用户使用了该权益。
中原消费金融在视频平台发布多条和贷款相关的推广视频和广告,利用剧情类、产品介绍类、操作说明类等形式切入。记者注意到,该类短视频的内容下方有一行小字显示产品年化率区间为10.9%至36%(单利)。
有网友质疑,七天服务到底是为了引导受众理性消费,还是以“七天免息”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贷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费金融从业人员表示,“七天免息”虽然降低了贷款门槛,但对于自制力差、对自身还款能力尚不清晰的年轻人来说,依然存在一定风险。部分年轻人还会因为失信惩戒等问题,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
小王(化名)曾在多个网贷平台借款,经常“拆东墙补西墙”,他表示当自己看到“借8万一分钱利息都不要”、“新用户七日内还款不要利息”等广告的时候,内心蠢蠢欲动。“反正这笔钱用几天也不要利息,先把钱借出来‘填上’其他平台的‘窟窿’,其他的以后再说。”他说。
“七天免息”方式类似于商家给自家商品折扣优惠,并未对市场秩序造成明显影响,如果行业里普遍存在,而且有风险问题,监管就会出手。消费金融公司应规范产品营销环节,加强贷款调查、审批等环节,增强服务和风控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降低门槛。
投诉颇多
记者在视频平台搜索“消费金融”四个字,除了中原消费金融,还有平安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消金机构的账号出现。
事实上,网贷产品在视频平台并不少见。企查查APP显示,今年10月,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18)第九条第一款第(七)项被罚20万元,决定机关为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两者均因在旗下平台发布某金融视频广告,宣扬过度消费等不正确导向,存在严重价值观问题被罚。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中曾明确提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
此外,“7天无理由还款”服务在获得用户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投诉。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11月9日,中原消费金融的投诉量达2170条,投诉其高利率的问题不少。其中,“利率高达35.5%”“希望降低年利率”“提前还款还要给3%的手续费”等内容较多。
从财报数据来看,中原消费金融2018年、2019年、2020年的新增贷款余额分别为55.22亿元、53.54亿元、52.92亿元。2021上半年新增贷款余额43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新增贷款余额的80%。
中原消费金融2018年-2020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12.2亿元和21.09亿元。
天眼查显示,自2016年12月29日中原消费金融成立以来,公司先后完成2次增资。第一次增资在2018年,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8亿元,增幅60%。而第二次增资是在2019年,注册资金由8亿元增至20亿元,增幅150%。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