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婚姻法律(秦始皇成婚)

时间:2023-04-11 16:57:18来源:法律常识

秦始皇婚姻法律(秦始皇成婚)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讲我们继续来谈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推行的宏伟蓝图。在《资治通鉴》的记载里,制度上的整齐划一,这个在今天看来相当重要的事情,却被记载得过于简略了,只有这样一句话:“一法度、衡、石、丈尺”,意思是说,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从此都统一了。

记载虽然简略,但不难想见,这种事情实施起来注定会遇到天大的阻力。

古代社会一来交通不便,二来信息传播能力极其有限,所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间生态自然就会呈现多样性,而专制帝王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多样性,只有把多样性简化为单一性,使每一个帝国子民共享同一种价值观,遵守同一套法律,服从同一个皇帝,分享同样的生活方式,却又彼此提防,互不信任,这才是理想状态。而要实现这个理想状态,首先就要把同一套法律制度推广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件事到底有多难呢?即便在今天,虽然一套法律通行全国,谁都没有异议,但我们只要看看城乡差异就不难举一反三:法定结婚年龄,《民法典》第1047条的规定是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这是全国统一标准,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大别山区,一视同仁。然而现实当中的情况是,很多农村地区,女孩子读完初中就会被拉去相亲了,在法定婚龄之前就会举办婚礼,同居生子,等到了法定婚龄,再去补办结婚手续,给孩子上户口。

这就给政府提出了一个两难问题:到底应该降低法定婚龄,让法律去匹配广大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呢,还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普法建设和执法力度,依据现行法律来扭转农村人口的行为方式呢?

这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很能够体会秦始皇的不易了。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有一篇《语书》,可以让我们切身感受一下在新占领区推行秦法的难度。那是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统一六国的6年之前,秦国的南郡,一个名叫腾的郡守向郡内县一级的地方政府颁布公文,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官吏严格执法。前边讲过,南郡原先是楚国的地盘,后来白起伐楚,秦国把新占领区纳入自己的郡县系统,设置南郡,而到《语书》颁布的时代,秦国对南郡的统治都已经长达半个世纪了。这就意味着,南郡的绝大部分中青年人自从一出生就已经是秦国人了。按说秦国的法律制度在南郡早就应该畅通无阻了,但从《语书》的内容来看,显然远远没有。

郡守腾通告郡内各级官吏,说古时候没有法律,老百姓各有各的好恶,其中很有一些是既不利于人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所以圣王才会制定法律,统一思想,清除社会上的种种恶行和不良风俗。由于萌芽时期的法律不够完备,刁民们可没少钻法律的空子作奸犯科。现在法律已经完备了,但仍有一些官吏和百姓漠视法律,坏人坏事依旧猖獗。所以我先前才会把全套的法律法规通通整理出来,公布于众,让官吏和百姓都看清楚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可结果呢,听说还有不少官吏和百姓不加收敛,不良风俗依然没改,从县令、县丞以下的官员明明知道这些情况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岂不是公然违背君上的大法,包庇坏人坏事吗?作为臣子,这就叫不忠。现在我要派人四处巡察,严厉惩办违法乱纪之人,对县令、县丞也不例外。巡查组还要考核各县的下级官吏,如果发现哪个县的下级官吏多有违法乱纪而县令、县丞未加查处的,巡查组就要将县令、县丞上报处理。这份文书要在各县依次传阅,还要抄写一份副本,由驿站送到江陵公布。

这位名叫腾的郡守看来已经伤透了脑筋,法令总是推行不畅,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思前想后,治国的关键在于治吏,只要各级地方官吏既忠于皇帝,又忠于职守,估计早就可以移风易俗了。所以郡守腾在公文之后又附了一篇文字,苦口婆心大谈为吏之道,要求各级官吏必须加强个人修养,要廉洁奉公,忠诚老实,等等等等。

很遗憾的是,基层官吏的心声我们已经听不到了,但如果可以大胆推测一下的话,估计他们想说的是:郡守大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楚地风俗本来就很特殊,不但跟中原诸侯不一样,跟秦国本土也不一样。只要看看《楚辞》就能明白,人家的文化自成一体,祖祖辈辈养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哪是说改就改得了的呢?

通过强制手段移风易俗,古代中国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清朝的剃发令。只是改个发型,就能搞得地动山摇,人头滚滚,而如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改,都要和秦国本土保持一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秦始皇出台了两项配套措施:一是新旧有别,在新占领区实施一些比较宽松的过渡性政策;二是,移民,或者说是迁居工程。

第一项措施,《资治通鉴》完全没讲,我们是从各种出土文献解读出来的,看得出这种措施虽然主观意图不错,能够承认并尊重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但实施力度似乎不大,效果也很糟糕,难怪在传世文献当中没能留下什么记载;《资治通鉴》记载了第二项措施:天下豪杰12万户被强制迁居咸阳。

这种强制迁居,政治目的大约有3个:一是让帝国首都看上去特别繁华,二是把潜在的危险人物就近看管,三是让地方精英脱离原生土壤,就算对新政权不服气,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

从《史记》的记载和出土文献来看,迁居工程的规模还要大得多,大体上是把全国人民拆散之后重新安排,就像洗牌一样,尽可能使每一个人都脱离原生土壤,到陌生地带和一群陌生人杂居。这在管理学上的意义是:人和人再难抱团了,人也更容易摆脱传统,接受全新的秩序了。把秦国本土百姓迁徙到新占领区,也有助于移风易俗。

这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因为在此之前,要想在新占领区安定人心,常规办法是笼络当地有威望的人物,借助他们的影响力,通过这些代理人来行使管理权。秦始皇反着来,先是通过迁居工程使地方百姓难以抱团,给郡具管理消除了相当多的阻力,再由地方政府推行全新的管理模式,要使天下各地整齐划一,不仅仅是书同文、车同轨而已。只有彻底消除多样化,集权统治才能做到自上而下如臂使指,皇帝即时发布的一道命令,可以不打折扣地迅速贯彻到帝国任意一个哪怕是最边缘的角落。

帝国既然万象更新,当然还少不得大兴土木。咸阳的宫殿都集中在渭水南岸,而秦国每消灭一个国家,就把人家的宫殿复刻一套,修建在渭水北岸。这就见出集邮家一般的野心,收藏一旦开了个头,就总惦记着赶紧集齐全套。就这样,宫殿越修越多,一个个小型建筑群组合成了一个大型建筑群。房子太多,不能没有人气,正好把抢来的各国美女和钟鼓都安置进去。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战国历史,秦国从商鞅变法以来,不断发动侵略战争,一口一口蚕食山东六国,过程并不轻松;而到了嬴政亲政以后,终于瓜熟蒂落一般,一口就能吞掉一个大国,转眼之间就已经兼并天下了。

这段过程实在太快,最后这几口吞得太猛,而在统一之后,又是强制拆迁,又是强推秦法,每一个动作都如同翻江倒海,让天下百姓经历着一轮又一轮前所未有的折腾。六国百姓本来就对秦国既怕又恨,做了秦朝子民之后又饱经折腾,积怨当然更深。秦始皇必须有点非常手段,否则恐怕压不住天下人心。那么,秦始皇会怎么解决这个痛点呢?我们下一讲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随便看看
本类推荐
本类排行
热门标签

劳动者 交通事故 北京征地拆迁律师事务所前十名 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 债务人 协议 房屋 土地 自诉 案件 补偿费 债务 当事人 打官司 公司 律师 离婚协议书 债权人 刑事案件 找律师可靠吗 北京十大刑事律师事务所排名搜狐 交通 合同 甲方 律师办理建设工程法律业务操作指引二 最低工资标准 北京十大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 北京房产纠纷最好的律师事务所 律师自己打官司是不是不用找律师 鉴定 车祸 债权 补助费 工资 财产 程序 人民法院 北京房产纠纷律师事务所排名前十名 伤残